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雁酒月:古代羁旅思乡诗的四大意象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93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相醉,落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落叶、归雁、浊酒、明月成为羁旅思乡诗中的四大常见意象。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古代羁旅思乡诗中常常飘动着片片黄叶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落叶”意象大量出现在羁旅思乡诗作中,主要原因是因为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看到落叶,常让诗人产生季节转换,时光流逝的种种感慨,勾起漂泊在外的种种酸楚。欧阳修《宿云梦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落叶”的意象又具有成熟、凋谢之意,所以在诗作中,它还含有美人迟暮、失意不遇之意。因而,落叶在思乡的意蕴之外,又增添了一股难言之味。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落叶触动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情感和创作灵感,成为满含羁旅愁情的一种寄托之物象。而那片片飘飞的黄叶又使得思乡之情抹上了浓重的悲凉意味。
  
  二、“一声新雁三更雨”:古代羁旅思乡诗中常常回荡着声声雁鸣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客中夜生》袁凯
  这首诗写出了鸿雁在羁旅行人心中的形象。古代羁旅思乡诗中的鸿雁意象有着极为丰富而又隽永的意蕴,它往往寄托了离乡漂泊的人们非常复杂的情愫。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花开之前,想要归家;雁已北归,人却未归家。情感抒发含蓄而又婉转。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正是这随风而来的雁群,引起了这位独在异乡的“孤客”的思乡怀亲之心,触发了诗人远谪偏远的羁旅伤感之情。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雁的叫声勾起了羁旅漂泊者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鸿雁意象正是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此外,诗人常常借鸿雁的迁徙,比喻人们漂泊无依的人生遭遇,传达飘零在外的人们内心的凄凉与悲苦。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而徘徊于清冷世界中的作者,与孤高出世、孤寂无助的大雁,何其相似!“孤鸿”这一意象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三、莫向樽前惜沉醉:古代羁旅思乡诗中常常散发着浓浓的酒香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韦庄诗中散发着浓浓的酒香。酒意象是羁旅思乡诗中的常见意象。酒意象出现于羁旅思乡诗中,是因为酒是人们寄托愁情的载体。古诗中,酒是排遣人生苦闷的良药。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羁旅在外的行人,远离至爱的亲人和温暖的家园,在漂泊无依的时刻,酒就成了他们满腔愁情的最好的寄托。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燕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那一杯杯浊酒之中,盛满了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意,溢满了人生漂转无依的伤感。
  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至忘却了漂泊在外的忧愁悲伤。“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且莫看归路,同须醉酒家。”(杨凝《赠同游》)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点燃了诗情,升华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反过来,诗歌令思乡之酒脱俗而雅化。诗人们在酒后沉醉中体验人间的离愁。于是,酒意象成为羁旅思乡诗中一大特色。
  
  四、共看明月应垂泪:古代羁旅思乡诗中常常弥漫着皎洁的月光
  
  在羁旅诗人心中,明月不仅是故乡,是亲人,是友情,明月还是诗人直接倾诉的对象。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借月抒怀,内蕴丰赡。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叶、雁、酒、月这四种借以表现羁旅思乡主题的意象,在诗中起到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它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诗的内蕴之美。除此之外,草、雁、雨、舟、灯、风、云、烟等意象,也常常出现在羁旅思乡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形成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美妙的情感体验之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一、借助朗读,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学生享受情感体验    文学是借助文字塑造艺术形象的,读者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符号,而朗读是将文字和意境、形象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受到新媒体在各种信息上的冲击,这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带来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给
相信在小学从事过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  兴趣是一切的动力。实际上,学生害怕作文的根源在于没有对写作的兴趣。要写好作文,不但需要孩子们的兴趣,还需要想象,没有想象的翅膀来帮助孩子们打开思维,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干燥的,无味的。  我们班的孩子们一直坚持写诗。这一个学期,有了不少的收获。  刚开始,学生们也是没有什么可写,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诗,刚
【教材学情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实用类文本。而学生认为本文就是说明文,
作文生活化,本来早就提倡,但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热衷于选用古代材料、借古人说事而忽略自己的生活的作文倾向愈演愈烈,这一主张就再次凸显出来。它要求作文内容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有学生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思想体会;关注学生的感觉体验,突出个体在生活中的主观反应,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写真实生活的感觉。这里谈谈我吸收新课程课堂评价的理念和方式,用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作文生活化的实践感受。    一、全程评价  
基于2009年7月的抽样调查,对北京市居民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消费原因、品牌偏好、年龄分布、消费预期及对“中国花生及花生制品营养知识推广工程”的看法进行了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