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有偿不应被道德绑架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湖南娄底的肖女士在外就餐时不慎遗落婚戒。次日发觉后,她找到餐厅老板。老板联系上了负责餐馆所在片區的垃圾收集班司机,请他们帮忙寻找。当天值班的三个环卫工顶着烈日,忍着垃圾散发的恶臭,用火钳、铲子等工具翻捡了8吨多垃圾,忙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枚价值3万多元的婚戒。肖女士再三表示感谢,并主动购买几瓶水送给环卫工人。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赞扬环卫工人无私助人的美德,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环卫工人付出这么多,失主却仅仅说几声“谢谢”、买几瓶水,如此做法不厚道,让人寒心。有人对此表示反对:环卫工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局外人不必“节外生枝”,助人要报酬显得有些俗气,还会玷污助人为乐的美德。
  在我看来,助人有偿并不会玷污道德,它有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我们提倡并践行,而不能让它被道德绑架。
  赞美无私奉献,把它捧上天去,看似发扬了道德,实则会损害道德。遗失婚戒是肖女士粗心所致,作为成年人的肖女士理应为此事负责。她可以去垃圾堆里翻找自己的婚戒,可她没有这么做;她也可以花钱请人去找,可她也没有这么做。也就是说,她并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不应是皮球,可以踢来踢去,它应是球场,有明确的边界。肖女士让环卫工为她寻找婚戒,即使环卫工是自愿的,仍难免有逃避责任之嫌。以一句“无私奉献”来模糊责任的边界,终难以保证道德边界的明晰。何况,环卫工帮肖女士找婚戒并不是他们的义务,那是他们高风亮节。他们顶着烈日,忍着恶臭,翻捡了8吨多垃圾,才帮肖女士找回了婚戒。这是多大的恩德!《增广贤文》有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肖女士几句感谢和几瓶水的回报,是以“滴水”来报“涌泉”之恩。如此回报,与环卫工的付出太不相称。即便那三个环卫工不以为意,也寒了旁观者的心。长此以往,人的感恩之心将如何延续?知恩图报的美德又将如何传承?
  提倡助人有偿,可以促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给予助人者适当的报酬,并非只是一时之用、一事之用,它会引领社会的良好道德之风。子贡赎人不取赎金,孔子叹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受其牛,孔子赞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夫子不愧是圣人,他清醒地看到了助人无偿的消极作用和助人有偿的积极效果。给予环卫工以适当的报酬,并不只是对其高尚道德的认可与赞美,更是对整个社会助人风气的引领。我们都向往一个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提倡助人有偿,可以激发人们行善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愿景,少走些“扶老难”的弯路。
  助人有偿,还是法律的要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倡助人有偿,完全不必被道德绑架。我国《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肖女士价值3万元的婚戒失而复得,理当给予环卫工必要的报酬;环卫工助人找到婚戒,也有权提出获得合理的报酬的要求。道德的约束不能突破法律的规定。环卫工可以且应当有适当的报酬,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完全合法正当的,是不能用道德的是非标准轻易评判的。
  助人应有偿,但也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受助者受助时应主动给予助人者合理的报酬,将选择权交给助人者。助人者要,是理所应当;不要,是无私奉献,两者均无可非议。助人者也不能狮子大开口,法律应当对报酬数额进行规范,制定标准,如此既可免除商议之烦,又可避免给受助者增添不合理的负担。
  一言以蔽之,助人有偿,理所应当,不应被道德绑架。
  【简评】本文观点鲜明:助人有偿并不会玷污道德,它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行文时,就助人有偿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论证,破立结合,旁征博引,说服力强。除此,作者还援引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使论点具有不容争辩的说服力。最后提出可行方法,使观点更具社会价值。文章论述内容充实鲜活,语言表达精准而不失灵活。(指导老师:谢涛)
其他文献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泛黄的纸卷上一个孤独的身影独自前行。他雄才大略,有远见,有抱负。他冷血,他无情,他备受争议——他叫嬴政,一个动荡年代的独行者。  初识嬴政,我对他没有一点好感。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名字总是和“暴君”“暴政”等连在一起。后来随着掌握资料的增多,我得以更深地了解他。我慢慢地意识到,他是那样可悲、可怜而又可敬。  所谓英雄,是出现在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经历,拥有特殊才能,干出非凡事
期刊
逻辑是论述文写作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缺少逻辑性,就会立意虽好却表述不清,布局虽好却不够连贯,文采虽好却含混不清。所以,写作必须体现逻辑性,它要求我们说话要严密,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否则文章的说服力就会减弱。就论述文写作来说,这种逻辑性更多地体现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总论与分论之间、各分论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只有逻辑性加强了,议论才能言之成理。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论述
期刊
今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为班级举行的读书会准备一个讨论发言稿,就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故事中令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人,谈感受与思考。  一见这道作文题,不少老师都感到一惊、一喜、一忧。  惊的是这些年,年年关注时政热点,回应社会关切,今年这道题却风向大变,变成关注传统文化、评说历史人物了,完全出人意料。考前写了那么多时政热点时评题,白忙了;今年考历史人物评说题,押宝的全押砸了
期刊
煮面条时溢锅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被不断膨胀的泡沫所吸引,并渐生恐惧,而忽视了问题的根本在于泡沫下沸腾的开水。  这段时间,苟晶事件持续发酵,不少人将精力投入到对苟晶个人行为是非的剖析上,这是否形成了浮于事件本质的泡沫呢?这些信息是在明晰着事件的根本是非,还是在为罪魁祸首转移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呢?  经调查,苟晶被顶替属实。因而,劝苟晶“得饶人处且饶人”,批评苟晶“冷酷”、没有宽容
期刊
前不久,一个叫苟晶的人发帖举报自己当年高考被冒名顶替。她的悲剧让人们义愤填膺,不少网友怀着满腔热忱在网上乘风破浪,追求正义。不久后,官方调查结果出炉,人們发现,事情并不是完全如苟晶所讲的那样,她有不少不实的言论。由此,人们对苟晶的态度和评论便产生了分歧。  有人从苟晶这些年的人生轨迹来推断,被顶替这件事对苟晶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她当年高考的成绩并不好,复读是她自己的选择。即使复读了,她的大学梦依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过20余年的网络文学,迎来了蜕变进化的关键期。网络文学新生代的崛起和粉丝价值日益凸显,使得网文头部IP价值进一步释放;而多方产业联动深度赋能版权运营、文化出海等,网文“品质运营”的后续效益显著。  提倡现实题材创作,逐步突破玄幻一枝独大现象,形成百花齐放之景,是建构良好网络文学生态之需。近年来
期刊
姥姥晒干菜大多选在夏秋两季,因为这两季的时鲜蔬菜特别多,一时吃不完,晒成干菜留到冬天吃,可谓一举两便。夏天,把豆角用水焯一下,挂在绳上晒成干豆角;将又紫又圆的大茄子切成圓片,用线穿成串,两头一系就成一个环,挂到院墙上晒;姥姥还晒野菜马齿苋、香菜,香菜不能见太阳,要挂在灶台后面那条绳子上阴干。做热汤面时,姥姥顺手从绳上拉下一根香菜,洗净,切了,扔到锅里,被沸汤一煮,香菜的绿就跟新鲜的一样可爱,香味也
期刊
妹妹小的时候,我经常给她讲睡前故事。一开始是讲书中的故事,因为有些情节不合心意,我就进行改编,改得多了,最后变成了我的自由创作。让故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这种驾驭的感觉让我无比受用。从此,我爱上了创作。  后来,口头创作变成了写作,这是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设计内容和人物,安排结构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完稿后我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欣慰。为了更好地表达,我学习了画画。因为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也需要谋篇布
期刊
粗心女士餐厅丢物,戒指身陷垃圾之海;环卫工人无私帮助,终让女士与婚戒重逢。环卫工人的这个善举感动了无数网友,亦有人高呼助人有偿。赞美无私还是提倡有偿?我认为,二者并不冲突,无私尽显大爱,酬报更暖人心。  我国自古便有崇尚无私奉献,倡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三个环卫工的爱心之举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适量的报酬是对这一举动的肯定与感谢。是以二者并无对立关系。  无私助人值得世人赞美,这是种令人感动的
期刊
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桥极为普通,没有石狮坐卧,只有青草与流水作伴。每天早上,我坐上爷爷的自行车过桥。听风从耳边吹过,看路旁的景色从眼前闪过,我感觉好幸福!爷爷就像我的专属司机,不论严寒酷暑,从不罢工。  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忘了戴手套,一会儿手就冻僵了。“你把手放到我衣服里暖一暖吧!”爷爷发现后对我说道。我把手伸进爷爷的后背,立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下车时我问爷爷冷不冷,他故意缩了缩脖子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