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及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与磷脂含量及其在脂蛋白中的分布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分析了不同性别与年龄的131名正常人血清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又用改良的血清脂蛋白纸上电泳分析法,测定了胆固醇与磷脂在脂蛋白中的分布,并与20例动脉硬化病人血清的分析结果作对比观察。分析结果示:正常人血清总胆固醇平均含量为165.2±33.4毫克%,游离胆固醇占总胆固醇的24.1±1.4%,磷脂含量170.3±28.4毫克%,胆固醇与磷脂比值为0.96±0.10;血清胆固醇随年龄而增高,60岁以前达最高值;各年龄组中血清胆固醇含量都比欧美人低。胆固醇在α及β脂蛋白中的分布平均32∶68,磷脂在α及β脂蛋白的分布为48∶52。如以α及β脂蛋白中胆固醇与磷脂含量的多寡来代表血清α及β脂蛋白含量,则从统计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β脂蛋白含量增多,α脂蛋白相对减少;青年女子α脂蛋白高于青年男子,30岁以上男女组间无明显区别。上述血清脂蛋白含量随性别与年龄的变化和胡氏等所述我国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因性别与年龄的差异作对照观察,其相互关系颇为明显。我国人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既比欧美人低,β脂蛋胆固醇含量亦较欧美人低,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人冠状动脉疾病较少及动脉粥样硬化较轻的事实有关。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胆固醇及β脂蛋白胆固醇大都增多,α脂蛋白减少,胆固醇/磷脂比值平均升至1.07。但高血压病硬化期患者的血清胆固醇虽较高,而脂蛋白的改变不明显。血清脂蛋白分析在临床上的意义曾略加说明。本实验中未能发现血清β脂蛋白与β球蛋白在定量上的相对应关系,动脉硬化患者血清β球蛋白亦无明显增加。

其他文献
近十余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有了极明显的进步。很多过去只能在尸检中确诊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目前大部分都能在生前确定诊断。这种进步主要由于心脏导管检查术及心脏血管造影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从而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十余年来各国关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面的文献已很丰富。但绝大多数是根据婴幼儿的临床或尸检资料报道的。即使有若干著者累积了一些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的资料也往往与婴幼儿的资料合并统
期刊
1936年Kimmelstiel及Wilson二氏首先在糖尿病患者尸检时注意到一种特殊病理变化,即在肾小球毛细管间基质中发生了透明样变性,因而定名为“毛细管间肾小球硬化”。此类病人在临床上具有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眼底变化等症象。以后对此种临床症状即称为“Kimmelstiel-Wilson氏综合病征”。近年来许多作者认为病变是由肾小球毛细管的分段球形硬化而成,并非毛细管间的组织,此种观点又由Ha
期刊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Corticoids),能通过抑制脑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使内生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甚至肾上腺皮质逐渐退化萎缩。这样的肾上腺皮质在生理上失去对刺激的敏感性,给以标准剂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后,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是减少的。文献有报告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例,在骤然停药后,进行外科手术,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而死亡。
期刊
(1)本文报告本院在1954年7—10月间一次流行所见的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0例,同时与本院从1950—1954年所收治的黄疸型病例作了分析比较。(2)就无黄疸型与黄疸型之临床症状与体征分为两组比较:其中黄疸组病例之症状一般与国内各地报告大致相近,以食欲减退,全身疲乏为最多最早见症状,各占80%及61.1%,其次为发热(62.1%)及上腹不适(30.1%)。无黄疸型病例之症状表现及出现先后与黄疸型
期刊
自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瓣膜病变以来发现二尖瓣狭窄病例往往同时伴有三尖瓣狭窄,其发病率约为10—30%。由于三尖瓣狭窄可以促使这些病人更早地进入右心衰竭阶段,因此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诊断显然是很重要的。
期刊
心动冲击图在临床上已逐渐被普遍地应用。但是由于测定仪器的不同,对其正常值的范围,则参差不齐。Starr氏认为用某一直接躯体心动冲击描述仪测定的心动冲击图,其正常范围应用该仪对40岁以下的正常人来测定。我们自1955年按Dock氏设计仿制一具电磁型直接躯体心动冲击仪,其制造方法,另文介绍。本文系报道我们对该仪的标准检定方法及对正常人所测得的图型分析。
期刊
毒毛旋花子苷K在苏联、德、法、拉丁美洲等国家中,早被认为是治疗心机能不全的良药之一。在我国,由于受了英、美学者的影响,过分强调他的危险性,所以一直就很少应用。解放以后,向苏联学习,毒毛旋花子苷K的应用,也就逐渐被重视了。截至目前为止,国内文献报告的治疗病例已200余例。
期刊
出血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该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浙江杭州医院在1950年1月至1956年3月的六年零三个月中,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并发出血而住院者共250例,占在同一时期内溃疡病住院病例总数(363例)的68.8%占内科住院总数(7,591例)的3.29%,现将上述250例的临床材料、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在1949年以前一般认为先天性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近年来通过心导管检查术证明此病并不稀少。自肺动脉瓣切开术成功以来,临床医师有必要对这种先天性畸形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术前作出精确的诊断。因此本病的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似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中国协和医学院内科自1954年4月至1956年12月间经心导管检查证明的16个成人病例,结合文献,对先天性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
期刊
1926年Franke氏发现十甲烷二胍(Decamethylenediguanidine;Synthalin)有降低性血糖之作用,试用治疗糖尿病,但因毒性较大,对肝脏有损害,没有应用于临床。1942年Janban氏在使用对氨基苯磺酸胺异丙噻唑(P-Aminobenzenesulphonamido iso propylthiodiazole;I.P.T.D.;2254R.P.;P.A.S.I.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