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金融系统案件得到一定遏制,但也呈现出数额大、牵涉面广、内部作案等趋势。综合分析任何一起案件无不与内控制度有关。因此,只有抓住内控制度这个源头,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约束机制,突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追究力度,才能有效的预防腐败和各类案件的发生。
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必须查清症结所在,作到有的放矢,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银行的制度是被社会公认的铁的纪律,铁的纪律需要铁的捍卫者。目前,农村信用社少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个别信用社只是把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装饰门面”,而在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上,过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过多的灵活性而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为思想道德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二)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突出了减员增效。但也有部分分支机构只注意了效益考核,忽略了职工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后期继续学习培训不够。由于其机构网点众多,职工队伍庞大,员工文化水平低,政治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员工风险意识、法制纪律观念淡薄。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死守长期不变的条条框框,对农信发展外部环境和业务变化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处理程序和措施,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三)内审手段方式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倍增,结算速度加快,原有落后的审计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适时控制的信息需求。因此,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审计部门要不断改进稽核审计手段,借助电子及网络技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内控管理环节薄弱
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一是制度监督不到位,近年来,好人主义、人情管理、玩忽职守现象有所抬头,对管理中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了目前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局面。二是基层网点管理混乱,基层网点因其地处偏远,往往人员编制达不到要求,岗位设置不合理,兼岗、不落实制度情况普遍存在。三是基层网点人员综合素质差。四是农村信用社代办人员多为普通农民,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存在着较大的案发隐患。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要做到标本兼治
(一)强化“人本控制”,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治本之策
从内控管理降低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约束有助于员工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自觉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活动,使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让人不想犯罪。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警戒教育制度,通过聘请资深律师,邀请检察院等部门讲课等方式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举办大规模的业务技术比赛;进行法律、信贷、财会知识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考试和教育培训活动,使员工队伍素质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改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使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和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的意识明显增强,使人不能犯罪。三是加大预防犯罪和查处力度,使人不敢犯罪。建立各级农村信用社与各级检察院结合的“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定期组织警示教育、定期向员工印发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和培训活动,对那些心存不轨的不安分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通过依法、依制度对责任人的处理,并结合典型案件教育,提高全员的遵纪守法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实践证明,重视并做好内控工作,只有抓好人的因素,建立起人的思想防线,才是堵塞工作漏洞、防止各种案件发生的关键。
(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客观上将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大大提高决策上的科学性、经营上的先进性、制度上的规范性、监督上的有效性、理念上的先进性,提高我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案件防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安全隐患。
(三)梳理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农村信用社应自上而下对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从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约束、岗位要求等环节制定明确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改革目前的劳动用工机制,培养员工进取意识,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上下流动、内外流动,变一潭死水为流动的活水。建设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通过交流、培训等形式逐步实现结构合理,形成梯次的职工队伍避免人才断档。
(四)加强对偏远网点的建设应作为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的重点
适当提高偏远网点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强对偏远地区网点的管理,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人员充实偏僻网点,在提拔任用 上优先考虑,在后勤保障上优先保障,提高偏僻网点的政治地位。上级管理机关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偏远网点的检查频率,限定偏远网点的检查周期。加强对偏远网点岗位设置、强制休假、定期轮岗、印章交接、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铲除制度盲区。
三、加强内部稽核审计建设,发挥其“医士”、“卫士”作用
一是要给予内部审计明确的授权。内部审计特殊职责的实现,必须得到高层管理的明确授权。内部审计的地位、职权、责任、工作范围必须能在各职能部门中公开发布并得到落实。二是明确内审工作职责.根据各级稽核审计职责,制定基层审计责任认定及审计人员失(渎)职处罚办法。当前,基层审计问题责任认定可以结合“三线监督”进行。一线监督岗位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追究主要是未按正常的日常监督程序和要求进行监督管理,以及在日常监督中已发现问题而未按规定要求及时报告和整改;二线监督是一线监督的再监督,因此,二线监督岗位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追究要突出其是否建立了二线监督的分级监督责任制、二线监督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是否符合要求、二线监督是否存在盲点。对出现重大案件、损失或风险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要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三是加强内部稽核审计队伍建设。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法纪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不断提高其迅速发现、辨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内审队伍的整顿。采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试与工作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内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对不符合条件的必须坚决清出,同时将那些思想过硬、业务精良,作风踏实,坚持原则的同志充实到内审队伍中来,以全面提高内审队伍整体素质。五是改进内审手段和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内控技术含量。一是要实现监管资源向一线倾斜,根据需要配备各种设备;二是通过软件开发,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入程序,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可以起到人控物控控不了的作用。切实从合规性审计为主向风险审计与合规审计并重转变。全面推行风险性审计方式,逐步完善以资本充足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能力的判断和评价,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把农村信用社的总体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真正起到审计部门的“医师”和“卫士”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必须查清症结所在,作到有的放矢,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银行的制度是被社会公认的铁的纪律,铁的纪律需要铁的捍卫者。目前,农村信用社少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个别信用社只是把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装饰门面”,而在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上,过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过多的灵活性而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为思想道德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二)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突出了减员增效。但也有部分分支机构只注意了效益考核,忽略了职工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后期继续学习培训不够。由于其机构网点众多,职工队伍庞大,员工文化水平低,政治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员工风险意识、法制纪律观念淡薄。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死守长期不变的条条框框,对农信发展外部环境和业务变化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处理程序和措施,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三)内审手段方式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倍增,结算速度加快,原有落后的审计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适时控制的信息需求。因此,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审计部门要不断改进稽核审计手段,借助电子及网络技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内控管理环节薄弱
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一是制度监督不到位,近年来,好人主义、人情管理、玩忽职守现象有所抬头,对管理中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了目前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局面。二是基层网点管理混乱,基层网点因其地处偏远,往往人员编制达不到要求,岗位设置不合理,兼岗、不落实制度情况普遍存在。三是基层网点人员综合素质差。四是农村信用社代办人员多为普通农民,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存在着较大的案发隐患。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要做到标本兼治
(一)强化“人本控制”,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治本之策
从内控管理降低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约束有助于员工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自觉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活动,使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让人不想犯罪。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警戒教育制度,通过聘请资深律师,邀请检察院等部门讲课等方式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举办大规模的业务技术比赛;进行法律、信贷、财会知识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考试和教育培训活动,使员工队伍素质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改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使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和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的意识明显增强,使人不能犯罪。三是加大预防犯罪和查处力度,使人不敢犯罪。建立各级农村信用社与各级检察院结合的“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定期组织警示教育、定期向员工印发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和培训活动,对那些心存不轨的不安分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通过依法、依制度对责任人的处理,并结合典型案件教育,提高全员的遵纪守法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实践证明,重视并做好内控工作,只有抓好人的因素,建立起人的思想防线,才是堵塞工作漏洞、防止各种案件发生的关键。
(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客观上将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大大提高决策上的科学性、经营上的先进性、制度上的规范性、监督上的有效性、理念上的先进性,提高我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案件防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安全隐患。
(三)梳理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农村信用社应自上而下对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从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约束、岗位要求等环节制定明确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改革目前的劳动用工机制,培养员工进取意识,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上下流动、内外流动,变一潭死水为流动的活水。建设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通过交流、培训等形式逐步实现结构合理,形成梯次的职工队伍避免人才断档。
(四)加强对偏远网点的建设应作为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的重点
适当提高偏远网点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强对偏远地区网点的管理,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人员充实偏僻网点,在提拔任用 上优先考虑,在后勤保障上优先保障,提高偏僻网点的政治地位。上级管理机关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偏远网点的检查频率,限定偏远网点的检查周期。加强对偏远网点岗位设置、强制休假、定期轮岗、印章交接、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铲除制度盲区。
三、加强内部稽核审计建设,发挥其“医士”、“卫士”作用
一是要给予内部审计明确的授权。内部审计特殊职责的实现,必须得到高层管理的明确授权。内部审计的地位、职权、责任、工作范围必须能在各职能部门中公开发布并得到落实。二是明确内审工作职责.根据各级稽核审计职责,制定基层审计责任认定及审计人员失(渎)职处罚办法。当前,基层审计问题责任认定可以结合“三线监督”进行。一线监督岗位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追究主要是未按正常的日常监督程序和要求进行监督管理,以及在日常监督中已发现问题而未按规定要求及时报告和整改;二线监督是一线监督的再监督,因此,二线监督岗位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追究要突出其是否建立了二线监督的分级监督责任制、二线监督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是否符合要求、二线监督是否存在盲点。对出现重大案件、损失或风险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要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三是加强内部稽核审计队伍建设。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法纪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不断提高其迅速发现、辨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内审队伍的整顿。采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试与工作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内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对不符合条件的必须坚决清出,同时将那些思想过硬、业务精良,作风踏实,坚持原则的同志充实到内审队伍中来,以全面提高内审队伍整体素质。五是改进内审手段和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内控技术含量。一是要实现监管资源向一线倾斜,根据需要配备各种设备;二是通过软件开发,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入程序,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可以起到人控物控控不了的作用。切实从合规性审计为主向风险审计与合规审计并重转变。全面推行风险性审计方式,逐步完善以资本充足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能力的判断和评价,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把农村信用社的总体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真正起到审计部门的“医师”和“卫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