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人的生育观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 张 嫣 本刊实习生 陈 婧
  
  “你把20万块钱现在就摞我面前,否则我坚决不会生这个孩子。”27岁的李茂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今年初夏,妻子的意外怀孕让小两口和父母之间产生了不小的争执……
  今天,生不生二胎?甚至生不生孩子?都已成为两代人思想冲突的焦点。
  
  生,罚多少钱都得生
  
  1980年出生的李茂是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母亲张女士在李茂出生后不久,就响应国家号召,在单位计生部门的组织下上了避孕环,并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
  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80年代城市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周围都是一样的小朋友,李茂也不觉得自己的童年有多孤独,反而偶尔会因家中好东西被自己独占而庆幸。
  李茂10岁那年,妹妹的不期而至结束了他的独生子生活。
  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时,张女士已有33岁,大儿子李茂都快上初中了,每个月的独生子女费也领了好几个年头。节育环的避孕失败让张女士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对渴望儿女双全的丈夫来说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李先生毫不犹豫拍下板来:生!罚多少钱也得生!
  张女士回忆说,当时的计生政策特别严格,按照规定婚龄妇女每隔半年就要检查一次孕产情况。那时在海伦小城超生二胎大约要缴纳3000元左右的“罚款”(社会抚养金),而李先生每个月的工资才百十块钱。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生育第二胎,仅“罚款”就要罚掉李先生夫妇俩将近两年的全部收入。
  但是求女心切的李先生夫妇还是走上了具有80年代特色的“超生游击队”道路。
  令张女士至今庆幸不已的是,怀胎十月,除了家人之外,没有任何人发现她的怀孕迹象,“隐蔽工作做得非常成功”。甚至直到孩子两三岁时,张女士把孩子抱到单位,每日和她朝夕相处的同事都不敢相信她偷偷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事实。
  “我怀孕的时候恰巧赶上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袄什么都看不出来。本来我就胖,同事都只是觉得我那个冬天越来越胖了。”
  经过掖掖藏藏、整日心惊胆战的10个月之后,生孩子成为新的难题。去医院生?根本不可能,没有准生证,挨罚是必然的。在家里生?也不行。他们住在单位的家属区,左邻右舍都是单位的同事,生孩子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会走漏风声。
  于是张女士把产房安置到娘家,请了私人接生婆把孩子偷偷生了下来。
  是女孩。全家欢呼雀跃。李先生更觉得自己当时留下孩子的决定实在明智。中年得女的李先生甚至比儿子出生时还要激动。但是巨额的社会抚养金又的的确确让他拿不出手。于是他决定先瞒着,慢慢想办法。“反正孩子都生出来了,能把我怎么着?”
  小女儿几乎就是在屋里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初两年的,偶尔出个门也得找邻居们上班不在家的空档。这个计划外的“小公主”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名分、没有户口的“小黑孩儿”。眼看孩子快到了能进幼儿园的年龄,为了不让爱女委屈,“能像别人家孩子一样,满大街跑跑颠颠”,李先生决定“主动向组织交待”。他找到单位负责计生的部门,“积极地”交了罚款,顺利地给女儿上了户口,李家这场历时近3年的“超生暗战”至此才告一段落。
  
  不生,给多少钱都不生
  
  十几年后,儿子李茂结婚生女。在媳妇怀孕的时候,家里人虽然都不说什么,但每个人都希望是个男孩。李先生更是如此。
  李先生兄弟3人,大哥家里两个儿子,大儿子家的孩子是个孙女,不久前,老爷子又抱上二儿子家的大胖孙子。这可把李先生馋得够呛。虽然在儿女间,他更偏爱年幼的女儿,但却依然阻止不了自己渴望抱孙子“传宗接代”的思想。
  “更稀罕闺女是因为他前面有了儿子,要不看他着急不着急。”李先生的老母亲道出他心底的秘密。
  前年春节前夕大孙女小含的出生,让李先生五味杂陈。他和全家人一样,为那个鲜活的小生命的诞生而兴奋,孙女出生的那段日子李先生和家人一起跑前跑后,寒冬腊月在医院里忙活得满头大汗,兴奋,却总觉得不够劲儿。“如果是个孙子就更好了。”李先生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嘴上没说,“是怕儿媳妇不乐意”。
  越长越可爱的小含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爷爷也渐渐不再提起有关孙子的话题。
  但是,今年初夏小含妈妈的意外怀孕,将“孙子”这个话题重新搬上李家父子的桌面。
  父亲李先生说:“生吧,给我生个孙子,你就儿女双全了。”
  儿子李茂反问:“不生,要是还是女孩呢?”
  父:“女孩也行啊!姐俩长大了也是个伴儿,一个人多孤得慌。”
  子:“现在生个孩子成本多高啊,跟你那时候能一样么?不说别的,光罚款最少就得三四万。”
  父:“罚款我给你交。你们要是带不过来俩孩子,让你妈给你们看着。”
  子:“那以后呢?孩子长大了还要吃要喝要上学。现在一个孩子,我每天能给她吃10块钱的营养,要是俩孩子,只能每人5块。现在生孩子重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养孩子不是有口饭吃就行了。”
  父:“现在小孩不像你们那时候能在一起疯闹了,一家一个,放学以后连屋都不出,有多闷。等你岁数大了就知道有两个孩子的好处了。你看现在我跟你妈岁数大了,你跟你妹之间有个照应,我们也放心。”
  子:“我把这一个孩子培养成才就不错了,生那么多,要是没经济、没精力好好教育,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你把20万块钱现在就摞我面前,否则我坚决不会生这孩子。”
  父:“我还不是为你们好!”
  子:“等以后再说吧。”
  父:“现在孩子已怀上了,能说不生就不生么?”
  子:“这……”
  儿媳最终还是做了人工流产。医生给了他们家人一个都能接受、却都不能接受的理由:剖腹产妇术后三年内不宜怀孕,会有刀口破裂的危险。李茂妻子生小含时是剖腹产。
  李茂对记者说,其实父亲说的话并非全无道理,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儿要相对孤僻很多。等孩子长大以后,会愈发感觉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现在他和爱人的经济实力以及孩子现在的生活成本、将来的教育成本作标准,养育一个孩子是适当的。两个孩子对很多工薪家庭来说,会造成巨大生活压力。“更何况我是个公务员啊,要遵守国家的计生政策啊!”
  
  生得起养不好,还不如不生
  
  和李茂夫妇一样,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子女逐渐进入婚育阶段,和他们出生时“一对夫妻一个孩”的严格生育政策相比,现在有很多地区如广州、北京等地,已经开始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第二胎。日前,国家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表示,现在全国除了河南以外,其他省区市的计生条例都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
  “能生二胎了”在很多人群中引起不小的争论,但是很多符合条件的父母,特别是80年代出生的双独生子女父母却对该政策反应冷淡。在全国范围内,表示自己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双独生子女父母寥寥,“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教育不起”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我想生两个,一个孩子太孤单了。但是一定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在养孩子太费钱了,以后有钱了,就生两个;如果没钱,一个都养不起,就一个也不生。”记者随机采访二十余位80后婚育年龄独生子女,“量力而行”成为他们选择生两个、生一个,甚至一个不生的直接动因。
  子女的抚养、教育成本在日趋加大,特别是在大城市中,为了能够给孩子筑就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都在不惜血本地为孩子投入。一个孩子的日常支出往往要比两个家长加起来的还多。调查显示,目前,教育开支已经超越养老和住房成为家庭最主要的开支,占普通收入家庭日常支出的四成以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安琪主持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从小孩出生到16岁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上学等支出,则将高达48万元。
  而且,现阶段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对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来说,精力有限,只能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抉择中选择后者。孩子对于追求新生活方式、新生活品质的他们来说,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负担。记者的朋友小杨是“丁克”的拥趸:“我就想把自己过好,没有孩子的牵绊多自由。”
  很多人认为年轻夫妻选择“丁克”生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小杨却不这么认为:“一旦有了孩子,就要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现在正是做事业的大好年纪,我老婆是独生子女,连自己都需要我来照顾,如果有了小孩儿,必然会分散我很大的精力。孩子不能放在父母那里,隔代人容易对小孩过度溺爱,不利于他们成长。虽然父母很期待我们能够早点儿生小孩儿,但是对于我们不打算要小孩的这个决定还是能够理解。”在小杨看来,作为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驾护航,怎么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单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才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80后家长的生育观念较其父辈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退出这一代人的历史舞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感受不到男孩和女孩在社会地位中的明显区别,有些家长甚至更喜欢女孩,因为“女儿贴心”“生女儿省钱”。一位年轻妈妈对记者说,有时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只生一个孩子,而且还是女孩。在她看来,女孩子的养育成本要比男孩小很多,如果是男孩儿,不仅要考虑将他培养成才,从现在就得开始为他长大后的结婚买房犯愁,“还没等孩子长大呢,就背上一身债”。
  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来说,孩子的出生也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从30年前的不让生也得生,到如今让生也不敢生、不想生,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各自的无奈。两种观念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的生育观念,更是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文中李茂为化名)
其他文献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CFO如何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资本运作与实体经济多重考验下,企业该如何应对?在这种特定的经济环境下,银企如何实现合作共赢?这是当前摆在中国企业面前最迫切解决的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企业财富的掌门人——CFO。  前不久,CFO们紧急围聚于“2008中国CFO年会暨投资理财洽谈会”,闭门交流,与会嘉宾围绕“风险、机遇、
維京游轮日前在美国洛杉矶的总部宣布,旗下第七艘海轮“维京金星号(Viking Venus)”已正式出坞下水。这是维京金星号的首次触水,标志着新船建造中的一项重要里程碑。维京金星号计划于2021年初首航,这艘载客量为930人的小型游轮将在地中海和北欧地区开启它的“处女航季”。广州四季佰鲜汇佰鲜汇焕新归来  在100层的高空品尝美食感觉如何?近日广州四季酒店位于100楼的佰鲜汇(Catch)餐厅202
财政部发改委:明确个体经营人员收费优惠政策  记者最近从财政部获悉,为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财政部、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明确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人员实行收费优惠政策。  根据通知,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的,自其在工商部
逢年过节给领导“上供”已经是中国官场颠扑不破的“惯例”,所以“年关”变成了官员们的“廉关”,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经理聂玉河首先是倒在“年关”的这个关口上的。正厅级高官聂玉河因逢年过节收受下属送上的过节礼金100多万元,颇具“年关难过”的受贿特点,因此被称作“节礼老总”。    聂玉河当过大兴县县长和崇文区区长,在官场中也算一方诸侯,却在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落马了。    摆功评好,政绩突出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有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选举能够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改变由上级领导主导的形式主义倾向,防止以任命、变相任命或委派代替选举的现象。“公推直选”有效的抑制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    “现在,谁当书记,我定不了。我的权力交给了市委常委会、交给了一套程序、交给了党代表。要说革命,最大的是革我自己的命。”这是贵州省委
人民赋予官员权力是用来为群众谋利益,而不是让官员把权力作为一种谋私利的工具。官员“走穴”频繁,实际上是一种权钱交易。是典型的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官员“走穴”,是当前一个新的焦点话题。官员“走穴”的方式各种各样,其中,最普遍、最简单的就是剪彩。他们凭借权力之手为被邀约单位剪彩之后所获得的权力外延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官员手里的剪刀称作“金剪刀”,手掌轻轻一握,剪断的是红绸,获取的是可观的报
2月28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一家防护洁净用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在防护服净化生产车间作业。  茅台镇一家酒企老板李磊,这几天愁坏了。  酒厂酿酒的酒糟有时限要求,不能放得太久,如果生产跟不上,库房里积压的货卖不出去,就会影响给供应商的周期付款。  李磊的纠结在于,“既怕开工出现感染风险,又怕不开工耽误生产。”和李磊一样发愁复工的中小微企业主不在少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克俭在2月27日召开的发布会上
“裹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当时的人们以“三寸金莲”为美,使女性受尽折磨。1928年,中国政府就下令严禁妇女裹脚,到如今,仍有少数“小脚女人”在世,分散在河南、山东、福建、云南等地,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75岁。这一代人很快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她们拥有的审美观和精神追求却留给了现代人不尽的思考。为能拥有一双“三寸金莲”,她们无不是有一番血泪经历。而如今的现代女性似乎又奏响了新时代的变奏曲。为了
端午过后的傍晚,我在台北家中烹着西红柿海鲜意大利面,想起那年夏末在威尼斯一家餐馆,曾目睹一堂生动的“意大利面初级课程”。  那家小馆坐落在美哉圣母广场附近,是我的意大利烹饪老师最喜愛的威尼斯馆子之一。老师交待了,要么几天前就订位,要不在小馆傍晚一开门那当儿过去碰碰运气。那天算我们走运,赶至小馆时,见靠门口柜台边有张小桌还空着,留着花白络腮胡的掌柜说明,这桌因坐起来不是那么舒服,一般不给订位,我们若
糖食短缺,糖价飞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粮食形势报告》指出,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飞涨已造成全球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其中有些国家已发生动乱。  今年4月6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众多居民抗议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罢工最后变成骚乱。今年4月以来,海地因粮价暴涨而连续发生动乱,4月12日海地参议院以多数票赞成的结果罢免总理西历克西。4月10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民众上街抢购国家粮食署限量出售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