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十字路口

来源 :经营者·汽车消费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理智上赞同秩序,在情绪上唾弃秩序,一种为交通保障的规则,其实是一种隐然的奴性昭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熠给我们讲述港人港事,车见车闻。香港的繁茂井然与大陆的乡音亲近,离开或者留下,是个问题。
  
  看到李熠时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尽管他熟练的操持着粤语招呼服务生过来,但依旧没有觉得陌生,可能这就是大陆人之间的通灵之气吧。
  老家在天津的李熠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系,全方位体验过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风情人文,本科四年在澳门,毕业后辗转到香港读研继续做特区的好学生。2009年毕业,进入了一家香港本土的展览公司工作。
  对于车轮上的香港,李熠总体感觉——车好,档次高,好车豪车特别多。“澳门是奔驰宝马满街跑,香港就是保时捷、法拉利,宾利满街跑,都是好车,但不是一个级别的”。
  在香港开豪车是有钱人做的事,可比豪车更直接彰显财力的是车牌。按照李熠的说法,香港拥有自定义车牌,量身订做与批量生产的不同概念,这种车牌价格高昂,像MM379这种常规车牌,不值钱,但是如果是“Mum379”就会贵很多。2009年,香港就有一块“LOVE214”的车牌拍出了80万的高价。所以在香港,要区别有钱人和普通人,除了看你开的是丰田还是开保时捷,还要看保时捷后面挂的牌子开头是“MM”开头还是“LOVE”。
  香港是个速度的城市,对于李熠来说,这除了因为道路通畅,车子都能保持较高速度行驶之外,还因为城市节奏。人们走路速度比大陆快,说话速度比大陆快,吃饭速度比大陆快,行车的速度当然更不例外。“总得来说得比北京快20迈”,李熠开玩笑说,在大陆,坐地铁从来都不抓扶手靠身体自身重力稳定的,到了香港发现平衡能力不行,快速的行进与停止让他再也不能偷懒的把手插进口袋里。在大陆,从来不晕车的他到了香港曾一度晕车,并且晕的还是巴士车。
  香港的巴士真的很生猛,李熠感慨,因为山路特别多,城市里是没有自行车的,加上人们的交通意识都特别好,很少有人会闯红灯,也几乎不堵车,因此巴士大叔可以很放心的一脚油门踩到70-80迈。于是,你就会发现,香港双层巴士二层最前座是有安全带的。
  “一个急刹车很有可能就把你甩到前面的车玻璃上,一定要系好。”
  小巴上的控速报警铃经常响起,响起来,松一脚,不响了,给一脚,熟练的过拐技术,巧妙的避警技术,迅速的过灯技术,看过张柏芝和刘青云主演的电影《忘不了》的都知道,巴士师傅都是奔命赚钱的,速度,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
  香港的车停得特别好也是李熠赞叹的事儿,看着很小的空间,几乎是停不进去的位置,你能看见港人们良好的估量经验,一把再一把,前进前进后退后退,一点点的调整一点点的挪动,然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把车子居然标标准准的停了进去,与马路牙子几乎平行的车轮,前面30cm,后面30cm。
  他笑着跟我们说,香港人玩抢车位应该是拿手好戏。不过这个应该跟香港的驾照考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难度高,要求严格,内地的驾照考试汤汤水水,直接导致上路后的乱停车,乱并线,培养了一大批马路杀手。但是香港由于城市的特殊状况,道路狭窄,人口众多,不过硬的驾驶技术会造成他们严重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隐患,李熠告诉我们他的香港同学就曾经屡考屡不过。相信这种严格的教育应试制度也是对于香港整个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保障。
  香港人很乐于遵守各类的制度,游行打报告绝不私自聚众,七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事情都要被批准的,所有东西都要按照一个制度来走,面对香港强烈的秩序感,李熠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认为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严谨的英国人制定着规矩,使得长达百年的被殖民香港人在精神意识中产生了奴性,一种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的意识与行为,表现为对被给予的,对自身有消极意义的事物的无原则的接受性。秩序性的遵守,对规矩无条件的服从,在李熠看来就是奴性行为的变异与表现。
  约见李熠做采访的这一天,他刚好参加完一个公司的面试,是否愿意交付更多的时间与青春去交换上一级别的薪资与职位,还是回到大陆他熟悉的地方去开拓和发展,是他正在犹豫和纠结的事。为他拍照的时候,头顶上“停止”与“前行”的略牌与他的心境是那样的不谋而合,看着繁茂的港岛,李熠疲惫而无助却又眷恋和不舍,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矛盾的抉择,谁都逃不过,只是在不同的此时彼刻。
其他文献
如果有时候你摸着方向盘,会忽然恍惚的想到自己曾经骑过的那辆自行车,那么这本有关怀旧的书,会让你感觉到记忆的温暖。    书名:《百家姓》  作者:杨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2月    这些文章都很短,写的时间跨度却挺长,三四年了。  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发。进了店,脱外套,小工接过去,换回一个存衣牌,拴在我手上。我坐到椅子上,小工替我围上围裙,我闭上眼睛。耳边是剪刀
期刊
每当到了年底,但凡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颁奖典礼。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品——汽车,自然也是被评选的座上宾。但是随着颁奖的机构越来越多,某些车型累积奖项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些屡屡获奖的车型,是否真的能在消费者购车的时候产生影响力呢?本月《汽车消费报告》与12580生活播报的热议“调查”话题就是从“奖项的力量”开始,一起讨论一下获奖车型对于消费购买的作用。  12580给出的数据 
期刊
宝马品牌的精髓就是动力与操控性,一直以来,宝马3系都是入门级豪车的性能标杆,即便外形依旧绅士但还是不能掩盖运动的内心。在全新3系还未正式登场之前,《汽车消费报告》先带你一起全面体验这一代“绅士”的运动范。    外观:稳重踏实  宝马325i的外观设计保持整体硬朗的风格,但增加了更多动感设计,运动感更强烈。尺寸方面,与之前的相比变化不大,只是车头的造型变化让整车长度增加11mm,轴距仍然是维持27
期刊
春节迫在眉睫,一年一度的购票大军已经准备开始战斗,想到春节买票的艰难,回家的幸福感顿时被消解掉大半。其实换种回家的方式并不是很难,租一辆车自驾回家完全可以让身心放松下来。《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这类事儿是影视剧偏爱的题材,现实中还真有点儿夸张。可租辆汽车回家过年,需要转变的仅仅是消费观念而已。    对于那些出门在外的人来说,春节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节日。  回家,原本是幸福的,可看看春运期间火车站
期刊
超过700万居民居住在香港这个还不到“首堵”北京十分之一大小的城市里,每天有1200万人同时出行,可它却能够在交通上做到畅通无阻、井然有序。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北京的各种限令,依然没有缓解它的病痛,而香港,这个离我们最近的交通榜样,700万人在享受着交通的顺畅和高效,他们对于交通充满信任,并为这个城市井然有序的交通感到骄傲。    2010年12月22日,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旁边一条双向道路上
期刊
2011年1月18日,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了一款改装的古典雪铁龙Ds汽车这款长相诙谐带有外星人特质的汽车出自墨西哥艺术家Gabriel Orozco之手。这款车将展出到2011年4月25日。
期刊
在遭遇各种采访被拒的状况后,仍有60位在港人士接受了我们的访问,并填写了以下调查问卷。这群祟尚秩序与规则的人,在如同商业机器的城市奔波生存,他们的心也变得如机器般冷静、现实、极具目标性。另外,还有6枚正与或曾与香港发生亲密关系的个体样本被我们“采集”到,他们或生于香港、生活工作在别处,或生于大陆而生活工作在香港,或为标准香港土著,对他们的访问,让《汽车消费报告》对轮子上的香港有了更加清晰和生动的认
期刊
每年都有全球的职业经理人在这个不大却又繁荣的城市穿梭,他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香港只是他们生命旅程中的一站而非永久的栖脚之地,对于那部分有自己开车需求的人们来说,买车反而不如租车更便利,如果你恰好也是这群飞来飞去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只想给自己的身体暂时安装行走的轮子,那么在香港租车没准儿适合你。而实际上,尽管香港租车业比较发达,但很多香港本地和在香港读书、工作的内地人,并没有养成租车的习惯,不少香港
期刊
《汽车消费报告》选在2010年圣诞节前,对这座被称为购物天堂的物质之城进行探访,只是这次的视角与购物无关。当偌大的北京把“限牌令”当作刺向马路拥堵的尖刀时,弹丸之地香港密集的车流却在路的五线谱上有秩序地顺畅跳跃。我们钻进了一个多棱镜,在这个成熟社会的秩序里,除了找寻和感受到车轮上的港城在公共交通中的样本意义,还与这座城的勤劳、现实、冷静乃至冷漠以及文化缺失不期而遇,它是这片商业丛林整体的气质,充盈
期刊
如果让300路公交车司机跑一圈F1赛道,世界人民将领略北京堵车把他们都压抑成什么样子了。如果你要诅咒舒马赫、维特尔,或者阿隆索,那么,请对他唱:“北京欢迎你”,可在香港,在这个世界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2008年每公里平均282辆车,为北京的1.8倍),无论是公交、地铁、出租,至少在2010年12月的那几天,都给《汽车消费报告》留下畅通、有序的感觉。    网罗交织的8种公共交通系统    1 双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