谈国际交流展中的沟通协调问题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中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展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国际交流展所涉及的沟通协调问题远比国内交流展更加复杂。以“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为例,中波双方在协议签署、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以及施工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沟通协调的问题。此次展览的经验表明,国际交流展的沟通协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建立有效、畅通的交流渠道;“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前期准备工作需深入和细致;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际交流展 沟通协调
  0 引言
  博物馆,既是本国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通信、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与国外博物馆合作举办国际交流展览为我国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外双方合作办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工作方式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有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空间。当然,举办一次成功的国际交流展并不容易,需要突破距离、语言、习俗等因素的制约,这考验着展览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2015年2月7日—5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密茨凯维奇学院联合主办了大型国际交流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这次展览既是波兰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亮相,也是中波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展览的规模和水平都是空前的。展品来自波兰17家大型博物馆和艺术品收藏机构,涵盖绘画、雕塑、丝织品、金银器等多个门类的艺术精品近350件。[1]在为期三个月的展期内,展览累计吸引观众达10万余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这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笔者在筹备过程中,对国际交流展的沟通协调问题有了更多的具体认识和思考。
  1 展览协议签署
  展览协议的签署是国际交流展能否成行的关键。从最初的谈判开始到展览协议的最终签署通常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因为中外双方对法律适用、知识产权、保险、运输以及费用承担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多分歧。如何消除分歧、促成合作,考验着展览工作人员的协调能力。由于本次展览是互换展览,雙方约定各自承担外送展览的运输、保险事宜及相关费用,所以在协议谈判过程中并不存在这方面的争议,而是遇到了如下问题:
  1.1 法律适用问题
  法律适用问题,是指合作双方在出现纷争时采用哪一国的法律解决争议。在本次展览协议的谈判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法律适用问题,波方坚持展览协议应当适用波兰法律,但按照我国博物馆主管部门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的审批规定,展览协议宜以中外法律并行适用为原则,若出现纠纷或冲突,可寻求第三国的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2]最后在我方的协调下,波方最终同意适用双方认可的第三国法律。
  1.2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指合作双方对与展览有关的文字以及各类宣传品、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各类新闻宣传中的展品影像等方面的权属约定。[3]波方向我方提交的展览协议草案中,只明确了英文图录和展品影像的版权归波方所有,并没有约定中文图录版权的归属,因而是不完善的,我方及时向波方提出了对此条款的补充意见。
  1.3 文物安全责任问题
  在国际交流展的协议谈判中,文物安全责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双方发生分歧的焦点。波方提供的协议草案初稿中写明“不管任何原因造成的展品损坏,借展方均要承担责任”,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在我方与波方的多次沟通下,这条协议的内容变更为“借展方应在借展期间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展品安全和展览顺利进行。借展期内出现任何展品丢失或损坏,借展方不对出借方做出赔偿,除非上述丢失、损坏是因借展方的重大疏忽或违反其义务所造成的。如出借方需向保险公司索赔,索赔事项如需借展方的协助,借展方须给予配合”。这样的修改充分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1.4 费用承担问题
  国际交流展的展览费用一般包括借展费、运输保险费及人员费三大部分。[4]由于本次展览是互换展览,双方约定相互减免借展费并各自承担外送展品的运输保险费,所以存在争议的只有人员费了。人员有两类:一是参与布展、撤展的普通工作人员;二是参加开幕式、闭幕式的代表团成员。根据相关制度规定,不同人员的接待标准是不同的。我们在与波方沟通前,事先了解了我方的制度规定,对于波方超出接待标准的要求予以拒绝并给予耐心的解释,最终取得波方的理解。
  1.5 赞助商权益问题
  与以往的国际交流展相比,本次展览协议中对赞助商权益部分的约定更加详细。鉴于展品数量多且价值高昂,运输保险费用不菲,波方找到了波兰一家著名的矿产开发企业作为赞助商。为保证赞助商的权益,波方向我方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对此我方尽力予以配合,但有些不符合我方规定的要求,在谈判中我们也一一婉拒。
  2 展览内容设计
  展览内容设计是整个展览设计的基础,也是展览能否成功的前提。在本次展览的内容设计上,中波双方也存在一些分歧。
  2.1 选题定位
  合作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展览的选题定位,它是展览内容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起初,波方的想法是做一个关于波兰通史的展览,但我方认为这个主题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不如选择某一视角切入。在双方的反复沟通下,最终决定做一个关于波兰艺术的展览。因为长期以来,波兰艺术特别是在中国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世界艺术史著作中对波兰艺术的论述只有寥寥数笔,更没有一部系统介绍波兰艺术史的权威著作,相信借助这个波兰艺术的主题展览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展览策划和设计充分显示了策展人员对波兰历史与艺术的深刻理解。波兰是天才作曲家肖邦的故乡,2015年也是肖邦诞辰205周年。基于此,我们以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游子肖邦作为展览的象征人物,因为大多数中国观众了解和认识波兰艺术都是从喜爱他的音乐开始的。在展览结构方面,以时间为序,从“中世纪艺术(15世纪)”、“传统波兰艺术(16—18世纪)”、“波兰的衰落和丧失独立时期艺术(18世纪末)”、“被压迫时期的‘国家精神’艺术(19世纪)”、“‘青年波兰’时期艺术(19、20世纪之交)”、“现代艺术(20世纪)”六个单元,系统地呈现了五百年来波兰艺术的发展脉络,在每一个时期下,又分若干栏目表现艺术发展的多个层面。除了展示灿烂辉煌的艺术杰作,也讲述波兰历史的基本事实,意在拉近观众与波兰的距离。[5]   2.2 展品遴选
  国际交流展中展品清单的确定是合作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一般而言,展品清单由出借方拟定,因为出借方对自己的藏品相对熟悉,其挑选的展品能充分体现策展理念。但借展方也可以对展品清单提出意见,因为展览主要面向本国观众,而借展方更了解本国观众的参观兴趣与观赏需求。就国外引进展而言,遴选展品时可以尽量关注以下几种展品:体现中外文化交融或者中外文化相似性的展品;具有中国观众所熟悉知识背景的展品;让中国观众对本来熟悉的事物产生新认识的展品;中国观众不熟悉但个性鲜明的展品。[6]
  本次展览的展品遴选也是如此。波方最初提供的展品清单并不那么丰富,但在波兰共和国文化与民族遗产部的协调下,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波兹南国家博物馆等一些波兰博物馆和收藏机构陆续承诺出借其馆藏珍品,使展品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出于展厅面积的限制和展览效果的需要,不可能将所有备选藏品悉数上陈,所以必须从众多精品中忍痛删除部分展品。另外,还有一些我方认为重要的藏品未被列入备选名单,对此我方也向波方提出了建议。比如最初的展品清单中,与中国有关的展品数量不多,我方建议补充这部分展品,以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最终,波方在展品清单中添加了由波兰杰出艺术家康拉德·科舍热诺夫斯基创作的肖像画《中国人》(见图1)。这件行云流水的习作,只用了少许色彩,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对于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画家并未选择丰富的异域场景来表现,相反,人物的服饰描绘很粗略,而是着重刻画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睿智的微笑。中国人的肖像在波兰艺术中非常罕见,这幅画一直被珍藏在华沙国家博物馆的库房内,从未公开展出过,为了此次展览,这幅画首次走出博物馆的大门。
  当然,在展品遴选中也会留下一些遗憾。第六单元“现代艺术(20世纪)”中的招贴画是本单元的重点,在展品清单拟定之初,我方就计划分割出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来陈列这些构思新颖巧妙、形式简洁明快、色彩浓烈鲜艳的作品。根据對展厅面积的推算,我方建议波方提供80幅左右的招贴画。最终波方应我方要求,提供了来自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的76幅作品,在数量上大致符合了展示需要。但由于保存状况问题,这些招贴画的种类仅有赛事、戏剧、电影等文化娱乐性海报,而缺少极具时代特色的政治宣传画。
  2.3 图录翻译与编辑
  图录的翻译与编辑是展览内容设计的重要方面。本次展览的图录文字量非常大,使得统稿、整理工作极其繁重。而波方在向我方提供英文图录之前,并未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校对,造成同一件作品出现两种不同的名称、艺术家的生平信息前后不一,或是部分史实描述有误。为此,我方多次与波方通过邮件商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另外,国际交流展的图录翻译工作最好能找到熟悉合作双方语言的专家帮忙审定,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谬误。
  本次展览的图录编辑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首先是双方对图录中照片版权标识方式的分歧。波方提出要在每一件展品的照片旁注明拍摄者的姓名,但考虑到大部分展品的拍摄者为同一人,如在图录中反复出现,难免会造成版面的浪费。因此,我方建议将拍摄者名字置于图录的展品索引之中,这样既尊重了拍摄者的权益,也实现了版面的美观。其次是招贴画部分的图录文字撰写方式。波方提供的招贴画部分图录文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馆长马列什·科诺罗夫斯基先生所写的《20世纪的波兰招贴画》一文,二是76件招贴画作品的简介说明。我方在编辑这部分图录文字时发现,马列什·科诺罗夫斯基馆长的文章主要阐述了“波兰招贴学派”的相关内容,文章题目和正文内容并不相符。在我方的建议下,这篇文章的题目被改为《20世纪的“波兰招贴学派”》。[7]76件招贴画作品的简介说明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明文字的重点大多在于介绍招贴画背后的赛事、戏剧、电影等,而极少涉及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作为艺术类展览图录,缺失这方面信息非常不妥。为此,我方多次向波方提出修改意见,但波方表示尚未对这些作品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所以目前爱莫能助。这也成为本次展览图录的一大遗憾。
  3 展览形式设计
  展览形式设计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展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涉及设计理念、形式风格和艺术审美等思维层面的创作过程。[8]国际交流展的形式设计有两种:一是由出借方设计,借展方审核;二是由借展方设计,出借方审核。最初,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草案由波方委托曾参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波兰展馆设计的项目团队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份设计草案无法在我方展厅内实现。为此,我方与波方进行协商,建议由我方来进行形式设计,因为我方对本馆的展厅设施更加熟悉,制作的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见图2)。
  3.1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因素。色彩反映了展览的内容,烘托了展览的主题,搭建了一架通往观众内心世界的桥梁。[9]本次展览在色彩设计中融入了波兰元素,如请柬采用了波兰国旗的白、红两色,而展厅的色彩设计则选用了米白色和绯红色。之所以是米白色而不是纯白色,这是因为展品以油画为主,而油画的画框普遍是金色的,与纯白的墙面相称必然显得突兀。因此设计师将原定的色度略作调整,这样一来墙面与展品的色彩搭配就柔和许多了。
  此外,在图录的色彩设计上,设计师也别出心裁,每个单元的开篇页以不同的颜色来呈现各个历史阶段中波兰艺术的不同特点。比如,第一单元“中世纪艺术(15世纪)”使用了金黄色,力图展现金碧辉煌的教堂艺术;第二单元“传统波兰艺术(16—18世纪)”使用了深蓝色,表现的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精英艺术;第三单元“波兰的衰落和丧失独立时期艺术(18世纪末)”使用了淡灰色,契合这一段灰暗岁月的艺术氛围;第四单元“被压迫时期的‘国家精神’艺术(19世纪)”使用了紫色,暗喻处于政治压迫下的非凡创造力;第五单元“‘青年波兰’时期艺术(19、20世纪之交)”使用了嫩绿色,代表着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艺术形象;第六单元“现代艺术(20世纪)”使用了浅蓝色,衬托出当下波兰艺术的蓬勃发展。   3.2 展览标题版式设计
  展览标题版式设计是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人的展览标题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揭示展览主题,而且能最快地将观众带入展览情景。一般来说,展览标题通常选择展览中最重要的展品图像作为底本进行设计。
  如图3所示,本次展览的标题背景选取了肖邦好友特奥菲尔·科维亚特科夫斯基的画作《肖邦的波兰舞曲》。科维亚特科夫斯基曾参加过争取波兰重获独立的“十一月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前往巴黎,寄居在兰伯特公寓。在流亡生涯中,他经常参与慈善舞会筹集善款来帮助贫穷的同胞,这些慈善舞会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画家虚构的场景:在神秘的罗马式教堂地下室,肖邦正在用钢琴演奏他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在雄浑乐声的吸引下,一群人循声聚拢过来翩翩起舞,其中既有当代人物,又有历史人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带有双翼和军旗标志的胡萨尔骑兵。而触发这一想象的正是演奏钢琴的肖邦,即肖邦的音乐唤醒听众对波兰辉煌过往的怀念和记忆,表达了音乐、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具有统一性的浪漫理念。对这个作品的解读涉及艺术、政治、历史和哲学等多个角度,它不仅意指波兰在追求国家独立过程中遭受的苦难,同时强调在古代英雄和伟大艺术的帮助下波兰人民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即无论在国力强盛的辉煌时期,还是被邻国残酷镇压的坎坷时期,波兰人民自由精神的支柱就是艺术。[10]
  3.3 重要展品
  《斯德哥尔摩长卷——奥地利的康丝坦斯嘉和齐格蒙特三世婚礼队列进入克拉科夫》是本次展览中最重要的展品之一(见图4)。此画以缩微版长卷的形式表现了1605年12月4日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迎娶奥地利女大公康丝坦斯嘉,婚礼仪仗队伍进入首都克拉科夫的情景。这是国王的第二段婚姻,它使两个重要的欧洲王朝团结在一起:瓦萨家族统治下的瑞典—波兰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画家用笔极其精细,以写实的风格详细描绘了人物的服装和武器,并试图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观众既能辨识出参加此次仪式的群体,也能观察到某些具体的个人。这是一份珍贵的记录,不仅是了解17世纪波兰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从中可以看到欧洲皇室的婚礼风俗。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列稀疏的骑马队伍,紧随其后的是两支武装部队:胡萨尔骑兵与步兵,后面是身披斗篷的马队,接下来是迎亲队伍中最受瞩目的人员:政要高官以及波斯和土耳其使者。在拥挤的旁观人群中,几个人正在捡拾散落在地上的硬币——在游行期间抛洒硬币,是当时波兰的一种习俗。最后,在一组侍从的引导下,国王缓缓走来,他身着金丝绣袍,佩戴珍珠和宝石。在他的身后是10岁的儿子,未来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王子。在一辆装饰豪华的黑色马车上,坐着楚楚动人的新娘,她的浅色礼服缀有环形大领。参加婚礼的重要嘉宾都由王室卫队陪伴左右。在新娘马车后面的车厢里是宫女和嫁妆的行李。队伍末尾是城市民兵,他们个个身穿波兰民族的盛装。
  由于画作是一件15 m的长卷,我方对此件展品的展示设计是将其放入一个长达2 m的坡柜内,并摊开长卷的一部分(约1.5 m)。在前期的沟通中,波方对此设计并未提出异议。但当展品抵达点交时,我们发现这件展品并非长卷的形式,而是由27件可拼接的玻璃板压制的紙本。在布展过程中,波方策展人想要让27件纸本全部上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皇家婚礼的盛大场面。因为展示空间所限,且没有如此大尺寸的展柜,我方认为这个做法并不可行。最后,我方提出了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仅展示5件纸本,但另附一个复制的微缩版长卷全图,并在全图中标示出上陈纸本的具体位置。这样一来,观众既可以欣赏局部细节,又能对整体情况有所体会。
  3.4 辅助展品
  波方提供了一张由艺术家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基为克拉科夫弗朗西斯科教堂创作的彩色玻璃画《天父——创世》的高清照片,作为第六单元“现代艺术(20世纪)”的辅助展品(见图5)。彩色玻璃画是由一片片镶在铁架上的装饰性窗户组成,使得教堂的内部充满彩色光线并且富于象征意味,营造出一种引导信徒的庄重氛围。《天父——创世》是弗朗西斯科教堂进行内景装饰的关键作品,它与《圣经·创世纪》有关,旨在赞美上帝创造世界的荣耀:全能的上帝挥一挥手,便将土地、火、空气、水这些元素分离开来。画家打破了原有的构图形式,用一个天父肖像的独立构图填满整块窗玻璃,完成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不朽杰作。对此,波方建议将展品照片制成大幅喷绘,而我方则认为如果将这件辅助展品制成灯箱,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或许更能凸显彩色玻璃画的视觉效果。经过沟通,波方对我方设计师的想法大加赞赏,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4 展览施工制作
  施工制作是形式设计的物化表现。施工制作人员要深刻理解展览的内容主题,全面把握形式设计的思想,在保障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准确地实现设计者的初衷。国际交流展中,借展方的施工制作人员应与出借方的相关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就本次展览而言,双方始终积极商谈展品的支撑加固问题,波方数次发来了支撑架要求(见图6),但是由于展品过多,很多细节还是没有到位,导致在布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4.1 油画作品的挂钩问题
  早在开展前半年,我方工作人员赴华沙国家博物馆商谈展览设计等细节问题时,曾将我方悬挂油画所惯用的各类挂钩带给波方同行检视,波方表示满意。其后,为实现更好的展示效果,波方将很多油画重新做框,这些新的画框需要特殊的挂钩,对此波方并没有提前告知。在正式布展期间,为了找到与新画框相匹配的挂钩,我们跑遍了整个北京城。若波方能及早告知换框的信息,或许就能为我方赢取更多时间,不至于使布展工作变得如此仓促。
  4.2 中世纪艺术品的支撑加固
  第一单元“中世纪艺术(15世纪)”中有一件《基督受难群像》的展品,这组群像雕刻表现的是基督受难场面以及圣母玛利亚和门徒圣约翰在十字架下哭泣的情景。此件作品属于柔和而精美的国际哥特式风格。国际哥特式风格曾在欧洲风靡一时,其以理想化的人物设计为特点,比如甜美的面部表情、程式化的手势或修长的人物造型,并且非常重视衣服皱褶的合理安排。我们发现其中基督雕像的背面非常不平整,难以直接挂到墙上,因此我方施工制作人员向波方提议制作一个木制十字架,先将基督雕像固定在十字架上,再将十字架固定在墙上。如图7所示,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以自己的死亡和复活来救赎人类的罪恶,两旁的圣母玛利亚与圣约翰相对而立,他们双手拱于胸前以示哀悼。这样一来,既保障了展品安全,又能将展品背后的故事较好地呈现出来。   4.3 巨幅画作的上陈
  本次展览的施工制作中难度最大的是巨幅画作《国王斯蒂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的上陈。这件展品的体量很大,长6 m、宽3 m,重达半吨。它是19世纪波兰著名的历史画画家杨·马特义科的经典之作,也是华沙王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为波兰历史画画家,马特义科的使命即是创作有关重要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为了揭示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画家经常将多个人物和事件合并在同一场景中,甚至以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为代价。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架构,从而更多地了解波兰的历史,而不只是欣赏画面上绚丽多彩的服饰。遵循这种创作意图,这幅画作并没有局限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而是通过哲学的方式呈现16世纪波兰的黄金时代。如图8所示,画中的主人公斯蒂凡·巴托雷是一位匈牙利王子,他迎娶了波兰女王安娜·雅盖洛为妻,并因此成为波兰的国王。巴托雷通过三个成功的战役打败了强大的莫斯科公国,迫使俄国不但答应归还占领的土地,而且停止了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扩张。与其说这幅画描绘的是打败敌人的胜利,不如说它体现了波兰强盛的国力。画面远景呈现的是在普斯科夫城冬日景致的衬托下,一列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在雪地上,身着盔甲的国王双脚践踏着莫斯科的旗帜——这是战败者的象征。在帐下围绕国王两侧的是波兰和立陶宛的王公大臣,他们都参加了远征莫斯科的战役。莫斯科的使节们则站在国王面前,呈献一个放着面包和盐的托盘——这是传统中和平的象征。这些使节们的形象各异:有人微微半蹲,假意谦卑;有人跪伏在地,以示尊敬;还有人手持一柄破损的宝剑,面露悲伤的神情。国王的威严与被打败敌人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娴熟技法。画家希望通过这些个性十足的表情,展示出人物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
  华沙王宫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员在考察我方展厅时,认为为此件展品准备的展墙在厚度和承重能力上达不到要求,希望我方立即将展墙加固直至可以悬挂展品。我方向波方解释说,我们并不打算悬挂这件展品,而是想将其靠墙摆放并在底部放置支撑台座。这个设计思路之前已经发给波方,波方当时并未提出异议。这位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惊讶,原来他并没有看到我方提供的支撑设计稿。随后,他声称数月前就将这件展品的布展说明发给我方,但我方却从未收到。后来才弄明白,原来这份布展说明是用波兰语写成的,附在了华沙王宫博物馆向我方提供的《文物来源合法性声明》中。而展览的波方联络人——华沙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足够重视,未曾提及这份布展说明,所以导致我方并不知道其存在,造成了这个小误会。虽然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弥合双方的分歧。最后在我方的耐心说服下,对方最终同意了我方的布展方案。通过这件事情,可以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国际交流展的合作双方一定要选取双方认可的工作语言进行交流,各种资料的传达都必须使用工作语言;其二,支撑加固设计最好能直接传达到文物保管员手中,他们对文物特点和布展要求往往更为熟悉。
  5 結语
  虽然历次国际交流展的展览内容各不相同,但每次展览中需要沟通协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笔者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首先,建立有效、畅通的交流渠道至关重要。在展览团队成立之后,项目负责人应拟定一份相关工作人员的通讯录并送达成员手中,通讯录包括项目组成员、国外同行、馆内各业务部门的联系方式。在展览筹备过程中,这份通讯录还会不断更新,因为有更多的机构或人员将参与其中,例如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等。建立通讯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展览各个阶段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与外方联系的邮件要转发给项目组的所有成员,以保障信息的透明和对称。此外,还要建立双方的工作进度表,严格按照进度表履行各自的义务。
  其次,应该事先了解合作方和己方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工作模式,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在沟通协调中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展览协议谈判中的费用承担问题,一定要明确我方的相关接待标准,避免出现超出接待标准的情况;又如展览日期的确定,务必尊重双方的风俗习惯,避免将展览布展和撤展日期安排在重大节假日期间。
  再次,前期的准备工作越深入、越细致,后续的具体工作就会越顺畅。比如,我方在图录编辑之初,就要求波方尽快提供高清的展品图片,以便发给图录出版社进行整理修改,为图录的出版争取更多时间;又如,波方如果事先将油画重新做框的情况通知我方,我方就会提前采购与画框相匹配的挂钩,大大节约布展时间。
  最后,与外方的沟通协调中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决不能让步,比如展览协议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地图设计中的领土归属问题。但一些可以灵活处理的问题要尽量争取妥善解决,比如在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我方对波方赞助商的需求都予以满足。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博物馆.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EB/OL]. http://poland2015.chnmuseum.cn/
  [2]俞文君.试谈国外临时展览的引进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06-23(006).
  [3]黄哲京,李晨.博物馆常用合同概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4]黄雪寅.博物馆承接国际性临时展览所必备的条件[J].中国博物馆,2008(4):49-55.
  [5]崔波.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记“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N].中国文物报,2015-02-17(008).
  [6]薄海昆.试论首都博物馆国际性临时展览内容与形式的跨文化沟通[M]//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论丛.第27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162-170.
  [7]王辉.浅谈对国外引进展览内容设计的思考——以“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览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6(4):33-39.   [8]徐乃湘.博物館陈列艺术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中国国家博物馆.守望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十·五”规划展览设计构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吕章申.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The commun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hibitions: a case study on the exhibition “Treasures from Chopin’s Country: Polish Art from the 15th-20th Century”// WANG Hui
  Author’s addres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E-mail: wanghui@chnmuseum.c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eums,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hibi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museums.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hibitions are far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domestic ones. Taking the exhibition “Treasures from Chopin’s Country: Polish Art from the 15th-20th Century” for example, there were lot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signing of this agreement, the content and artistic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e work. The experience of the case told us that there were some principles as foll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and ope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e recognition of yourself and your opponent which is helpful for target-oriented, the in-depth and detailed prepar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Keyword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hibitions, communic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人体导电”“水力发电”“记忆金属”三件探究式展品的设计疏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四条建议:力求简约直观;尊重用户习惯;精确约束反馈;避免过度娱乐。这对展品的制造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展品使用方提供了采购经验,有助于提升探究式展品的设计水平,更好地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完成应有的传播目标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 科技馆 展品设计 探究式学习  1 探究式展品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
摘 要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切入点。以2018年A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12个教学设计赛项作品为分析对象,分析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现状,结果显示:现阶段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扩展和豐富;技术不仅成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支持手段,更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工具;课堂教学结构总体呈现出以低教学结构为主、高教学结构为辅的实践趋势,教师主导、学生主
摘 要 目前,针对观众使用多媒体触摸屏的学习效果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馆中展示文物三维模型的多媒体触摸屏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合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得出观众主要学习到展品的视觉表象信息。在观众工作记忆形成过程中,视觉编码占主要部分,言语编码未得以强化,长时记忆未能有效整合。因此,博物馆在设置该类多媒体触摸屏时需要相应地调整多媒体
摘 要 科学笔记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科学史研究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学者们借此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物质性基础。然而,尚有大量近代科学笔记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的笔记本就是一个例子,主要原因是数量庞大且为私人收藏。2018年,莱尔的笔记本在拍卖网站上出售,有流失海外的风险。经过英国政府的介入,爱丁堡大学筹资从私人手中购买了这批笔记本,使其成为公开的研究资料。本文追溯了这一事件
摘 要 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颇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后,上海大学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展览“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展示藏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底蕴,实现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深度交流。本次展览运用动态化展示、展厅全景漫游、电子图书等形式,带给观众更为丰富的在线教育。同时,还融入了互动游戏和众
3月3日,是两会的第一天,一场持续一周、波及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大雾霾刚刚被风吹散,北京又现灰色。  当天上午,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金铁霖委员在两会驻地谈到雾霾时表示,希望雾霾问题引起有关各方重视。 “雾霾” 作为本次两会民生最热词之一,成为了拷问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双刃剑。  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新一轮新能源车推广和补贴的政策,汽车行业又一次站在了“雾霾”的风口浪尖。政策步步紧逼,消费
从汽车诞生之初到现在,汽车车灯经历了几次改变。从最早的白炽灯、卤素灯到氙气灯,再到目前正成为市场新宠的LED车灯,车灯产业的发展已历经百余年。  据说,第一个汽车前大灯是家用手提灯。1887年,一个驾驶员在黑暗的旷野上迷路时,一家民用手提灯把他引回家。1989年,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这样车灯就诞生了。最初的前大灯不能调光,所以在会车时有些晃眼,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采用了附加光度
6月13日,福特在公开场合向投资者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之前,小型豪华轿车及跨界车将快速增长,并在美国豪华车细分市场中的小型豪华车领域为林肯品牌保留了未标明的车型,指出今年底特律展出的MKC紧凑跨界验证车代表了未来林肯产品的发展方向。福特还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豪华车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林肯品牌将正式挺进中国市场,在华建立经销商网络。
新世纪文学已走过20年。这20年间,文学从题材到风格,到与读者、市场的关系,到与技术、媒介的关系等等,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远不是几个关键词就能概括,也远不是几个结论就能定义。我作为文学中人,见证了这些变化,却不足以在整体的意义上去梳理和描绘这些变化。也因此,我试着从小说、类型文学、诗歌、戏剧创作、非虚构文学五个方面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只当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新世纪文学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
摘 要:本文结合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的特点,介绍了EGR阀的分类,分析了不同EGR率对排放的影响。在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分析了EGR阀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汽车在中等负荷时EGR率最大,在高、低负荷时EGR率逐渐减小;直流电机EGR阀为以后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涡轮增压;柴油机;EGR阀;负荷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