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麦卡林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出生的英国摄影家唐纳德·麦卡林,以其新闻纪实性的摄影成就著称于摄影史。从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为他所设立的条目里的评介,可以晓得他的卓越成就: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麦卡林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都是一些动乱、暴行、死亡和破坏等令人感到痛心的形象。他的作品继承了罗伯特·卡帕和尤金·史密斯的传统,很具有对人类苦难表示同情的表现力。
  “麦卡林出身于英国伦敦的工人家庭,从1948年至1950年,他由奖学金的资助在伦敦的哈默史密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由于父亲去世,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到英国铁路部门和拉金斯的动画影片绘制所工作。1953--1955年麦卡林在英国皇家空军部队服役,任职航空侦察处的摄影助理。战后他返回拉金斯的动画影片绘制所工作。麦卡林于1961年成为自由职业摄影记者,主要为《观察家》拍摄,1964年以后担任《星期日时报》的专职摄影师。
  


  “麦卡林最早在1959年发表的摄影作品,是关于他所在的一个英国青年小组的图片故事。1961年麦卡林对德国柏林墙的摄影报道,成为他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关键性作品。自那以后,麦卡林周游世界,在刚果、柬埔寨、越南、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撒哈拉和北爱尔兰等地拍摄了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和图片故事。他所拍摄的照片曾经在世界一流的刊物上发表,包括《时代》、《生活》与《明镜》周刊等。麦卡林出版的个人著作有《破坏性行业》(1971年),此书1973年修订版改为《有谁曾经注意到?》,他在书中针对当时世界各地的暴力和破坏行为,表示出愤怒的抗议。自1967年起,麦卡林就是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曾经获得过‘华沙摄影金牌奖’(1964年)、‘世界新闻摄影家奖’(1965年)和‘美国杂志摄影家奖’(1974)等。”
  作为这样一位在现代世界摄影史上闻名遐迩的著名摄影师,在他脱离战地摄影记者生涯以后,麦卡林则开始把精力移向风景摄影领域。1989年麦卡林出版了他的风景摄影集《空旷天气》(OPENSKIES),在该书的前言中他写道:
  “战争期间,五岁的我撤退到索摩塞特(Somerset),在那儿我发现了英格兰乡村的魅力。遍地的野花,通往挤奶棚的牛行窄道……后来我回到北伦敦的家,那里从前居住的地方几乎是被炸弹摧毁的废墟了。
  “在我步入中年的时光之路上,那些在索摩塞特的童年记忆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日益强烈。许多年后,也还记得,我坐在井边的一个角落,与家人一起吃黑莓果的情景。天空被云层遮蔽,但是天气很暖和,我们躺在野地上,甜美的花香气味,乡村一日的透彻喜悦是如此地令人陶醉。
  “唉,而今河流污染了,丑陋的住房楼封锁了幽美的石宅村庄。然而在我心中仍有一些幸存的事物: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望见的运河,离村庄30英里远山峦上的罗马人建筑的堡垒。二十年间拍摄过战争与革命的新闻纪事照片以后,那些来自创痛年代的记忆,几乎是在不断地损害着我每一天的生活,甚至是如今我在英格兰的日常生活。在索摩塞特的野地里漫步的时候,我觉得能够闻到战场上死尸的气味。只有索摩塞特幽美的风景和铅沉的天空,才能抚慰我的心灵。寂静与孤独引起我的幻觉,于是,就如周围的大地,我把往昔积郁已久的情绪,借着摄影之途排解出去。”
  


  于是,世人看到了一卷摄自旷野的惊心动魄的风景画卷,在那些决不轻飘的黑白图像里,弥漫着排解不掉的沉重感觉与阴郁气氛。这样的意境,只有从麦卡林的生涯经历中去探索,才能获得切合实际情境的理解。麦卡林把他在战争期间积郁的对人世间社会风云的痛楚,情绪化地凝聚进对自然气象的移情抒发。这般的风景图像,既是麦卡林对自然界的观察、摄取、体会和呼应,也是他对人世和往事的经历、思考、批判和控诉。这般由战争摄影转化为风景摄影的嬗变过程,彰显出麦卡林对摄影语言的非凡掌握能力,以及将个人情感影像化的杰出艺术功力。
  在摄影史上,鲜有人会如此精采地驰骋于两个反差很大的摄影区域,而且在这两个区域里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个性光彩。麦卡林的这种多面造诣是一个罕见的摄影奇迹,他把生命的感触化为影像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社会、自然的综合感应。
  从战场岁月重返和平年代,麦卡林在人性遭到轮番摧残的惨痛经历之后,又敏锐地洞察到生存环境被人类文明自身污染的严重现实。麦卡林加入了“绿色运动”组织,他拿起在战场上也是一种武器的揭发战争残酷性的照相机,面对被污染破坏了的人类生存环境,以发自个人灵魂深处的良知,再度以照相机为武器,展开了向文明之丑与人性之恶宣战的又一种没有硝烟和炮火的战斗摄影生涯。
  看麦卡林的这种风景摄影作品决不轻松,他的这些非同唯美的沉重抒情式的独到之作,一如他的那些战地摄影名作,都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深刻思绪。麦卡林一如既往地以照相机为文化批判的武器,向世间社会的最尖锐争端之处聚焦,并且以此向世人展现出一位有良知摄影家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力度。
其他文献
平时喜欢侍弄些花鸟鱼虫什么的,每每看着它们,就有一股拍摄的欲望,心想:手里把着现成的相机、胶片,拍吧!喀嚓喀嚓一气,拍摄欲是满足了,可片子冲出来一看,整个一”花草纪念照“,不满意。偶尔翻书看到许多微距拍摄的花卉图片,尝试着拍了一些,总觉得是在重复别人。扪心自问,拍摄的角度能够突破,题材能否也做出突破呢?  于是我开始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寻找合适的拍摄题材。一次在老伴切紫圆白菜时,发现在切开的
期刊
涛声伴我奏凯歌 安徽 赵新国摄  三月的一个周末,寒流刚刚过去,天空非常明净,我来到芜湖长江大桥工地采风拍片。  攀上矗立在江流中十号桥墩的最高工作面向下俯瞰,只见平日缓缓流淌的江面一反常态,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沸腾的开水锅一般激越翻滚,当时快到下午了,阳光几乎直射江面,与我所处在大桥顶层拍片的位置形成了一个角度很小的夹角,浪花翻飞的江面金光灿烂,反射的光线让人睁不开眼。建桥工人在距江面八十米的
期刊
编辑点评  张华斌是一个大大咧咧、直来直去的人。只要和谁认识两分钟,马上就能成为“老朋友”。所以,在摄影界,尤其在人像摄影界,他的朋友颇多,人缘贼好。  过去很少参加摄影比赛的他近来突然接二连三地拿起奖来,而且都是国内摄影界的顶尖大奖,从2001年的第五届金像奖提名奖,到2002年底的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和第20届国展的银牌奖。就象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状态周期一样,最近的张华斌状态极佳。  正巧,本
期刊
一、辨析数码技术,用正确的创作观、艺术观看待数字现象    图像数字化和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摄影术带来一场革命,它极大地推动和拓展了摄影创作的表现力,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摄影的审美和创作方法,把摄影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审视数码特点,把握创作手法和理念    传统摄影创作,是以客观事物为主体,抓取最具表达作者审美观点和事物本身发展的典型瞬间为要点,而数码创作则与传统摄影的创作不尽相同,根据
期刊
按记录、艺术、商业分为三大类的区分方法,与刘半农先生的“写真”、“写意”、再“加上照相馆”的三大类很近似。从审美特性来区分,将摄影分为“写真”与“写意”两大类是科学的分类。而“照相馆”这一类应属于自然分类。同样,商业类的几幅获奖作品完全可以归属于艺术类,如:《浴》、《光与影》等。因为商业类与其他两类在属种关系上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并列在同一分类体系中是不适宜的。所谓商业类,是属于按功能分类的门类,又
期刊
漓江画童 一等奖 广西/简 亮摄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边有一群酷爱画画的少年儿童,他们被中外游客誉为“漓江画童”。作品体现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及少年儿童的爱美之心。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对场景组合变动,让儿童们直接在梦幻漓江作画。画面构图简洁,色彩明快,生动活泼。分别使用富士6900Zoom数码和尼康FM2相机拍摄素材。    时代 二等奖 黑龙江/刘为强摄  
期刊
戛纳电影节    在巴黎国立美术设计学院毕业后,我开始为PARIS-MATCH杂志(《巴黎竞赛》画报)工作。他们每年五月总派我到法国南部地中海的戛纳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戛纳电影节的拍摄。  在那里,摄影不是主流,电影和明星才是主角。拍摄这些娱乐性,报道性的”新闻“是有趣的,而且很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可以跻身和一些大明星、导演、名人一起碰杯。只要有两部照相机在身上,颈上又挂着有电影节大会特许的通行
期刊
2002年11月23日,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承德展出的同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召开了摄影创作理论研讨会,特邀代表十余人与部分获奖者和部分各省市摄协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在整整一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发言踊跃,大家以二十届国展为引子,对摄影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会议气氛真诚、坦率、热烈、友好。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人提前送来论文稿,本刊容量有限,在此刊发部分论文摘要。有兴趣阅读
期刊
图片库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100多年了,但它对于许多中国影友来说还比较陌生。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图片库和为之工作的摄影师,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看都不能与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图片市场潜力巨大,如果用心培育,也许它真的会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本刊将在未来的四期里,介绍国外的图片库,给国内的摄影人以借鉴。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读者中会出现经营图片的图片代理人和专
期刊
1    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风光摄影,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风光摄影,一类则是纪实风光摄影。  艺术风光摄影大多是通过客观景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感受;强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追求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陈复礼先生的名作《大雪青松》,就是一幅借景抒情的作品。这幅作品拍摄于黄山,但作者并未标明是黄山松,因为是什么松在这里并不重要,作者在这幅作品里只是借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