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84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1页例7,32页例8。
  课标要求: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宜直接感受,因此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猜一猜、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吨”后,学生会对质量单位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根据已有的材料,为学生发展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建立了质量观念。
  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的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礎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其他文献
2016年3月21日,X县一九9岁小学生弓某因为老师检查作业,自己没有完成,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就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校,12天音信全无。事发后整个地区警方、家人、亲人、好友、社会志愿者等全部发动寻找,最后在一水库发现已经溺水身亡。  无独有偶,事发后的8月17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陈某在假期与家长顶撞几句也离家出走。仅仅十几岁的孩子,一周后在一煤池发现已经溺亡。  虽然只是两个突发事例,但是从其中折
期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块”。  3、3.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4、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
期刊
第二框 自觉遵守邻里道德  一、【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只局限于能背出但不理解其真正含义的阶段,对邻里相处的现象有描述的能力,但是没有深刻的理解其内涵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文明、和谐、友善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一)知識与技能  : A掌握邻里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需要哪些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由于教学目标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动,旧有的教学体制亟待改进,但目前看来,仍然没能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学体系,所以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仍然普遍呈现出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題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传统教学  
期刊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
期刊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课前让学生查找丰富的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并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1.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的逐步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强调活动的内化,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2.2.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念下关于概念学习的教学理论。  (2)新课标理念下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  (3)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二、教
期刊
【教学内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学情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的内容,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轴对称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而轴对称又广泛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立足学生本位,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经验作数学化处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的、分散的和
期刊
1.教材分析: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时涉及的酸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体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学情分析:  1. 1)学生在
期刊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代表作《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我与兰花花的情缘结于14年前高考中。  一、兰花花的背景与分析  1.兰花花的创作背景  据说,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