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狭窄之诊断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tiger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瓣膜病变以来发现二尖瓣狭窄病例往往同时伴有三尖瓣狭窄,其发病率约为10—30%。由于三尖瓣狭窄可以促使这些病人更早地进入右心衰竭阶段,因此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诊断显然是很重要的。

其他文献
作者对500例各种肝脏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了672次的酚四溴酜钠(BSP)潴留试验,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Bromthalein5毫克,60分钟后采血测定血中潴留的浓度,并以其他肝功能试验作对照,215例患者曾作腹窥镜的观察。
期刊
本院自1950年至1956年11月内,收治溃疡病患者共203例,其中经X线钡餐检查证明为十二指肠溃疡者有164例,胃溃疡11例中经X线证明者7例,手术证明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存在者有4例,均经钡餐证明,内2例后在手术时更得到证实,另24例系有较典型之溃疡病史,但未经X线证实,现姑以“消化性溃疡”名之,内14例系并发便血而住院者。本院经证实之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为14.9∶1,较一般文献
期刊
关于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sone)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有很多文献记载。此种疗法在临床上对缓解急性症状和关节炎等合并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多数作者认为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能产生多种的合并症。如Elliott氏等用ACTH治疗3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有16例发生痤疮、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男性化等情况,6例发生精神神经症,3例发生大量肠道出血。Ros
期刊
胆固醇性腹腔积液在临床上是颇为罕见的。据作者手头有限的文献,在国内尚未发现有关此症的报道。
期刊
急性尿闭性肾炎的病理生理目前尚不明确,本文为研究在尿闭症过程中血浆容量及电解质改变的演进情况,以及在透析疗法时电解质的交换,并探讨各种紊乱的发生机制。
期刊
新形隐球菌传染虽然在人类不常见,但在医学上仍有其重要性,主要由于:①该菌对一般常用之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均不敏感,因此豫后极不良;②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此菌之分布很广,在灰尘中、蔬菜上都有发现。新形隐球菌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二型:皮肤型及全身型。全身型的病变可见于中枢神经,肺、肝、脾、肾、肠、肠系膜淋巴结及关节等。本病之传染途径是由呼吸道或胃肠道尚无定论。
期刊
近十余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有了极明显的进步。很多过去只能在尸检中确诊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目前大部分都能在生前确定诊断。这种进步主要由于心脏导管检查术及心脏血管造影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从而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十余年来各国关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面的文献已很丰富。但绝大多数是根据婴幼儿的临床或尸检资料报道的。即使有若干著者累积了一些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的资料也往往与婴幼儿的资料合并统
期刊
1936年Kimmelstiel及Wilson二氏首先在糖尿病患者尸检时注意到一种特殊病理变化,即在肾小球毛细管间基质中发生了透明样变性,因而定名为“毛细管间肾小球硬化”。此类病人在临床上具有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眼底变化等症象。以后对此种临床症状即称为“Kimmelstiel-Wilson氏综合病征”。近年来许多作者认为病变是由肾小球毛细管的分段球形硬化而成,并非毛细管间的组织,此种观点又由Ha
期刊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Corticoids),能通过抑制脑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使内生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甚至肾上腺皮质逐渐退化萎缩。这样的肾上腺皮质在生理上失去对刺激的敏感性,给以标准剂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后,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是减少的。文献有报告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例,在骤然停药后,进行外科手术,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而死亡。
期刊
(1)本文报告本院在1954年7—10月间一次流行所见的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0例,同时与本院从1950—1954年所收治的黄疸型病例作了分析比较。(2)就无黄疸型与黄疸型之临床症状与体征分为两组比较:其中黄疸组病例之症状一般与国内各地报告大致相近,以食欲减退,全身疲乏为最多最早见症状,各占80%及61.1%,其次为发热(62.1%)及上腹不适(30.1%)。无黄疸型病例之症状表现及出现先后与黄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