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黑龙江戏剧批评状态之沿革

来源 :剧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y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旨:梳理与研究对新时期黑龙江剧本与剧目之批评形态以及批评主体形态的发展变化历程。以彰显新时期黑龙江戏剧批评之发展轨迹与发展规律,体现戏剧批评对戏剧创作与剧目生产之重要价值,为促进黑龙江戏剧批评与戏剧生产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批评主体:含戏剧批评家、剧作家、戏剧艺术家、戏剧领导者。以戏剧批评家为主。
  批评形式:含见诸出版物的书面批评,重要戏剧活动中的口头批评。以书面批评为主。
  沿革分期:新时期黑龙江戏剧批评状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78—1987年为破冰期,1987—2005年为高峰期,2005—2017年为高速发展期。
  这三个时期的戏剧批评状态,与全国时代精神和文艺思潮、戏剧观念相统一,与黑龙江戏剧创作与剧目生产态势相呼应,与戏剧批评人才及其主体精神之盛衰相一致。
  破冰期之戏剧批评
  初步形成了戏剧批评队伍。其成员以黑龙江省戏剧工作室、省艺术研究所、省戏剧家协会的戏剧批评家、戏剧艺术家及戏剧事业领导者为主体,以部分大专院校,以及省、地市、县三级戏剧创作网部分成员为辅助,主要戏剧批评家十人左右。
  展现戏剧批评成果的平台。主要是创刊于1979年,由黑龙江省戏剧工作室主办的《黑龙江戏剧》及内部工作刊物《戏剧动态》,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内部工作刊物《北方剧讯》,省文联主办的期刊《文艺评论》,以及《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
  该时期戏剧批评的主题。主要是以邓小平文艺理论为指导,针对极左文艺思潮和极左戏剧观念,进行开拓性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着力批评文艺、戏剧单纯为政治服务,文艺、戏剧创作违背艺术规律,如公式化的假大空主题、概念化的高大全人物,大力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探索文艺规律和戏剧规律,倡导创作自由和主体精神,从而为戏剧创作与生产扫除障碍开辟通途。
  从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题目,可见该时期“转变戏剧观念,回归戏剧规律”的戏剧批评主旨。如《戏剧观念面临时代的挑战》《更新戏剧观念 创造舞台史诗》《戏剧艺术要适应时代》《戏剧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漫谈歌颂与暴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论中国古典戏曲的写意精神》《为新时代传神写照——全省戏曲现代戏创作座谈会纪要》《从生活出发走向心灵深处》等等。
  该时期戏剧批评的风气。具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朝气与锐气,敢于说真话,勇于真批评。如当时有一部新创作的评剧《民警家的“贼”》,演出后很多人尤其是某些官员赞不绝口。但一位青年评论家在《提高戏曲创作的艺术性》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戏存在“主题先行”和“话剧加唱”的问题,虽然立意不坏,但在艺术上较为平庸,不符合戏曲规律。文章发表后,曾引起有关方面尤其是一位高级官员的愤怒,但这篇说真话讲艺术的批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的《戏曲研究》转载。
  破冰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性质的戏剧批评,虽然在文章质量上还略显粗糙,但在气势上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在态度上真诚热情、敢说真话。因此,无论是在艺术规律方面、还是在文化氛围方面,抑或是舆论导向方面,都为黑龙江戏剧在当时的开拓,以及后来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积蓄了后劲。
  高峰期之戏剧批评
  戏剧批评队伍发展壮大。1987年,黑龙江省戏剧创作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稍后更名为黑龙江省戏剧创作评论中心,此时约有近十名专业戏剧评论工作者被有组织地纳入该中心,其主要成员以破冰期成员为班底同时有所扩展。
  一方面是戏剧批评队伍有所壮大,另一方面是戏剧批评家们经过约十年的历练已经较之破冰期更加成熟。与此同时,该时期出现了全国瞩目的“黑龙江戏剧现象”,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黑土戏剧”。以上主观与客观因素,促使黑龙江戏剧批评步入高峰期。
  展现批评成果的平台,除在破冰期列举的那些省內主要正式刊物(其他内部刊物已撤销)与报纸,还有省文化厅主办、1989年创刊的《文化导报》。同时还拓展到部分国家级报刊,如《剧本》《中国戏剧》《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林业报》等。
  另外,该时期的戏剧批评家们和有关机构,正式出版了一批戏剧批评专著(或含有戏剧批评的戏剧论著),如《黑龙江戏剧创作群体论》(经百君著)、《黑土戏剧论》(张葆成著)、《黑土文化论》(杨运泰著)、《文化思考》(刘邦厚著)、《北大荒文学艺术——话剧部分》(孙天彪撰写)、《北疆戏剧论集》(孙天彪著)、《黑土文化艺术论》(省艺术研究所编)、《龙江剧艺术论》(常晓华著)、《龙江剧方家论文选》(龙江剧院编)、《二人转艺术论》(袁文波、王天君著)、《地狱 天堂——戏剧批评部分》(刘书彰著)、《戏剧艺术论》(张生筠著)、《戏剧小品艺术论》(王文成著)、《黑龙江戏曲史》(张福海著)、《戏剧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李景宽著)、《新时期黑龙江戏剧发展研究》(朱雪艳著)。
  该时期戏剧批评的主题。与破冰期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转变戏剧观念,回归戏剧规律”为主题的开拓性戏剧批评相比较,该时期戏剧批评的主题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与发展。其批评主题是“创造黑土戏剧,打造戏剧精品”。
  创造黑土戏剧品牌,是该时期戏剧批评的焦点。在1987 年黑龙江省戏剧创作中心成立伊始,《剧作家》就提出了“北部戏剧”这一创意,并发表重要编者按,开辟“北部戏剧”探讨专栏。专栏代表性论文是《关于北部戏剧的反思与开拓》。“北部戏剧”的创意,后来发展为“黑土戏剧”品牌。这一时期黑龙江先后六次组织了22 台大戏进京演出。开始的8台戏进京展演后,《光明日报》提出“戏剧舞台上的黑龙江现象”,业内称之为“黑旋风”。随着“黑土戏剧”的大量涌现与“黑龙江戏剧现象”的轰动,黑龙江的戏剧批评开始高度关注“黑土戏剧”,涌现出一大批关于“黑土戏剧”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文章较之破冰期之批评文字,质量显著提高,部分评论文章已经上升到美学与哲学以及文化学的高度,较系统地深刻认识“黑土戏剧”的文化根源与美学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有时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运泰的《创造独具特色的黑土戏剧》《精心描绘壮美的黑土生活画卷》,以及其他理论家的论著《民族文化与黑土文化价值论》《野性的风采粗犷的美》《怒放在北大荒的野百合——杨宝琛剧作论》《大雪地大荒野上的大风歌——杨利民剧作论》《道法自然 复归于璞——话剧〈大荒野〉随想录》《论关东戏剧的悲剧精神》,以及《黑土戏剧论》《北疆戏剧论集》等专著。   该时期戏剧批评状态还有一个独特存在的方式,即贯穿在重要戏剧实践活动中的“口头批评”。一是黑龙江省戏剧创作中心一年一度的工作年会和剧本讨论会上的“口头批评”。二是全省重点剧目策划组的“口头批评”。这种长期的紧密结合剧本创作与剧目生产的“口头批评”,是实践性的动态的活批评,较之书面批评有时更有价值。
  该时期,有几位戏剧批评家引人瞩目。在《新时期黑龙江戏剧发展研究》这部权威性著作中,分别以一个章节论及他们,他们是《黑龙江戏剧的一面旗帜——刘书彰》《黑土戏剧的精神导游——张葆成》《平行于现实的戏剧评论家——孙天彪》,还有书中没有提到的常晓华、著书者本人朱雪艳,等等。
  该时期戏剧批评的另一个主题,是强化精品意识,打造戏剧精品。代表性论文有《论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进一步提高戏剧创作的品位——写在黑龙江省戏剧创作中心创建三周年之际》《迸发创新活力,创造戏剧精品》《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文艺精品》等等。精品话题必然引出市场问题。戏剧市场问题也是该时期戏剧批评的焦点。这方面批评重评奖、轻市场的戏剧创作与生产倾向,力图引导戏剧创作与剧目生产把精品意识与市场意识结合起来。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论主体文化与商业文化》《试论文化市场的性质与特征》《文化市场宏观调控思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生产与生产者》等等。
  该时期黑龙江曾出现一次重大的戏剧批评事件。由《黑龙江戏剧》改刊的《艺术新观》,率先刊载了《与佐临先生的商榷》长篇争鸣文章,由此在全国引发了长达三年的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作者是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著名戏剧批评家马也。
  高速发展期之戏剧批评
  戏剧批评队伍不断壮大,青年人才成长迅速,呈现出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利用以费守疆、高长顺、孙天彪为代表的老专家的经验优势,充分发挥以谭博、王建仁为代表的中年专家的“领头雁”作用,同时突出青年人才的骨干作用。该时期戏剧批评队伍较之破冰期和高峰期,中老年专家多以“口头批评”为主,青年人才多以“书面批评”为主。虽然青年人才的艺术理论专业功底相对薄弱,缺少实践经验,但凭借刻苦学习的韧劲与干事业的冲劲,一些较高质量的批评文章不断出现,批评的正气与锐气十足,整体的学术氛围浓厚,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2009年大规模的全省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演出。
  这次历时一个月的献礼演出,有12 个剧团演出了12台剧目。它们是话剧《大荒涅槃》《青山常在》《秘密在脚下》,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毛泽东在1960》《赵一曼》,龙江剧《鲜儿》,通俗歌剧《红雪花》,舞蹈诗剧《鹤鸣湖》,民族风情歌舞《恩都力 ·烏拉》,京剧红色经典回顾《英雄赞》等。戏剧批评和媒体对这次献礼演出高度关注,推出了以下优秀评论:《黑龙江舞台艺术的盛大检阅》《美轮美奂的地域文化的展示挖掘》《从三台献礼演出剧目看当前我省戏剧精品创作的走向》《龙江戏剧 献礼盛世》《我喜欢黑土戏剧》《话剧大荒涅槃的五大突破》《一出富有震撼力的好戏》。
  其中,由戏剧批评家孙天彪与《黑龙江日报》记者杨宁舒撰写,发表于《黑龙江日报》的一版述评《黑龙江舞台艺术的盛大检阅》,系统总结了这次献礼演出的三个美学特点:一是以推出“龙江出品”精品为目标,“龙江制作”的舞台艺术思想艺术品位全面提升;二是适应新时代审美需求,大胆展开艺术创新;三是突出呈现了深入开发利用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艺术成果。这三个美学特点,大致上也是我省近十年来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的特点与焦点之所在。
  随后,2012年谭博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继被《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文明网》等国家主流媒体转载。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洞察力直击时弊,具有现实针对性。文章从五个方面阐释了舞台艺术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症结及实施意见,是把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引向深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再者是2017年第三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全省新剧目调研和第六届“白淑贤”杯龙江剧调研暨小戏小品大赛活动的成功举办。
  这次活动历时15天,参演剧目包括京剧、话剧、舞剧、歌舞剧、儿童剧等多种戏剧艺术形式在内的大型剧目和小型作品共计115部,分别在哈尔滨7个剧场上演,参演人数达2500人。此次活动为近年来我省举办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演剧目最多、参与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次舞台艺术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时的宣传渠道与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龙广交通台、哈尔滨经济广播台、《生活报》、哈尔滨都市资讯频道、新浪网、腾讯网等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式的宣传。专业的戏剧批评体现在: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对参赛剧目的“一剧一评”,切中肯綮。“一剧一评”的整理文字于演出次日在“文化龙江”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这种主创人员与专家评委面对面交流的“口头批评”,更具直接性、快捷性、实践性。与此同时,《剧作家》杂志为我省艺术创作和研究切实发挥阵地作用,为此次展演活动专门推出一期专刊,其中发表展演大型剧本6部、小戏小品4个、批评文章24篇。这一时期的戏剧批评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现实性。
  (本文系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为《黑龙江省戏剧批评的发展现状与解决对策》,立项编号:2015D041)
  责任编辑 原旭春
其他文献
1 病历rn患者,男,51岁,以左腋窝肿物10余天伴发热来本院就诊.10余天前于洗澡时发现左腋窝散在数个米粒大小肿物,无明显疼痛,未予注意.后肿物逐渐增大,并出现明显疼痛感,触之
目的:对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增强该检测方法的精确度及可操作性。方法:①应用酒精对血浆样品进行预处理,比较与去离子水预处理在检测样
元史艺文志之《外科精义》二卷,为元代医学博士充御药院外科太医齐德之所撰.齐氏生平,籍里无考,其书刊于1335年.其中引用前人方书30多种,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外科精义》上卷
期刊
@@
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的一个水乡古镇,分东栅和西栅两个独立封闭的景区.东栅景区主打旅游观光,而西栅景区则以休闲度假为经营特色.rn2002年,著名演员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68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以前列地尔联合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取常规治疗,严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及2个疗程后测定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
[目的 ]探讨补充加氯控制旅客列车二次供水微生物污染的效果。 [方法 ]对实验室条件下用脱氯自来水制成的人工污染大肠埃希氏菌水样及现场旅客列车水箱水进行二次补充加氯 ,
期刊
摘 要:水浒戏是水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代水浒戏是水浒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一方面保留了戏曲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吸收小说《水浒传》的因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依据傅惜华《水浒戏曲集》,以文化视角,从政治现实、作家情趣、戏曲接受三个维度挖掘明代水浒戏的深刻内涵。笔者认为明代水浒戏反映了戏曲艺术折射的社会现实,凸显了创作者的共同心理架构,迎合了接受群体的心理需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
曲谱在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剧作家、曲作者填词制曲所依据的范本。明嘉靖间人蒋孝编纂的《旧编南九宫谱》[1](以下简称《蒋谱》)是现存最早的南曲谱。它一方面在目录中保存了陈、白二氏所传的《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和《南九宫谱》,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后世如沈璟《增订南九宫曲谱》(以下简称《沈谱》)等曲谱的编纂,故而蒋孝此书在曲谱史上开创之功不可谓不大。本文拟从两方面来论说《蒋谱》在编纂方面的特
期刊
由古至今,心物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重要哲学命题.根据张世英的划分,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大致地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层是原始的“人一世界”结构,并无主客意识的区分;
期刊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以下简称“剧校”)的校史研究是我国戏剧史研究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顾振辉先生的两部著作——《凌霜傲雪岿然立——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校史考略》(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