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免费试点看青海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职业》: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青海“9+3”免费试点相关情况。
  来萍:为进一步加快青海藏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省藏区脱贫致富的惠民工程,2011年4月,政府出台了三江源地区教育经费补偿机制实施办法,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三江源当地就读学生实施了“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对异地就读学生实施了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当地就读学生每生每年补助4200元,异地办学办班每生每年补助6500元。同年底,省政府又将三江源异地办学奖补政策执行范围扩大到三江源以外的海西、海北两州。2012年省政府制定出台《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青政(2012)64号),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免费提供教材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免除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免费提供国家规定教材,按每生每年400元标准予以补助。
  《教育与职业》:目前,青海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的实施效果如何?
  来萍:从2011年至今,实践证明,我省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异地办学、“1+9+3”政策,减轻了藏区农牧民家庭的经济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使更多的牧民子女接受城市优质职业教育,使其开阔眼界,掌握技能,融入城市生活,对其就业和帮助家庭脱贫致富十分有益。全省藏区招收中职学生2011年达到7006人,占藏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38.36%;省内其他地区职业院校招收藏区学生2860人,占藏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40.8%。2012年达到7659人,占藏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39.88%;省内其他地区职业院校招收藏区学生2543人,占藏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31.96%。
  《教育与职业》:本刊此前曾对四川、贵州开展“9+3”免费试点的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通过这两次采访,我们了解到,西部实施“9+3”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师资欠缺、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在这些方面,青海省如何保证资金投入?
  来萍: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青海省一方面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各地区积极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我省设立了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每年划拨2000万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等,并逐年增长。2009年,省级职教专项经费增加到7000万元,今年已增加为2亿元。通过加大投入,重点改扩建了一批职业院校。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项目支持。
  《教育与职业》:我们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来提高“9+3”的吸引力,确保民族地区的孩子应读尽读?
  来萍:我们集各方面工作之力,提高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让更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青海盐湖集团、青海西部矿业、青海黄河水电、青海昆仑碱业等多家大型企业联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青海机械、化工、水电3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涉及省内16所中等职业学校,占我省中职学校总数的41%;涉及省内50多家大中型企业。同时,加强校际联合,特别是深入推进与对口支援六省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扩大藏区异地办学(办班)规模。2010年至2012年,我省藏区共输送2438名中职生赴山东、江苏、天津、上海等省市学习。2013年藏区又输送了540名中职生赴上海、山东、北京等对口支援省市。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保持在第30名左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2年获得了2个二等奖和23个三等奖;2013年获得了6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活动中,2012年获得4金4银4铜1优秀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选送节目二等奖。三是加大基础能力建设。省政府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2006年起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0万元,今年省级职教专项资金从去年的9100万元提高到2亿元。省内各州(地、市)、县政府也相应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10年以来共投入各类中等职业教育项目资金5.3亿元。目前我省有1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占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27.5%。建成8所国家级和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30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制定了我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双师型”比例达到50%。二是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同时每年举办专业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省级培训。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有校长、50%以上的专业教师均接受过培训。三是解决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编制不够、教师数量不足的难题。通过实施“特聘教师”和“见习岗教师”计划,共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900多人担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有效地缓解了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困难。与此同时,我们还完善资助政策,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等。以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教育与职业》:在“9+3”的教育培养方向上,我们是怎样做到从民族地区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
  来萍: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快我省藏区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巩固和扩大藏区职业教育规模。按照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大藏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将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纳入招生范围。使更多的藏区农牧民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开展藏区职业教育异地办学。利用省内外优质资源和对口援青的政策,将藏区部分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援青、合作办学方式转移到省外职业院校或西宁地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优质教育,提高就业质量。三是加大藏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项目资金,加大省级职业专项投入,改善藏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成为当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基地,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因地制宜开设藏区职业教育专业。围绕藏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调整藏区职业学校趋同专业,调整职业教育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专业,重点建设旅游、民族文化艺术类等专业,适度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专业。除海西州两所职业学校(海西州、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光伏产业等设置相关专业外,其他州各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为藏医医疗与藏药、学前教育、工艺美术、民间传统工艺(唐卡、藏绣、雕刻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民族音乐与舞蹈等,都是紧贴藏区实际和藏族学生易接受的专业。对藏区职业学校无条件开设但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通过与省内外职业院校联合建设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采取“1+2”等模式(一年在藏区主要学习文化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两年在省内外职业院校学习专业理论和實践课程),帮扶藏区职业学校建设专业,提升综合办学实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省内外就业。五是加强藏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对藏区职业学校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教育与职业》:我们是如何看待“9+3”学生的就业问题的?为确保“9+3”学生有效就业,我们已经采取或将采取哪些措施?
  来萍:2010—2013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省还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85%,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逐步提升。一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第二学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各职业院校把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布制度,每年进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通报。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工业园区、特色农牧业、优势产业、服务业等产业和“双百”工程和企业需求,各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专业调整。增设了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光伏发电设备运行与维修、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藏毯编织、有色金属冶炼、珠宝石加工与营销、物流服务与管理等8个专业。同时,优化招生计划,工科类和服务类专业的招生比例由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1%提高到65%,将医药卫生类的招生比例由当年的16%调减到8%以下。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涵盖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19个大类90个专业,基本适应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建设了机械加工技术、有色金属冶炼等21个省级重点专业。专业建设大大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稳定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学校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合作办学,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顶岗实习,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准备期。此外,学校还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保证了专业教学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订单培养,为毕业生充分、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其他文献
“十二五”规划指出,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为国家的支柱性行业。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过多年实践,成都大学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之路,为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难题
期刊
近年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先后与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圣雅菲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资金700余万元,建立了三个企业学院——普天信息技术学院、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金夫人摄影学院,创造性地发展了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  “企业学院”落地生根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是学校与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
期刊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是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大学之一,它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提供人文、自然科学、医学、法学、商学等领域的本科、研究生课程及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与科研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UBC师资力量雄厚,该校著名教授有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和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密斯教授。近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国际化发
期刊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点,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如果说利益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那么文化认同与情感维系就是校企合作的润滑剂,有了情感因素的润滑,校企合作才能正常、高效地运转,合作才能可持续且深入。  近年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一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始终致力于促进校企之间坦诚以待、相互信任的合作。学校与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浙江万纳神核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镜科仪
期刊
作为苏格兰第三大城市,拥有25万人口的阿伯丁市有着苏格兰地区最为古老的花岗岩建筑。近年来,凭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兴起,这里成为北欧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誉为“欧洲石油之都”。罗伯特·戈登大学就坐落在这里,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大学,以优质的教学和研究而著称。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学校提倡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为社会
期刊
有关部门对北京的11所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以及上海和西部地区的9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是一个活力和热情不足、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比较低落的群体。  办好大学,有效地激发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功能,必须遵行管理大學、激励教师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改进高校管理的制度模式和决策程序,改变当前的行政化、企业化倾向,让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学校决策,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
期刊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支撑和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目前,在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問题:首先,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薄弱。其次,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
期刊
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扎实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但从全国范围看,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还处在鼓励呼吁阶段,工作临时性、应急性的成分较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困难的时候力度就大一些,形势较好的时候力度就相应的小一些。应该将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不懈、积极主动地推动下去。为此建议:  1.健全推进机制。政府部门应整合人保、教育、科技、工商、税务、高校等单位的力量,形成推进大学生创业
期刊
我们的视野从未离开过西部和西部的教育。在对青海、贵州、宁夏、陕西等西部省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报道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甘肃。  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过来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教育厅现任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智平,曾是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他任期的8年时间里,多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坚持以改革为主线。《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决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破解深层次矛盾难度加大,深化综合改革非常迫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