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食短缺,糖价飞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粮食形势报告》指出,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飞涨已造成全球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其中有些国家已发生动乱。
今年4月6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众多居民抗议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罢工最后变成骚乱。今年4月以来,海地因粮价暴涨而连续发生动乱,4月12日海地参议院以多数票赞成的结果罢免总理西历克西。4月10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民众上街抢购国家粮食署限量出售的平价大米。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呼吁该组织191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定于今年6月3日至5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峰会,讨论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全球粮食供应日益紧张。在过去10年里,只有一年全球粮食产量超过消费量,其余9年都依靠动用储备粮维持基本供应;在过去8年里,有7年全世界小麦消费量超过供应量;2007年~2008年度美国大豆实际播种面积6408.1万英亩,比2006年~2007年度减少838.2万英亩,大豆产量将减少1616万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载文指出:“全球粮食供应正以从未预见过的、史无前例的速度减少。”
全球粮食供不应求、大量动用储备粮,导致全球粮食库存率急剧下降。世界粮食库存率安全线公认为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7%~18%。全球粮食库存率已多年低于18%,经常在16.5%~17%之间徘徊。如果以此作为粮食危机的临界值,那么21世纪以来全球一直处于世界性粮食危机之中。德国农业专家克劳斯·舒尔赫今年1月在柏林“国际绿色周”农业博览会上讲话时指出,目前全球粮食库存量仅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15%,为50年来的最低水平,已经明显低于世界粮食安全线。
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仅能维持世界人口35天的需要,远低于去年初能满足世界人口169天需要的储备量。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07年~2008年度结束时,全球小麦库存量将降至1.43亿吨,为25年来的最低水平,仅够世界人口12周的消费需求;玉米库存量仅够世界人口8周的消费需求;全球大米库存已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仅为21世纪初的一半;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量下降20.5%。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高官们警告:“全球饥饿的风暴正席卷而来。”
全球粮食供不应求、粮食库存率急剧下降,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节节攀升。世界银行今年4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从2006年9月到今年4月初,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全面暴涨: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价格上涨47.3%,大豆价格已涨至19年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作为全球一半人口日常主食的大米价格猛涨,举世关注。由于主要大米出口国相继采取措施限制或削减大米出口,全球大米供应量突然减少1/3,引起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急剧上涨,大米价格从2007年年底的每吨360美元涨至今年3月27日的每吨760美元,上涨1倍以上,达到20年来的最高点。今年4月17日国际大米价格首次升至每吨1000美元。
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只有少数国家,而多数国家特别是很多贫穷国家需要进口粮食。据统计,仅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几个国家就控制全球粮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严重依赖进口粮食的国家就可能面临比能源危机更加危险的粮食短缺甚至粮食危机。值得重视的是,目前世界上4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的80%左右,并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巨商进行投机炒作,对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攀升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受害的是上百个进口粮食的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指出,粮食短缺和粮价飞涨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他们要用50%至60%的收入购买粮食,而发达国家居民用于粮食的开支仅占他们收入的10%至20%。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国际粮价上涨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的1亿人口陷入更加贫困状况。
诸多因素不利农业生产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呈现全球性、长期性趋势,廉价粮食时代已经结束,全球粮食争夺将日益激烈。这是因为以下诸多因素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越来越少。
2006年全球人口已经超过65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将达到72亿,约占全球人口的90%,而亚洲和非洲人口将分别达到47亿和13亿。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全球人均可用土地已从1900年的7.91公顷降至2005年的2.02公顷。长期以来,为满足食品需要,人类大量开垦耕地,特别是砍伐森林改为耕地,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林退沙进,荒漠化面积和干旱地区迅速扩大,耕地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已有近1/5受到荒漠化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全球52亿公顷农业干旱地区的约70%已经退化,并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联合国2007年6月17日警告人们,荒漠化面积扩大、干旱地区越来越多,1.35亿人口可能面临背井离乡的危险。
二、主要粮食出口国用大量农产品生产乙醇燃料,大大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
粮食能源化的国际趋势正在加快,一些土地、技术和资本都有优势的国家都在用粮食生产乙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粮食出口量占全球粮食出口量的35%,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0%、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70%左右。2007年美国玉米产量的27%用于生产乙醇燃料。美国95%的乙醇燃料来自于玉米,美国国内玉米产量将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乙醇燃料。
2007年3月,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项能源计划提出,欧盟各国应在2020年前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据估计,欧盟各国如果想用生物燃料取代20%的石化燃料,那么境内60%以上的可耕地都得用来种植生产乙醇的作物。
巴西从1975年开始实施“燃料乙醇计划”,自2007年7月1日起,巴西全国加油站销售的汽油中乙醇燃料添加比例已从23%提高到25%,预计到2020年,巴西用甘蔗等农产品生产的乙醇将超过汽油消费量。
2007年3月9日,巴西与美国签署乙醇燃料合作备忘录,决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乙醇燃料的推广和应用。巴西和美国的乙醇产量占世界乙醇产量的70%,巴美建立“乙醇联盟”将吸引其他国家参加并将对全世界所有国家产生影响。另外,非洲许多国家已开始或准备积极开发生物能源。亚洲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计划开发生物燃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粮食价格飙升,源于粮食需求剧增,而接近一半的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一些国际机构也对用粮食开发生物燃料深表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17日发表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试用粮食作为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这可能会抬高贫困国家的粮食价格并对全球水土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在2015年将生物燃料占全球燃料总需求的比例提高到5%,那么,世界耕地面积就必须比目前扩大15%。
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
全球正处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最显而易见也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它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去年澳大利亚遭遇100多年来最严重干旱,导致国内小麦产量下降60%。
全世界70%的穷人生活在以大米为主的亚洲,有5000万英亩的农田将经常遭受季节性水灾。随着气候变化带来更多雨水,这个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不利农业发展因素将继续存在,全球粮食生产和市场都将是不稳定的,进口粮食的国家仍将面临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上涨的风险和挑战。粮食问题已引起国际机构和各国的高度关注。出席世界银行例会的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措伊尔,今年4月12日呼吁对全球生物燃料市场作出更严格的规范,防止其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他提出,国际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在缓和全球变暖、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社会发展等目标上取得平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年4月14日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措施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防止粮食危机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他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针对粮食危机采取短期应对措施,还要制定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长远策略。
几点启示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和库存率下降甚至已经出现食品危机,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 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耕地。
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问题是,我国人口继续增加,但耕地越来越少。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0150万吨,而人均粮食比1998年的411公斤有所下降。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按年人均需要400公斤计算,届时全国需要粮食6.4亿吨。这就是说,需要在现有粮食基础上增产30%或单产增加4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任重道远。
农业问题首要的是切实保护耕地。仅“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已减至18.31亿亩,比1996年耕地详查时的19.51亿亩减少1亿多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的1/3。2008年3月两会期间,保护耕地问题引起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成代表建议,应将守住耕地红线指标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刹住违法占地的歪风。
保护耕地红线,必须有效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特别是要防止中小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占用耕地,扩大面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不仅能够防止荒漠化、沙化扩大,有效保护现有耕地,而且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已从1978年的3.8吨提高到2006年的7.1吨,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6.4吨,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除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进程外,还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业、食品,而且在医疗保健、环保和工业等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健全粮食储备制度。
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12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受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作物受害面积1.77亿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这次灾害再次提醒我们,不仅要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粮食、油料和饲料,而且要藏粮于民,防患于未然。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而且要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强化粮食储备责任,储备必要数量的粮食,在任何情况下,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粮食形势报告》指出,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飞涨已造成全球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其中有些国家已发生动乱。
今年4月6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众多居民抗议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罢工最后变成骚乱。今年4月以来,海地因粮价暴涨而连续发生动乱,4月12日海地参议院以多数票赞成的结果罢免总理西历克西。4月10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民众上街抢购国家粮食署限量出售的平价大米。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呼吁该组织191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定于今年6月3日至5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峰会,讨论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全球粮食供应日益紧张。在过去10年里,只有一年全球粮食产量超过消费量,其余9年都依靠动用储备粮维持基本供应;在过去8年里,有7年全世界小麦消费量超过供应量;2007年~2008年度美国大豆实际播种面积6408.1万英亩,比2006年~2007年度减少838.2万英亩,大豆产量将减少1616万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载文指出:“全球粮食供应正以从未预见过的、史无前例的速度减少。”
全球粮食供不应求、大量动用储备粮,导致全球粮食库存率急剧下降。世界粮食库存率安全线公认为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7%~18%。全球粮食库存率已多年低于18%,经常在16.5%~17%之间徘徊。如果以此作为粮食危机的临界值,那么21世纪以来全球一直处于世界性粮食危机之中。德国农业专家克劳斯·舒尔赫今年1月在柏林“国际绿色周”农业博览会上讲话时指出,目前全球粮食库存量仅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15%,为50年来的最低水平,已经明显低于世界粮食安全线。
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仅能维持世界人口35天的需要,远低于去年初能满足世界人口169天需要的储备量。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07年~2008年度结束时,全球小麦库存量将降至1.43亿吨,为25年来的最低水平,仅够世界人口12周的消费需求;玉米库存量仅够世界人口8周的消费需求;全球大米库存已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仅为21世纪初的一半;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量下降20.5%。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高官们警告:“全球饥饿的风暴正席卷而来。”
全球粮食供不应求、粮食库存率急剧下降,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节节攀升。世界银行今年4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从2006年9月到今年4月初,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全面暴涨: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价格上涨47.3%,大豆价格已涨至19年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作为全球一半人口日常主食的大米价格猛涨,举世关注。由于主要大米出口国相继采取措施限制或削减大米出口,全球大米供应量突然减少1/3,引起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急剧上涨,大米价格从2007年年底的每吨360美元涨至今年3月27日的每吨760美元,上涨1倍以上,达到20年来的最高点。今年4月17日国际大米价格首次升至每吨1000美元。
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只有少数国家,而多数国家特别是很多贫穷国家需要进口粮食。据统计,仅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几个国家就控制全球粮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严重依赖进口粮食的国家就可能面临比能源危机更加危险的粮食短缺甚至粮食危机。值得重视的是,目前世界上4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的80%左右,并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巨商进行投机炒作,对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攀升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受害的是上百个进口粮食的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指出,粮食短缺和粮价飞涨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他们要用50%至60%的收入购买粮食,而发达国家居民用于粮食的开支仅占他们收入的10%至20%。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国际粮价上涨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的1亿人口陷入更加贫困状况。
诸多因素不利农业生产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呈现全球性、长期性趋势,廉价粮食时代已经结束,全球粮食争夺将日益激烈。这是因为以下诸多因素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越来越少。
2006年全球人口已经超过65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将达到72亿,约占全球人口的90%,而亚洲和非洲人口将分别达到47亿和13亿。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全球人均可用土地已从1900年的7.91公顷降至2005年的2.02公顷。长期以来,为满足食品需要,人类大量开垦耕地,特别是砍伐森林改为耕地,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林退沙进,荒漠化面积和干旱地区迅速扩大,耕地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已有近1/5受到荒漠化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全球52亿公顷农业干旱地区的约70%已经退化,并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联合国2007年6月17日警告人们,荒漠化面积扩大、干旱地区越来越多,1.35亿人口可能面临背井离乡的危险。
二、主要粮食出口国用大量农产品生产乙醇燃料,大大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
粮食能源化的国际趋势正在加快,一些土地、技术和资本都有优势的国家都在用粮食生产乙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粮食出口量占全球粮食出口量的35%,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0%、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70%左右。2007年美国玉米产量的27%用于生产乙醇燃料。美国95%的乙醇燃料来自于玉米,美国国内玉米产量将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乙醇燃料。
2007年3月,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项能源计划提出,欧盟各国应在2020年前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据估计,欧盟各国如果想用生物燃料取代20%的石化燃料,那么境内60%以上的可耕地都得用来种植生产乙醇的作物。
巴西从1975年开始实施“燃料乙醇计划”,自2007年7月1日起,巴西全国加油站销售的汽油中乙醇燃料添加比例已从23%提高到25%,预计到2020年,巴西用甘蔗等农产品生产的乙醇将超过汽油消费量。
2007年3月9日,巴西与美国签署乙醇燃料合作备忘录,决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乙醇燃料的推广和应用。巴西和美国的乙醇产量占世界乙醇产量的70%,巴美建立“乙醇联盟”将吸引其他国家参加并将对全世界所有国家产生影响。另外,非洲许多国家已开始或准备积极开发生物能源。亚洲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计划开发生物燃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粮食价格飙升,源于粮食需求剧增,而接近一半的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一些国际机构也对用粮食开发生物燃料深表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17日发表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试用粮食作为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这可能会抬高贫困国家的粮食价格并对全球水土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在2015年将生物燃料占全球燃料总需求的比例提高到5%,那么,世界耕地面积就必须比目前扩大15%。
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
全球正处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最显而易见也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它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去年澳大利亚遭遇100多年来最严重干旱,导致国内小麦产量下降60%。
全世界70%的穷人生活在以大米为主的亚洲,有5000万英亩的农田将经常遭受季节性水灾。随着气候变化带来更多雨水,这个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不利农业发展因素将继续存在,全球粮食生产和市场都将是不稳定的,进口粮食的国家仍将面临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上涨的风险和挑战。粮食问题已引起国际机构和各国的高度关注。出席世界银行例会的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措伊尔,今年4月12日呼吁对全球生物燃料市场作出更严格的规范,防止其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他提出,国际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在缓和全球变暖、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社会发展等目标上取得平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年4月14日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措施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防止粮食危机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他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针对粮食危机采取短期应对措施,还要制定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长远策略。
几点启示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和库存率下降甚至已经出现食品危机,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 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耕地。
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问题是,我国人口继续增加,但耕地越来越少。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0150万吨,而人均粮食比1998年的411公斤有所下降。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按年人均需要400公斤计算,届时全国需要粮食6.4亿吨。这就是说,需要在现有粮食基础上增产30%或单产增加4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任重道远。
农业问题首要的是切实保护耕地。仅“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已减至18.31亿亩,比1996年耕地详查时的19.51亿亩减少1亿多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的1/3。2008年3月两会期间,保护耕地问题引起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成代表建议,应将守住耕地红线指标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刹住违法占地的歪风。
保护耕地红线,必须有效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特别是要防止中小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占用耕地,扩大面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不仅能够防止荒漠化、沙化扩大,有效保护现有耕地,而且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已从1978年的3.8吨提高到2006年的7.1吨,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6.4吨,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除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进程外,还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业、食品,而且在医疗保健、环保和工业等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健全粮食储备制度。
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12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受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作物受害面积1.77亿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这次灾害再次提醒我们,不仅要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粮食、油料和饲料,而且要藏粮于民,防患于未然。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而且要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强化粮食储备责任,储备必要数量的粮食,在任何情况下,确保粮食供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