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对孔学的批判和“温柔”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关键词】 《新青年》;孔学;批判;温柔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46-03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所承受的苦难是过去几千年都没有过的,“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①。但是中华民族是坚韧不屈的,在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以后,中国各个阶级都在为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做出努力,但是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中国自我解决内部问题的失败,还伴随着外国列强的丧权辱国式的入侵。内外交迫,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进入20世纪后,欧美等西方先进国家在各个领域遥遥领先于中国的消息越来越多的传入国内,这不得不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感到焦虑。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迷茫与无助笼罩在他们的头上,他们思考着:中国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很多人不免对西方文化产生“囫囵吞枣”式的接纳,也容易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全盘否定的现象,他们患上了救国的“急性病”。可以理解,这是中华民族为了加速自己的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不成熟的现象。因此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占据主要意识形态的孔学自然就成为众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对象。
  一、《新青年》对孔学的批判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一个人三观的形成和童年的所学所见是有莫大的关系的。在封建社会,儒学思想对人的控制是从中国人的幼时就开始了。比如中国传统幼童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写道:“三纲者,君臣义。”所谓三纲就是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纲”这个字在《康熙字典》在解释为:“綱者,網之大繩” ②,就是说“纲”有提网的总绳的意思,因此其本身就含有束缚的含义。而自从西汉年间,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政策建议后,儒学被封建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还成为民间百姓在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上的要求。后来又历经数代学者的改造,成了维护封建皇权和规范伦理道德的重要工具。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完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让人们摆脱封建。而任何旧事物在衰亡之际,总会有回光返照的现象。比如有康有为主张:“今吾国数千年奉孔子之道以为国教,守信尚义,孝弟爱敬,礼俗深厚,廉耻相尚。其在后汉,让产让爵,史不绝书,贼畏名贤,以为美谈……且孔子兼言政治,故自昔中国号一统,而孔道托之士夫……若中国以儒为国教,二千年矣,听佛、道、回并行其中,实行信教自由久矣。然则尊孔子教,与信教自由何碍焉?” ③他神化孔子,企图把儒学宗教化,把孔子类比为西方“耶稣”,为复辟帝制创作舆论。但是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任何倒施逆流的行为终将被掩埋。康有为自以为可以将孔学推向神坛,却不曾想这么做加速了孔学在中国的衰败。
  也正如此,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因此对其遗留问题进行批判,这也同时是对辛亥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扬。他们于是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等人为代表,扛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方面,对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地冲击。
  例如吴虞指出西方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得以发展进步的原因,在于其思想主张:“平等自由博爱之义” ④,那些国家的人民“传布浸久,风俗人心,皆受其影响” ⑤,因此先进的社会制度也随之演化“一演而为君民共主,再进而为民主” ⑥。进而得出儒学思想是阻碍中国进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太西有马丁路德创新教,而数百年来宗教界遂开一新国土。有培根狄卡尔创新学说,而数百年学术界遂开一新天地。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⑦再如陈独秀以现代国家中人格独立、男女交往、婆媳关系和丧葬仪式为例,与孔子之道进行比较,并且发问:“以上所举孔子之道,吾愿尊孔诸公叩之良心:自身能否遵行;征之事实能否行之社会,即能行之,是否增进社会福利国家实力,而免于野蛮黑暗之讥评耶?” ⑧以此来反对康有为将儒学宗教化,进而指出:“盖孔教不适现代日用生活之缺点,因此完全暴露,较以孔教为宗教者尤为失败也。” ⑨
  但是中国近代社会情况错综复杂,在鸦片战争之后,西学如开闸泄洪一般涌入中国。而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在面对这些闻所未有的事物时,不免产生恐惧和疑惑。儒学在中国读书人的脑子中伟岸的形象也绝对不是一次运动、一次革命就能消除的。哪怕是在21世纪的中国,儒家思想中精华部分也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着影响。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也有很多人反对孔教、主张思想文化开放,但是却没有让他们成為极端的反对旧学的狂热分子,反而是在他们的文章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多了一份辩证思考和同情。
  二、《新青年》对孔学的“温柔”
  中国古代的学术并不单一匮乏,反而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思想流光溢彩,真可谓是“百家争鸣”之盛况。易白沙写道:“中国古今学术之概括,有儒者之学,有九家之学,有域外之学。” ⑩但是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让天下人“独尊”自己,却想用孔子一家的学说来代表中国,并且“用牢笼手段,附会百家,归宗孔式,其悖于名,实摧阻学术之进化” ? 。易沙白在文中以楚庄王欲予孔子七百里封地,后被楚国令尹子西劝阻为例,指出当时楚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楚国政治上层担心孔子学说会颠覆自己的国家,以此论述了儒家思想在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革命的性质,因此深受统治者的惧怕。易沙白在文中指出:“以牵引传会今日学术,徒失儒家之本意耳。” ? “使国人独夫民贼利用孔子,实大悖孔子之精神。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惜哉。”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实是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并加以扭曲,而大部分学者并没有结合孔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去真正领会儒家思想的革命性。易沙白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惋惜。   在当时社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孔子生于两千年前君主之世,所言治术,自本于君政立言,恶得以其不合于后世共和政制而短之耶?” ? 其认为孔子所推崇的有关治国理政的方针,本来是立足于当时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政体而言,那么就这样生硬地说孔子的思想不适合当今世界的共和制度是不是有失偏颇?陈独秀回答道:“曰,是诚然也。” ? 而且在封建社会是具有先进性的思想理论。而后指出:“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 这证明了陈独秀否定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想用“孔子之道”与当今世界不相适宜的部分,即儒学中的教条主义去支配世界,而陈独秀本人并不反对儒学本身,“故不能已于一言” ?。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自由,主张兼容并济,曾任民国首任教育部负责人。蔡元培先生曾经在杜威博士?的生日上发表贺词,因为杜威博士和孔子是同一天生日,就自然讲到杜威博士身为西方哲学新文化的代表与孔子的关系,讲到孔子时说到:“孔子的哲学,虽不能包括中国文明的全部,却可以代表一大部分。我们现在暂认为中国旧文化的代表。” ?这里蔡元培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虽旧,但其本人依然可以成为中国旧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体现出先生本人虽崇尚新思想但不否定孔子本人在中国的学术地位。之后谈论到西方现代社会的主张和孔子的主张确有差异,比如“孔子说尊王,博士说平民主义;孔子说女子难养,博士说男女平权;孔子说述而不作,博士说创造” ?。这些都是从根本上大相径庭的事物,但是蔡元培先生认为“因为孔子所处的地位,时期,与博士所处的地位时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怪他” ?。这证明蔡元培先生能够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去客观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中国的近代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后来又举例说明儒学中“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是孔子对于理论实践的思考,因而蔡元培先生认为“孔子的理想,和杜威博士的学说,狠有相同的点” ?,要实现媒合的方式就必须要“先领得西洋的科学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 ?。这表示在二十世纪初的蔡元培先生已经认识到儒学中并不完全是“糟粕”,而其中的精华部分是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去提取,这对近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孔子、宗教和国家三者关系的问题,陈独秀曾在文章中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孔子是孔子,宗教是宗教,国家是国家,义理个别,勿能强作一团” ?,后作出评价:“蔡先生不反对孔子,更不绝对反对宗教。” ?由此可推论出,陈独秀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论述,并作出这样的评价,其本人起码不反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孔子的这种观点。陈独秀所针对的问题是“孔门修身伦理学说是否可与共和立宪政体相容?儒家礼教是否可以施行于今世民国之日用生活?”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的话,那么“宪法中加入孔道修身之說较之定孔教为国教尤为荒谬” ?。
  三、结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考救国救民之道的过程,也就是新学与旧学此消彼长的过程。先有代表封建势力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后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围绕“新学伪经”和“孔子改制”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矛头对准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学。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绝不是“一刀切”,在新旧文化交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康有为这样的人物,借助旧学的外衣来引进新学。也必然会出现蔡元培这样的人物,能以新学的思维去解释旧学。站在现在看过去,细细考察,才能明白历史的魅力所在。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学中糟粕的强力批判占据着历史的主线,且不曾有动摇。但是其中涉及的人物,或因自己的性格,或因自己受传统文化影响程度,再或因其思想的包容性和辩证性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在《新青年》这个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重阵中,对待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性的思维,甚至能感受到一丝同情。历史绝不是非黑即白,白与黑之间要经过漫长的灰色地带。这其中是白多一点,还是黑多一些,并没有对错之分。
  注释:
  ①齐钟久主编,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近代中国报道 1839-1919插图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②(清)张玉书:《康熙字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康有为:《政论:中华救国论》,《不忍》1913年第1期,第1-58页。
  ④⑤⑥⑦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4期,第10-13页。
  ⑧⑨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4期,第6-12页。
  ⑩?易白沙:《孔子平议下》,《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1期,第27-32页。
  ??易白沙:《孔子平议下》,《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1期,第27-32页。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6期,第6-9页。
  ?约翰杜威,美国人,胡适的老师,实用主义的提倡者。
  ???蔡孑民:《杜威与孔子:杜威博士生日祝词》,《新思想》1911年第1卷第1期,第43-45页。
  ??蔡孑民:《杜威与孔子:杜威博士生日祝词》,《新思想》1911年第1卷第1期,第43-45页。
  ????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5期,第6-9页。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本来”与“外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1):78-83.
  [5]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发展[J].党政研究,2019,(02):23-32.
  [6]王艺昊.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革新[J].法制与社会,2017,(19):280-281.
  作者简介:
  赵鑫,男,汉族,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郑子威,女,汉族,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
期刊
【摘要】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参知政事等,甚至拜相又罢相,这些仕途经历使得王安石对百姓与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同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其散文创作蕴含政治思维。本文以王安石散文为切入点,从内容、形式、艺术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发掘其中政治思维的深层表现与价值意义。  【关键词】 王安石;散文;政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
期刊
【摘要】 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关
期刊
【摘要】 《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以女性为主角的描述爱情与人生的戏剧瑰宝,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情爱意识的歌颂其中均有体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心中的渴望与追求均被肯定,最终得到团圆结局。本文以《牡丹亭》为例,对杜丽娘的形象及女性自我意识进一步剖析,并且通过与其他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女性对比,达到对杜丽娘形象的再认识,以点概面,探究中国传统戏剧的女性自我意识成长以及未来戏剧及影视的发展
期刊
【摘要】 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关键词】 忧患意识;传说时期;夏商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50-02 
期刊
【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由梁启超先生著于1920年。原题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是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而作,但后因文章过长才独立成书。这本书不足七万字,却被誉为一部“无所不包”的著作,这本书是以新史学思想体系写成的学术史专著,阐述了清代學术思潮源头及流变,总结了清朝267年学术史。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先生概述了清代学术的演变历程,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趋势、时代条件和主要成就,高度提倡清代学者
期刊
【摘要】 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其女性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重要观点和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中,妇女解放是一个在多部著作中都有出现的重要话题,但只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波伏娃和马恩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有很大不同,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波伏娃的思想与马恩的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的部分,也有对马恩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因此,通过对两本著作的对
期刊
【摘要】 “水”部是《说文解字》中收字最多的部,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字体现出水的性质干净纯洁、水的力量宏伟强大、水的状貌灵活多变的三大特点,选取其中部分“水”部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说文解字》水部字中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公正不阿、坚韧不拔、敢于拼搏、从容不迫、宽广包容的传统修身之道,时至今日依然能够给世人以启迪。  【关键词】 “水”部字;公正;坚韧;从容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经济发达,政治完备,日本便积极向中国学习,从典籍制度到艺术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引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了汉字,汉字在四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日本先民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之后日本通过六书造字法创造本国文字,逐渐实现了汉字的日本化,本文将在“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探讨汉字日本化的过程。  【关键词】 六书;日本汉字;日本化;造字法  【中图分类号】G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