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文化育人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广东省和平县教育局于2010年9月提出并践行文化育人理念(母理念),于2012年7月又提出并践行“和”文化育人理念(子理念)。
  为深入推进践行“和”育人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几点认识。
  一、“和”文化育人理念的背景与文化内涵
  自教育局提出并组织中小学践行文化育人理念以来,各校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大力扩大参与人群,创新践行方式和途径,推动践行文化育人理念活动深入开展。2011年,全县中小学共开展文化活动934场次,共有44万多人次参加,人均参加6次以上,促使全县中小学校风明显好转,防流控辍成效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县教育局进一步提出了“和”文化育人理念。
  “和”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其“和”文化特征尤为突出,如国度间强调“以和为贵”,在家庭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在个体强调“和衷共济”。就地区性而言,广东河源地区的客家文化也追求一个“和”字(和平县在河源市境内),客家“和文化”主要表现为强调“亲睦族”、“和乡邻”,寻求言语和善的礼仪,崇尚生态和谐的自然观,追求生活和谐的社会理想。可见,本县客家“和”文化与中华“和”文化内涵一致,只是在具体细节上更强调“勤、俭、和、忍”而已。
  二、“和”文化的育人功能
  1.环境之“和”功能
  自然环境之“和”,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欢快。自然之和是“和”文化的首要元素,也是“和”文化的起源与开端。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根基,其环境状态决定人类生存生活的性质,甚至生死攸关。大自然和谐,或美不胜收,或生机勃发,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家庭环境之“和”,可以让人快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在个人成长中发挥巨大影响。家庭之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人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温情和温馨,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学校环境之“和”,可以让人快乐学习成长。古时曾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因为“环境可以造就人”。人的成长与个性养成,与其所生活和朝夕相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和谐的校园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舞台,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并良好成长。
  社会环境之“和”,可以让人幸福生活工作。和谐社会环境是指拥有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人在社会中充分感受到安全、公平、正义,深切体会到民主与法治精神。和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和气、和睦的社会环境能让人感受国家繁荣富强的优越,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2.生活之“和”功能
  礼仪之“和”,可以矫正人们“失范”之举。客家文化十分看重礼仪教化,将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成为指导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集体意识和基本准则。具有普世价值的礼仪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器,是确保社会生活顺畅的润滑剂。因此,礼仪文化的建设与推行要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审美之“和”,可以矫正人们“审美”之误。古代有“乐而不淫”的审美标准,“勤而不怨”的社会道德,显示个体审美与社会道德及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只有将个人审美与社会责任统一时,审美才具有艺术美、人性美的价值。因此,学校要多开展审美教育,使师生审美达成艺术与道德的统一,减少审美偏颇。
  制度之“和”,可以矫正人们“人生”之错。制度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行为准则,但是生硬的制度执行会激发人的逆反心理,产生较大的阻力而难以得到全面执行;具有人文关怀的制度则容易为人接受、施行与落实,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制定制度要将人文元素渗透其中,让制度彰显“和”的理念与特性。具有人文关怀的制度可以将因个人冲动引发或所犯错误加以遏制或纠正,减少不必要的人生过失或过错。
  3.精神之“和”功能
  精神能量之“和”,让人身心和谐、健康生活。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一种和谐的精神力量,它使人们浸润在充满精神张力的文化氛围中,即谓之“精神能量”。精神能量即心理能量,是影响人自身是否和谐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过于强大的心理能量无处发泄或传递时,就可能会导致精神病症;而心理能量过于弱小时,就会让人失去上进心,甚至生活的信心。因此,可通过“和”文化教育让心理能量达到动态平衡,使人身心和谐健康。
  精神态度之“和”,让人心平气静、幸福生活。文化也是一种品格,一种心态,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追求“有容乃大”的宽和心态与中庸的哲学之道。当面对偏重物质需求的浮躁社会时,“和”文化给人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事业,“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他一样觉得富有,只是富有的方式不同而已。大多数的人则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是真,平凡是福。那么,“和”文化活动对全县师生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三、“和”文化育人途径
  一是与客家文化建设结合。客家“和”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括具有强大的认同功能、协调功能、教化功能、调解功能等。因此,“和”文化育人要与客家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要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的多种功能增强教育功用,提高“和”文化育人成效。如举办客家文化专题讲座、参观客家名人故居、编写客家“和”文化乡土教材、组织客家“和”文化征文等。
  二是与阳明文化研究结合。为纪念王阳明奏设县治功绩,当地政府将和平县城所在镇命名为阳明镇,镇内学校也均冠以“阳明”字头。在实施“和”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以和为贵、知行合一”核心思想元素加以推进。将其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与日常管理之中,包括开展参观阳明博物馆、进行阳明雕塑写生、阳明学术专题研究、阳明文化主题班会、开设阳明文化网站或专刊等。
  三是与学生家庭教育结合。家庭关系好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夫妻相爱,妯娌相让,尊敬老人,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将“和”文化育人与学生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多开展家校联谊活动、家校亲子联欢活动、家校联合劳动等,促进“和”文化育人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四是与社会形势结合。“和”文化育人最终要使学生走向社会,因此要与社会活动起来。目前,全国正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广东省也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的口号,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将“和”文化育人与当前社会形势结合,促进“和”文化育人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广东省和平县教育局局长
  (编辑 李运河)
其他文献
《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學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明确提出要“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學探究过程學习初中生物學”。其目的在于改变學生的學习方式,引导學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學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學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探究活动教學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使學生的潜能和天性在生物课堂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升。  第
品德课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的课程,对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一课程的学习必须是一种开放式、参与式的学习形式,既不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地方和本校的课外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起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从导课形式和方法选择两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导课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 开门见山法——简洁明快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NDF)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Y迷宫,免疫组化检测腹腔注射17-β雌二
在分析传统的工作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服务之间数据信息的依赖关系,给出了一种基于数据依赖的Web服务合成的模型。该模型具有柔性的特点,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对合成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