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探讨陕北民歌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代表作《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我与兰花花的情缘结于14年前高考中。
  一、兰花花的背景与分析
  1.兰花花的创作背景
  据说,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的富户周家,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周家家。周家小子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2.作品深入分析
  《兰花花》是在黄河流经的陕北高原一带形成的歌曲,具有悠长、高亢的山歌特征和遒劲苍郁的色调。歌唱者在把握这首歌时不仅要从歌曲的唱词、曲调、演唱技巧等不同方面出发,而且要与歌曲产生地区的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完整地把握其特征。
  (一)(1)唱词
  用地方语言来演唱时我国传统民歌的特征。《兰花花》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原一带,因而与这一带的方言结合十分紧密,形成了其鲜明的区域特征。再者就是虚词的运用、笔者以下主要从唱词中的咬字及虚词的运用入手作以分析:
  1.①咬字
  字的读音是以声韵为基础的、所谓声、韵即把一个字的音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将音阶的前一部分叫做“声”,音节的后一部分叫做“韵”。陕北方言中部分的字的声韵常与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标准)有明显不同之处。如兰花花的八段歌词中,第一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在在地爱死个人。其中“线”为儿话音“线儿”,“生(shēng)”字按陕北这一带方言要平舌音“sēng”,“下(xià)”唱“hà”“爱(ài)”要唱“ng-ai”,字头是唱“ng”,归韵到“ai”,最后“人”字也不是唱前鼻音“rén”,而是唱后鼻音“réng”;第二段中“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子”为儿话音“子儿”。第四段“撇下我的情哥哥……。。。。。。”,其中:下(xià)”唱“hà”,“我(wǒ)字唱“ng-e”,字头唱ng,归韵到“e”。在演唱时,需要仔细区别方言的声韵与普通话的不同。
  2.②虚词
  虚词具有帮助表达抒发感情的作用。同一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在《兰花花》歌词中多次出现了“呦”这一语气词,同样在许多陕北民歌以及南方民歌中也有使用这一语气词来表达感情的。我个人认为同样是使用一个词,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非是一模一样的。在“一十三省的女儿”表达出兰花花年轻,富有朝气,七方面承接上文中描述她美丽惹人拎爱,一方面又为下文中她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所以这个“呦”可谓用的是寓意深长。最后一局中的“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这个“呦”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民歌的口语特点,表达出兰花花和自己的有情人最终幸福的团圆和向往两人能生生死死不离不弃的美好愿望。虚词的运用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鞥呢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在演唱《兰花花》这首歌时,对于许多虚词的不同处理会给听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需要首先把握歌曲的思想和基调,再加上对虚词的一些處理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虚词的使用在歌曲中具有构成修辞的作用。通过虚词的使用,可以使民歌歌词构成对偶、排比、夸张等辞格,进一步增强歌曲的表达效果。如:
  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蓝花花好。
  通过“数上……”这一实词虚词的搭配使用,形成了“‘数上’+名词+形容词”的表达结构,使上面两句歌词形成了一个对偶句,进一步表现出蓝花花在众多女性中的出类拔萃。再如: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那个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以上四句中的前三句都是描写蓝花花出嫁前的情况,句型相同,字数对应,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尤其每句的后半句都是四字构成,短小有力,表现出被迫出嫁的仓促和无奈。
  虚词可以体现出民歌的方言特点,也有助于区分不同地域的民歌。《蓝花花》就是一首典型的陕北民歌,歌词整体体现出陕北方言的特点。陕北方言词汇最大的特点就是叠字的使用。陕北方言对叠字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的地步。在陕北方言中,不仅动词、形容词、量词能重叠,就连名词、副词也可以叠用。通过把两个相叠的音节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感受等模拟出来,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叠字的使用几乎可见于任何一首陕北民歌,叠词的使用同样体现在《蓝花花》的歌词中,如这首歌曲里出现的“蓝花花”、“蓝个英英”、“实实的(地)”等词,这些典型的陕北方言词不仅体现出陕北民歌浓厚的乡土气息,更体现出歌曲表达的地方特色。   (二)(2)曲调分析
  曲调一般是指民间歌曲的旋律,它包含了调式,时值,节拍,节奏等因素。曲调的风格就是由这些因素显现出来的。这首歌的曲调由上下句多长反复构成,结构清晰而对称。
  1.①调式音阶及旋律特点
  《兰花花》的曲调,是采用五声羽调式,并通过“信天游”音乐中的变体方式产生的两句乐段结构,上句从主音“6”开始,连续两次向上四度跳进后,出现自由延长音与四度甩腔,突出了高亢悠扬、抒情赞美的音乐风格与个性。旋律自由开放到收拢,起伏婉转、柔美流畅。而后来的三、四、五、六、几段,出现的“si”音,用大二度音程代替了开始部分的四度跳进,使高亢、悠扬的旋律色彩转为悲伤,近似哭腔的表达,使兰花花无奈、忧伤的心情表现得贴切而形象。在第一、二段中,上句曲调几次向最高音冲击的旋法和延长音的处理,鲜明地表达了歌曲的思想主题。
  2.
  ②下滑音特征
  为了表现兰花花被逼无奈嫁到周家的悲伤情感,歌曲中还运用了下滑音的表现手法,如第三段“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中“二”和第四段中“三班子(那个)吹来,凉两班子打……。。。。。。”中的“两”,都运用了下滑音的表现方式,使悲伤的情感更加充分得到表达。
  3.③节奏
  这首歌曲的节奏在不同段落之间有比较鲜明的对比。第一、二段中,是表达了对兰花花的赞美,第八段是表达了“兰花花”对情哥哥的真挚爱情,因而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节奏稍慢。而其余五段侧重于叙事的段落节奏相对比较明快。
  (三)(3)演唱技巧
  此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的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兰花花的形象,由于这首歌有八段歌词,如果用一个速度演唱会很单调。因此,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处理成几种不同的速度演唱。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北的民歌歌种。它的歌词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的两句体,曲调一般也均为由上下句构成的单乐句段,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山歌类的和小调类的,《兰花花》属后者,它的特点是节奏规整,旋律进行平稳,情感刻画细腻柔和。
  此歌演唱时要注意咬字。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咬准字头就是要按照“五音”的正确口形把声母咬准确。延长字腹就是按照“四呼”的口形延长音量发响最易的韵母,把声音放出来。收清字尾也就是韵尾交待要清楚,韵尾是复韵母还是鼻韵母,还是没有韵尾以韵腹的母音直收。歌唱的语言表达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咬字吐词的语气、腔调也应该有所不同。
  《兰花花》演唱要悲痛怨恨、深缓忧郁,旋律节奏曲折婉转、滑行的歌曲,吐字应该喷口有力、干净利落,行腔又抑扬顿挫、细腻委婉。
  《兰花花》的歌唱艺术是依靠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来共同表现的。再優秀的嗓音、再动听的歌声,缺少了真实、丰富的情感,就如没有色彩的油画,让人感到单调乏味,画技再高也只能称为素描。在歌唱艺术上来说人的声音只是一种音乐语言工具,只有以“声”唱“情”,以“声”表“情”才是目的。歌唱的声音可以通过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精湛。而情感的表达,除了了解、掌握作者创作歌曲的时代背景、特征,创作动机、手法,曲式结构,旋法特点,歌曲文字语言的思想艺术性,咬字吐词方法,以及民族特征、风俗、生活情趣等,更主要的是演唱者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形象思维、生活体验、文化艺术修养,也包括演唱技能和表现处理的能力等。
  二、 总结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陕北民歌和《兰花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要想真正演唱好这首歌曲, 就必须准确了解《兰花花》的艺术风格特征, 以便更好地塑造兰花花这个人物形象, 并通过自己的联想展开丰富的思维想象,由此得出自己的认识, 反应于内心, 进而构筑起生动的音乐想象, 并运用准确的语言和娴熟的声音技巧, 把作品的思想内涵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达到声音、情感水乳交融的目的, 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其他文献
课程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中倾听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掌握专注倾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到,倾听对方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教学难点:  1.、游戏过程中纪律控制  2.、“讲故事”环节可能会出意外的结果,或者效果出不来  3.、感悟阶段“深入人心”有难度  课程教具:  多媒体  课程时间:  40min  课堂设计:  1.、破冰活动:“看谁不听话”  活动规则:  学生
期刊
2016年3月21日,X县一九9岁小学生弓某因为老师检查作业,自己没有完成,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就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校,12天音信全无。事发后整个地区警方、家人、亲人、好友、社会志愿者等全部发动寻找,最后在一水库发现已经溺水身亡。  无独有偶,事发后的8月17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陈某在假期与家长顶撞几句也离家出走。仅仅十几岁的孩子,一周后在一煤池发现已经溺亡。  虽然只是两个突发事例,但是从其中折
期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块”。  3、3.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4、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
期刊
第二框 自觉遵守邻里道德  一、【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只局限于能背出但不理解其真正含义的阶段,对邻里相处的现象有描述的能力,但是没有深刻的理解其内涵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文明、和谐、友善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一)知識与技能  : A掌握邻里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需要哪些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由于教学目标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动,旧有的教学体制亟待改进,但目前看来,仍然没能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学体系,所以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仍然普遍呈现出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題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传统教学  
期刊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
期刊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课前让学生查找丰富的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并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1.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的逐步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强调活动的内化,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2.2.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念下关于概念学习的教学理论。  (2)新课标理念下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  (3)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二、教
期刊
【教学内容】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学情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的内容,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轴对称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而轴对称又广泛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立足学生本位,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经验作数学化处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的、分散的和
期刊
1.教材分析: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时涉及的酸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体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学情分析:  1. 1)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