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终于走进意大利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份浓缩咖啡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的水或热牛奶、糖浆、奶泡等其他配料,便能制作出美式、摩卡、拿铁等多种口味的咖啡。不少人在了解星巴克各种咖啡产品的区别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番介绍。
  可以说浓缩咖啡是星巴克产品的关键。这种浓缩咖啡的诞生地则是一个星巴克此前未曾进入过的市场,咖啡王国意大利。之所以用“此前”,是因为星巴克终于打开了这个市场。
  9月7日,星巴克位于米兰Piazza Cordusio的意大利首家门店正式开张。当天虽然下着雨,但在店门口,来自全球的消费者还是排起了长龙。
  也是星巴克继西雅图和上海的门店之后在全球的第三家烘焙工坊,建在有百年历史的原邮局大楼内,面积近2400平方米—比上海的2700平方米略小一些。它含有烘焙工坊的一切典型元素:大理石的吧台、黄铜质感的设备以及屋顶上密布的咖啡豆运送管道。
  星巴克在这个空间内加入了不少意大利元素,如烘焙工坊内的甜点部分来自星巴克入股的意大利本土面包烘焙品牌Rocco Princi,贩售的周边则找到了Gucci、法拉利等意大利品牌跨界合作。但星巴克的到来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
  首先受到批评的是价格。意大利国家消费者协会主席Massimiliano Dona说:“很遗憾的是,一杯浓缩咖啡1.8欧元的价格绝对太夸张,几乎比米兰平均价格高出80%。”其次就是骄傲的意大利人对星巴克咖啡品質的不认可。意大利国会议员、兄弟党主席Georgia Meloni在Facebook上写道:“我不明白,我们意大利的咖啡让全世界都羡慕嫉妒,为什么还有人去喝星巴克的饮料?”
  但可以看出,星巴克还是有所准备的。将首家店开设成面向全球消费者的烘焙工坊,显然就是在尽力避免与本地市场水土不兼容的情况。不过,烘焙工坊效应并非长久之计。
  目前,意大利有超过13万家咖啡馆。除了连锁品牌LAVAZZA和illy,还有本地人偏爱的众多“街角咖啡厅”。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星巴克要实现6年开出300家门店的目标并不容易。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这样的印象:身边“换一支牙刷”的朋友越来越少,“牙刷没电了”的人变多了;在便利店的货架上,牙线、漱口水、洗衣凝珠等新产品越来越多,美妆店里则出现了许多知名度没那么高的新品牌。  在凯度消费者指数与天猫联合发布的《把握新生代消费者的升级路线》报告中,这些现象都被视为美妆和个人护理市场快速增长的表现。  过去5年,中国快消品市场的增速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回升的U型轨迹。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数据,2
期刊
田老师帮忙带外孙已经有几个月了,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同龄人。彼此推着婴儿车散步的时候,递个眼神,再笑一笑,很容易聊上来。  一来二去,各家各户的基础情况,也知道了1/5。遇上11楼的邻居李婶之后,这个数字大幅攀升,大概可以知晓1/3。而李婶本人,应该属于全知帝本帝了。她有着偏瘦身型,笑眯眯的小眼睛,嘴里蹦出的重庆话既利索又好听。田老师的口音就要笨重许多,但是她又并不想完全放弃,每天上午9点,她推着小车
期刊
C=CBNweekly I=Andrea Illy  咖啡馆诞生于意大利,但是被美国咖啡品牌开到了全球城市的各个角落。这种增长势头一开始让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意大利咖啡品牌有点发懵,不过它们已经回过神来,尝试在一些城市开出线下体验店,提供不同于美式咖啡店的咖啡种类和体验。illy咖啡公司的主席Andrea Illy并不认为这一步走得太晚,他认为正是在这个阶段,最早喝咖啡的那批中国消费者开始懂得鉴别咖
期刊
一条随手发的视频被微博营销号“土味挖掘机”点赞后,正在准备考研的明欣一下子成为土味粉丝中的小网红,几乎在一夜之间微博涨粉800多个。  这是条对嘴型视频,视频里的明欣妆容精致。配乐是改编版的抖音热曲《学猫叫》,前半句“一起学猫叫”音乐响起时,明欣和拍摄这类视频的女生一样,在镜头前瞪着大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微笑。但唱到后半句时,音乐突然切换成粗犷的男声,“喵喵喵喵喵”变成了“giaogiaogiao
期刊
37期—3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37期中。
期刊
佟晟嘉,纪录片导演,曾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其导演的作品《大三儿》是唯一入围2018年北京电影节纪录展映单元的国产纪录片,该片于8月2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01 做《大三儿》这部片子的契机是什么?  我过去十几年拍摄的人物多是大艺术家、大政治家,2011年前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跟家乡土地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我在之前的公司工作了9年,辞职以后感觉自己已经不会找工作了,就特别想回到家乡,找一找我自己是
期刊
南方科技大学的声名,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第一任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曾于1998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算得上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之一。2009年,受深圳市邀请,他南下筹建南科大,过程中不断挑战着原本的高等教育制度。  朱清时首先希望大学“去行政化”,由教授治校,政府虽然提供预算,但不干涉学校的日常管理。他还主张通过自主选拔而非统一高考招收学生。南科大招收的第一批45名学生也确实如
期刊
8月下旬的一个周三晚上,瑞士苏黎世的湖边灯光闪烁,年轻的咨询公司分析师Bryn Gisel正在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举办的区块链技术会议上,他发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通过“搜索附近”的功能,现场的150多人中,接近一半的人已经安装了一个名为“Revolut”的数字银行应用。  “这个增长很惊人。一个月前,我下载Revolut的时候,我手机300名联系人中只有两位安装了Revolut
期刊
整个8月上旬,张默几乎在频繁出差中度过。作为人工智能公司Yi+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她正在筹划公司的下一轮融资。采访结束后一周,即8月10日,Yi+宣布获得亿元级B+轮融资。  在人工智能领域,张默有一张漂亮的简历—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拿到软件工程硕士和创业创新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供职于华为、微软、IBM等大公司。2014年创立Yi+后,她又多了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创业第三年,她便获得“十大科
期刊
中国的大学在构思通识教育改革时,经常把美国的案例视作“参考答案”,但其实,有一个更合适的观察对象一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近邻日本。  从1950年代起,日本就接受了美国舶来的通识教育体系,并制度化地在全国推行。但移植而来的体系与本土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少矛盾,再加上战后日本社会的飞速变化,这套看上去很理想的通识教育体系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度衰微。直至近几年,日本的大学(尤其是顶尖学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