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前教学改革形势下,学生学习方式逐渐在改变,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在教学中,教师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发展,由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如何学,由注重考试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物理新课程理念下,巧妙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以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实践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精心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讨研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方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通过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一些新奇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潜能,拓展思维。例如,在“科学探究:大气压强”一课中,我让同学们准备了玻璃杯、纸片、吸盘挂衣钩、空的纸包装饮料罐、报纸、细小木棍等,通过一些让同学们惊奇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来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有趣的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可感的物理活动情景,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开放情境,促使学生研讨学习
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如果能自主探究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只需加以引导,通过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等多种活动,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创设了开放的物理情境,给出的实验器材有:电池组、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而将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环节留给学生。有的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直接测算,很快得出答案,但误差较大,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但对如何减小误差,仍感困惑,这样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实验中,有的学生使用的电阻阻值过大,导致电流太小无法计数;有的学生由于电路存在故障,而一时又无法找出故障原因……各种不同的状况在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中不断地被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冲突和发现中加以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通过创设递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引领,巧妙地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如何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处入手?也就是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什么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么做?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可行性如何?有什么创新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通过活动过程和结果,再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物理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究空间,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约的、层次清楚的,教学中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是让学生多接触现实问题,多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原则和技巧,多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因此物理就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包含着各类信息。我们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如:“测细钢丝直径”就是近乎实际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而且开阔了思路。这种靠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物理的优越性,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
通过精心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讨研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方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通过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一些新奇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潜能,拓展思维。例如,在“科学探究:大气压强”一课中,我让同学们准备了玻璃杯、纸片、吸盘挂衣钩、空的纸包装饮料罐、报纸、细小木棍等,通过一些让同学们惊奇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来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有趣的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可感的物理活动情景,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开放情境,促使学生研讨学习
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如果能自主探究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只需加以引导,通过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等多种活动,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创设了开放的物理情境,给出的实验器材有:电池组、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而将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环节留给学生。有的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直接测算,很快得出答案,但误差较大,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但对如何减小误差,仍感困惑,这样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实验中,有的学生使用的电阻阻值过大,导致电流太小无法计数;有的学生由于电路存在故障,而一时又无法找出故障原因……各种不同的状况在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中不断地被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冲突和发现中加以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通过创设递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引领,巧妙地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如何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处入手?也就是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什么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么做?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可行性如何?有什么创新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通过活动过程和结果,再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物理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究空间,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约的、层次清楚的,教学中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是让学生多接触现实问题,多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原则和技巧,多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因此物理就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包含着各类信息。我们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如:“测细钢丝直径”就是近乎实际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而且开阔了思路。这种靠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物理的优越性,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