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替尼对BRAFV600E甲状腺乳头状癌维莫非尼药物抵抗的逆转作用机制

来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曲美替尼(Trametinib)对维莫非尼(Vemurafenib)治疗BRAFV600E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抵抗的逆转作用和机制.方法 应用CCK-8实验检测Vemurafenib及Trametinib在人甲状腺癌K-1、BCPAP细胞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两药联合指数(CI).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murafenib不同处理时间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抑制作用,确定产生抵抗的机制;随后联合使用Trametinib分别进行CCK-8、平板克隆、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实验观察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MAPK通路变化.结果 Vemurafenib在K-1和BCPAP细胞中的IC50分别为37.21、22.61μmol/L,Trametinib的IC50分别为776.50、990.40 nmol/L;Vemurafenib处理K-1和BCPAP细胞24 h后,MAPK通路被再次激活,p-MEK、p-ERK显著升高,48 h后回升至初始水平.选用10μmol/L Vemurafenib和1μmol/L Tra-metinib进行后续实验.联合使用Trametinib可抑制Vemurafenib处理24 h后出现的p-MEK及p-ERK回升现象.Ve-murafenib及Trametinib均可有效抑制K-1(t值分别为9.113和13.150,均P<0.001)及BCPAP(t值分别为7.290和8.920,P值分别为0.002和0.009)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K-1:tVemurafenib=8.898,tTrametinib=11.730,均P<0.001;BCPAP:tVemurafenib=6.015,P=0.004;tTrametinib=7.109,P=0.002),并促进细胞凋亡(K-1:tVemurafenib=3.610,P=0.023;tTrametinib=4.666,P=0.009.BCPAP:tVemurafenib=3.334,P=0.029;tTrametinib=5.603,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rametinib可提高Vemurafenib抑制K-1和BCPAP细胞增殖(tK-1=10.170,tBCPAP=9.662,均P<0.001)、克隆形成(tK-1=11.660,tBCPAP=10.170,均P<0.001)及促进凋亡(tK-1=5.336,tBCPAP=5.420,均P=0.006)的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处理48 h时,与对照组相比,Vemurafenib对K-1及BCPA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K-1=3.893,P=0.018;tBCPAP=3.141,P=0.035)及促凋亡作用(tK-1=3.976,P=0.017;tBCPAP=4.495,P=0.011)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细胞克隆形成的抑制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metinib仍可有效抑制K-1及BCPAP细胞增殖(tK-1=14.190,tBCPAP=13.490,均P<0.001)及克隆形成能力(tK-1=16.470,tBCPAP=8.966,均P<0.001),并促进细胞凋亡(tK-1=6.331,P=0.003;tBCPAP=7.472,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rametinib仍逆转Vemurafenib处理48 h后出现的耐受现象,提高Vemurafenib抑制K-1及BCPAP细胞增殖(tK-1=23.360,tBCPAP=21.540,均P<0.001)、克隆形成(tK-1=27.320,tBCPAP=22.840,均P<0.001)及促进凋亡(tK-1=11.590,tBCPAP=13.110,均P<0.001)的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murafenib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所产生的耐受机制之一为MAPK通路的再度激活,联合使用MEK抑制剂Trametinib可显著提高Vemurafenib的抗肿瘤作用,逆转药物抵抗.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肾移植术后服用不同霉酚酸(MPA)制剂在≤12岁与>12岁年龄段的暴露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均为MPA+他克莫司+糖皮质激素,按照MPA剂型分为A组(37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B组(28例,服用麦考酚钠肠溶片)和C组(8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并根据移植时患者年龄分为≤12岁年龄段和>12岁年龄段.计算不同药物剂型每日给药剂量,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检测MPA血药浓度(C)与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组不同
目前,临床肝移植存在供肝短缺、等待肝移植患者数量日益增加、缺乏匹配的供者等困难,部分儿童和成人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机会渺茫,同时也限制了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劈离式肝移植应运而生,其将1个供肝供给2例及多例受者移植,有效增加了供肝的利用率,缓解了供肝短缺的矛盾.随着劈离式肝移植技术越发成熟,其存活率可与全肝移植相当,许多移植中心也已将劈离式肝移植作为常规手术方式.本文就劈离式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供受者的选择与匹配、供肝的劈离与重建技术及术后并发症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劈离式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济南市肺癌死亡和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肺癌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济南市肺癌个案资料,计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ASMRC)、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不同性别间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Jionpoint回归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APC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014-2018年济南市肺癌死亡率和ASMRC分别为53.45/10万和37.73/10万,男性死亡率(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是头颈部肿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发黏膜溃疡、出血、感染等,引起患者口腔、咽喉部疼痛,进食和吞咽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导致放疗中断,影响患者生存预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还与住院风险和医药费用支出上升有关.从口腔到食管上端的任何暴露在头颈部放射线照射野内的黏膜组织都可能发生黏膜的急性损伤,如口腔黏膜炎、咽喉部黏膜炎等.为归纳总结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临床诊疗经验,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组织肿瘤放疗科、口腔科等领域专家,遵循现有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分析血液灌流在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电脑盲选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的肝肾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GCS评分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治疗3 d后,两组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尿氮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两组的CHE水平均升高,IL-6与CRP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本文报道 1 例 PD-L1 高表达(TPS 60%)、STK11 与KRAS共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诊治经过.该患者经一线至四线方案的积极治疗,疾病始终呈现持续进展(一线使用AC 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二线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三线GP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四线采用安罗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且PD-L1 高表达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但该患者对上述方案均不敏感.该患者的诊治经验提示,STK11 与KRAS 共突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纳入的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透析期间血压变化将其分为三组,其中25例低血压者设为A组,39例血压稳定者设为B组,36例高血压者设为C组.比较三组的基础信息[透析时长、透析血流量、干体质量、尿素清除指数、单次超滤量、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IDWG)及透析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RAAS指标[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Ⅰ(AngⅠ)、醛固酮(AL
目的 探究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64例小儿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82例.常规组采用单一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采用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肺功能指标、EOS占比及IL-4、IL-5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湿啰音、哮鸣音改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和对照组(75例,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脑损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7%,高于对照组的7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目的 探讨带蒂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在颅骨钛网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例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患者,其中前额部外露4例,颞顶部外露3例.创面均采用带蒂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面积2.5 cm×1.5 cm~4.5 cm×3.5 cm,血管蒂长4.0~6.0 cm,将皮瓣与创面间断缝合,取合适体位在前臂远端及腕掌部与头皮相应位置双线缝合固定4针,以防皮瓣撕脱移位,术后3周断蒂.结果 7例患者中,除1例依从性差,皮瓣反复撕脱致手术失败,后期取出钛网;1例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