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身份背离与重建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19世纪中期法國经典文学作品《茶花女》(1848)中宗教色彩的解读,挖掘当中渗透着的往往被擅长分析女权主义与爱情悲剧的评论家所忽视的宗教主题。在承认小说里弥漫着的欧洲文学一以贯之的宗教气息的同时,也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宗教意识在维多利亚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解放。
  关键词:理性意识;自我牺牲;博爱;救赎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26-02
  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文化在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神话这两条欧洲文学源头的第一次交流与碰撞中形成。它继承了希伯来文化的核心内涵——尊重理性,倡导泛爱众人,强调自我牺牲的普世价值。基督教文学中呈现出来的是被神化过的人,纵使他们在精神上挣脱不了欲望的束缚,但行为上却依旧可以表现出被压抑过的理智。可以说,西方的艺术领域自始至终都或多或少的笼罩在宗教意识里,“西方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神学史,各个时代的创作都难以离开从《圣经》中收获启示”。[1]
  1文本中的宗教意识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既渴望品尝甜美爱情又难以割舍掉浮华生活,同阿尔芒相爱便意味着要放弃男爵在她背后维系着的巴黎上流社会的身份。纵使与阿尔芒的爱情把她从感官上的生理需求和狂热的拜物主义过渡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上来,但同她的原形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样,玛格丽特自始至终都背负着出身贫贱和放荡无耻的烙印。先是面对阿尔芒父亲的规劝,再是承受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羞辱,本就孱弱的玛格丽特一面痛苦着,一面又用隐忍成全着这对父子,在夜夜笙歌的欢愉里燃烧了生命最后所剩无几的光彩。纵观全书,宗教意识赋予了一个上层娼妓最高的自我约束力。援引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的那句经典两难表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它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玛格丽特在价值取向上的自我拷问:金钱地位亦或是爱情,她的人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天平两端于她而言都是“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人生体验,而“人性不仅仅体现在原欲上,更在其理性力量上得以充分表达。”[2]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同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名利场》中顺着资本藤蔓步步高升的夏泼不同,玛格丽特反而端坐在资本市场的高位里,看破了金钱面具下的虚伪而选择与高尚的真爱为伴;在咄咄逼人的世俗审判下又放弃爱情而选择驻守心灵的安宁。“茶花女”在保守刻板的维多利亚时代依旧能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女主人公感性的一生里夹杂着一丝没有被玷污的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她超出生活原型的地方就在于她放荡纵欲的生活并没有损害心灵的纯洁。”[3]
  基督教在创立之初便以教义的形式牵制着人的行为,因为人类难以仰仗渺小的自身与完美主义相抗衡。换言之,过错是人类的原罪,因此在漫长的一生中人要靠着虔诚的信仰与强大的意志力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善,在生命的尽头向完美靠拢而被天堂接纳。而玛格丽特这样一个流连于烟花柳巷的女子,因着对阿尔芒的爱(她此生最强大的信仰),与支撑她日常昂贵开支的男爵决裂,即使偶尔接纳来自男爵的探望,也只是为了解决跟阿尔芒的日常开销;继而放弃了在巴黎豪奢的交际生活而随爱人采菊东篱;在所剩无几的资产被阿尔芒豪赌的一分不剩时变卖了昔日里最钟爱的首饰与车马;最终独自承受着贫穷对她的吞噬,保全了迪瓦尔家族的好名声。她的高贵之处便在于她对自身价值的复判与人格的二次架构。她曾对阿尔芒真切地表达过:“让我保重自己,我会死的。我是靠现在狂热的生活支撑着。”[4]在生命的初始阶段,玛格丽特带着原罪降临,她身上曾沾染过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躁动,对资本的欲望也大大超过了羞耻心,可爱情没有让她心安理得的沉沦,反而激发了她人性中美和善的那一面。可以说玛格丽特从自我迷失中醒来,短暂的一生却于无声处绽放。在生命的价值曲线波动中,她的人物形象逐渐趋于完美,或许这便是作者无意为之的宗教安排吧。
  2宗教意识的冲突与解放
  19世纪中期,法国正经历着七月王朝的动荡,乱世中礼乐崩坏,两性关系混乱,奢靡之风蔓延。宗教中的救世主于是乎重新被人们捧上神坛。然而爱与救赎在小仲马笔下却衍生为人性与神性的对抗以及人性的最终解放。
  《茶花女》中,宗教并未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去掩盖人性弱点,而是直接表现在阿尔芒自傲的对玛格丽特的灵魂救赎上。玛格丽特卑微的出身和放浪的性格,阿尔芒早已了然于心,对这样一个道德水准不高的女人产生爱情,他并非坦荡。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行动中,阿尔芒的精神胜利法激发了他近乎主耶稣式的济世情怀。在他眼中,如同伊甸园里偷食禁果的夏娃,玛格丽特在巴黎骄奢淫逸的生活成了她的原罪,而在基督教的信条中博爱便是对离群羔羊迷途知返的精神指南,“我想要给这位姑娘治愈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相比于玛格丽特纯净的爱,阿尔芒更像是一个站在高峰上的旁观者,他迫切地审视着另一个命运,并深信它将会因被凝望而得以救赎。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上帝是人公开的内心,是坦白的我;而宗教则是人潜藏宝藏的庄严揭幕,是对自己秘密的公开供认”。[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最初阿尔芒接纳并怜悯节操上在他看来充满缺陷的玛格丽特开始,他的价值体系一直凌驾在玛格丽特独立的人格之上:因她常年浪迹于奢华舞厅,他便借赠书来暗示她应摆脱对身体的消耗而转向填充起匮乏的精神生活;纵使烟花女子流连于权贵间使他生厌,但他却未曾追悔过自己的赌博行为;在她的病情急转直下时,强烈的男权意识促使他坚定地认为随他归隐田园是为习惯了金汤玉匙的她所能带来的最好的疗养;分手后他早已丧失了推理的兴趣,仍用看待娼妓的心境去揣度她的为人。阿尔芒以为他的爱与包容会为玛格丽特开启一扇通往天国的门,殊不知也正是他的狭隘与自私彻底堵死了她回家的路。
  细细读来,最终拯救玛格丽特灵魂的并非她的情人,而是那个被道德社会唾弃的自己。这可以被视为玛格丽特的人性与阿尔芒潜意识里神性的最终剥离。显然沉浸在纸醉金迷中的玛格丽特毫不掩饰她骨子里对禁欲主义的轻蔑。真正使她意识得以苏醒的契机源自于阿尔芒父亲的乡间造访。“父”在此处隐喻着开启玛格丽特悔改与向善的天父,他以人形与苦难的方式降临,“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对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性本质的追寻趋向于理性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升华”[6]。神性不停地教导玛格丽特自我牺牲的必要性,人性则敦促着她为爱做最后的成全。在合二为一的立场上,如果不能连同阿尔芒一起退出资本主义尔虞我诈的名利场,那么玛格丽特就只有选择孤身离开。她的不辞而别昭示了两人爱情的消亡,而她却在人性的光芒中得以重生。反观阿尔芒看似被爱冲昏头脑的、不顾一切的、自以为是的指引,反而在时间跟困境面前显得支离破碎。
  3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曾评价过小仲马:“他不属于任何派别,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对过去和现在的迷信都不太偏好,正因如此,他进行的观察、思索,才能不仅看到现在,还能看到未来。”[7]《茶花女》是小仲马对他生命里最难以释怀的女人普莱西的悼念,她就像手中那捧纯白色的山茶花,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留下了令世人心碎的芬芳。玛格丽特在尘埃里出生,在欲望的挣扎中不断撕掉世俗虚伪的外衣,与人的原罪做了最后告别。在小说结尾的书信里,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质的升华。或许死亡是她命运的归宿,但她错综复杂的生命历程也正因她的美好与善良逐渐趋于宗教本真。
  参考文献
  [1][加]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J].克山师专学报,2001(2):47-48.
  [4][法]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M].尹浩勤,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5]刘晓文.文学与宗教的历史及审美沉思:从一个侧面看西方文学的特质[J].人文杂志,1998(6):156-160.
  [6]蒋承勇.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人本意识新解[J].外国文学研究,2002(3):120-123.
  [7]王强.看《茶花女》的恋爱悲剧命运[J].铜陵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1):57-60.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谢倩(198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中学二级,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方向:维多利亚时期的现代主义。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传统绘画越来越得到重视,随之并肩的中国古典美学理念也备受关注。这其中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隐逸文化成为热议话题。竹子被赋予诸多崇高精神、优良品德的典型象征,亦是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尊崇效仿的对象。本文将通过“竹林七贤”的事迹典故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从而了解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运用与表现。  关键词:竹林七贤;隐逸文化;中国古典美学  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识
在美国,跛行是引发母猪淘汰的第三大最常见原因——可以用现代营养学方法进行预防的淘汰。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7-0073-02  尽管有机微量元素仅占全年饲料配制成本的 1 %左右,然而将它们加入母猪日粮中可能是一项健康投资,尤其是出于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目的。在美国,约50 %的母猪因足蹄和腿部问题而被淘汰。根据对2011年20 000头
继连续3个月的上升,在6月份达到创纪录水平后,对巴西的鸡肉和猪肉生产商来说,平均生产成本在7月份有所缓和。  通过CIAS公布的数据显示,对肉鸡和生猪养殖者来说,生产成本比上月分别下降了7.1 %和2.3 %。  1 肉鸡生产成本  对肉鸡来说,指数(ICPFrango)从6月份的242.3点下降至7月份的225.2点。这仍然表示目前在2016年增长了近12.5 %,在过去12个月刚刚超过25.0
2010年,教学界进入“后课改”时代,教育回归理性,教学不再追求表面的热闹,“关注学科本质,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学定教”强调的是学生学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那么当遇到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学生是怎样学的呢?学的时候又会遇到
张集馨(1800-1878)曾在道光、咸丰朝十多个省份任职,最高职位做到了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常务副省长级别。在其晚年时,他自订了年谱,并且留下了他与同僚的大量书信,这些历史信息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晚清官场。  清代的官场,与明朝一样都实行低工资制,单凭那点死工资,官员们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因此,称为“陋规”的灰色收入大行其道。而在“陋规”中最大的项目又是官员之间的相互馈赠,也就是公然的行贿。主要
《西藏风情》这一课是根据苏教版音乐教材第八册中的《我的家在日喀则》改编而成的。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演唱歌曲、学敲藏鼓来了解西藏、感受西藏的歌曲风格,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显然,要实现这一目的,仅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基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思考:1.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整合资源?2.如何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如何遵循音乐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认识、感受音乐?4.组织
由于生猪生产中饲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 %,因此对追求更低生产总成本的生产者而言,能有效改善饲料转化率的各类技术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中图分类号:S816.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9-0044-02  纤维降解酶已被广泛应用于非黏性或黏性的肉鸡饲料中,同时采用玉米型日粮的养猪生产者正对纤维降解酶越来越关心。不用说,纤维降解酶能促进营养的消化,从而提高动物
摘要:宣传标语表现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并且能帮助其建立形象,而标语的英语译文帮助打造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国际形象。本文从树立形象这个角度出发,探讨标语翻译的策略,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标语往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时往往无法做到同时兼顾内容与形式。本文认为以树立对外形象为目的的标语翻译就是应该以内容为优先,尽可能将内容要体现的特色表现出来。  关键词:树立国
工信部近日公告,定于2014年12月31日废止适用于国家第三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简称国三)柴油车产品《公告》,2015年1月1日起国三柴油车产品将不得销售。  受去年7月以来全国范围内非居民天然气提价影响,LNG价格整体上扬,导致车用LNG的经济性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认为,国三柴油车“禁令”将加速柴油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使车用LNG的经济性和替代效益再次凸显。不过,受天然气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短期内车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一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这些小说讲述了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命运、个人抱负和偏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董贝父子》以及《远大前程》。这些作品至今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