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夫人的波希米亚传奇(上)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xu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记忆犹新。尽管距离那个春天已经五年。记得那里丰厚的馆藏,也记得那座宏伟的建筑。藏品从古埃及到现代美术,堪称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又因其拥有40万件不朽之作而成为全美国第五大博物馆。记得怎样和女儿在那些宽阔而高的展厅里不尽徜徉,也记得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烂漫飞扬。那时候不知道不远处还有一座叫做芬威院的博物馆,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加德纳夫人那波希米亚般的璀璨人生。
  在一本书中偶然读到芬威院,吸引我的是画页中那个美丽的花园。那是个看上去就禁不住想要探访的地方,一个被四面高墙围拢起来的郁郁葱葱的庭院。如果那只是一个明媚的所在,不,那庭院的周遭不是普通的高墙,而是高耸的威尼斯式建筑的外墙;花园中也不单单绿树葱茏,百花绽放,而是点缀其中的那些来自古老欧洲的大理石雕刻和铜像。于是一个迷蒙的所在,因为你不知在那样的地方会获得怎样的感受。
  终于来到这座让我充满好奇的建筑前。在外面你几乎看不出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站在芬威院的墙外朝四周看,想不到我曾经参观过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就在对面。我认出了几年前曾走过的那些地方,那时候怎么会不知道还有一个如此曼妙的所在?或者这座建筑的外表太不起眼了,或者是主人故意低调为之。所以你只有走进这座建筑,才能真正领受到它那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是的,我们走进芬威院,就仿佛蓦地走进了春天。扑面而来的满眼和煦,到处绿荫掩映,鲜花烂漫,足以用别有洞天来形容这温暖的庭院。于是疑惑这肃杀的冬季,怎么会如此勃勃生机?记得不久前探访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那里也是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于是也有一个被四面高墙包拢起来的中庭。只是那里看上去虽然优雅,却早已是一片萧索的冰冷。尽管那些很美的桌椅依旧支撑在长廊里,却只能在想象中看到那些坐在徐徐春风中的读书人了。
  但是为什么芬威院温暖如春?下意识抬起头来才发现,原来这里并不是天井式的建筑,而是不折不扣的一座温室花园。那巨大的玻璃天窗是透明的,透过它你可以随时看到天空变幻的色彩,看到云朵怎样轻轻飘过,甚至能看到夕阳西下时,那慢慢的流淌的忧伤暮色。
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

  结束了这段令她耳目一新的欧洲之旅后,伊莎贝拉来到波士顿拜访她巴黎时期的校友朱莉娅·加德纳,并很快和朱莉娅的哥哥杰克·加德纳订婚。他们有着几乎相同的家庭背景,自然在感情上心心相印。加德纳家族16世纪中叶定居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市,那是一座诞生过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小城。那里很古老,也很幽静,东印度公司遗留的建筑见证了那里曾经的繁荣。19世纪初,加德纳家族搬到波士顿,他们以经商致富,早期曾经和中国交易,后来转向投资铁路、矿业和加工厂。这个家族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拥有一支环游世界的海上船队。   不久后杰克·加德纳和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在纽约成婚。三年后伊莎贝拉生下了杰基。可惜这男孩儿不到两岁就夭亡了,可以想见这对年轻的夫妻怎样悲伤。而后伊莎贝拉不断流产,当医生告诉她不能再要孩子后,她开始神经衰弱,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医生的建议下,杰克·加德纳带着忧伤的妻子再次出行欧洲,这一次他们周游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穿越了挪威北角看午夜的太阳,又去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以及诺夫哥罗德。途经维也纳和巴黎时,伊莎贝拉·加德纳为自己买了最新潮的服饰。
  这样的旅行让伊莎贝拉恢复了往日热情洋溢的个性,她开始重新热爱生活,重新对艺术品感兴趣。伊莎贝拉结婚的前几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身边朋友稀少,加上要尽母亲的职责,伊莎贝拉显然已经决心被维多利亚时期波士顿女人的行为准则所约束,但现在,她终于重新成为那个结婚前的杰出而又开放的女人。
  此后,周游世界成为这个家庭的传统,不过这一次他们不再只是流连于欧洲大陆,而是沿着东西文化交融的那条文明之路,依次访问了埃及、努比亚、巴勒斯坦,而后进入欧洲,前往雅典、维也纳、慕尼黑和纽伦堡,并再次回到久违的巴黎 。显然伊莎贝拉痴迷于这种环游旅行,并陶醉于这种充满了惊喜和震撼的心情中。从她的游记中可以看出她的冒险精神和对历史建筑的浓厚兴趣,她骨子里浓郁的浪漫主义,以及她对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真诚接纳。为此她写下许多唯美的文字:“河流一如流淌的金子,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昂贵的金属,向内部燃烧着;然后太阳下山,整个世界还来不及变成紫晶和银子,就被黑夜笼罩了……一切如此寂静,当祈祷的哀鸣在空气中呼唤时,眼泪已经在慢慢流淌。”
  事实上从这时起,伊莎贝拉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已经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兴趣,以及波士顿公众的好奇。一位不知名的波士顿记者在那一年写道:“伊莎贝拉·加德纳女士是波士顿的七大奇迹之一。她在整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都那么与众不同。她是个百万富翁波希米亚。她乖僻,她同时有勇气乖僻。她是聪明人的代表,但没有人有勇气去追随她……她不模仿任何人,她做的任何事情都富有新意,都是独创的。”而著名的艺术品鉴定专家伯纳德·贝伦森对加德纳夫人的评价是,她是“波士顿电影时代之前的明星”。
  1875年,杰克·加德纳丧偶的兄弟约瑟夫不幸去世,加德纳夫妇承担起了带大他们侄子的责任。1879年他们带三个男孩儿去看法国和英国的教堂。在伦敦,他们拜访了他们的美国同胞亨利·詹姆斯。就是在那次拜访中,詹姆斯将伊莎贝拉引荐给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而此前伊莎贝拉刚刚在画廊中看到了惠斯勒的作品。在那次展览中伊莎贝拉看到,画廊在人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招待客人晚餐并举办音乐会。那时候这种优雅时尚的画廊已经成为伦敦社交界不可或缺的角色,自然也给加德纳一家留下美妙的记忆。
  回国后,伊莎贝拉·加德纳开始被波士顿的学术生活所吸引,她通过和小说家马里昂·克劳福德的友谊,甚而某种迷恋,她开始阅读但丁的作品,参加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诺顿读书会,并于1885年加入了但丁协会。之后,伊莎贝拉·加德纳便开始收藏珍贵的书籍和手稿,包括但丁早期版本,以及威尼斯和法国的出版物。
  在博物馆看到克劳福德的照片,一个非常英俊迷人的年轻作家。伊莎贝拉和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之间一定有了某种眷恋,她才会如此痴迷于但丁进而文学。但也许并不是但丁在吸引她,而是她想要贴近克劳福德的文学。然而1883年克劳福德还是离开了波士顿,足见他们的关系何等迷蒙。他们毅然决然做痛楚的告别,以至于此后十年都不曾相见。这段情感纠葛无疑给加德纳夫人带来了痛苦,但同时也让她收获了才华。这些可以在她的日记中感受到,如果没有对文学的执着,她的感觉和文字决不会这般美丽。
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内部

  六年中,伊莎贝拉和贝伦森几乎没有联系,直到1894年后者出版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家》一书后,才收到了来自加德纳夫人的一封赞赏信。六个月后,他便在伦敦为加德纳夫人收购了波提切利的《柳克丽霞的悲剧》,而后贝伦森成为加德纳夫人最重要的收藏顾问,并帮助她收获了一系列非凡的艺术品。当然,伊莎贝拉·加德纳也依赖于自己的知识和感觉,她与贝伦森之间的通信证明了她审美的独立性。因为她不想收藏贝伦森向她推荐的一幅华托的油画。他在信中提醒她,“华托是你的品位中唯一的空白。”然而伊莎贝拉回信说:“你一点也不了解我对华托的认识。我没有你说的那种‘空白’。我其实非常欣赏他,但不是按照提香的方式喜欢他。你难道不认为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优秀的作品吗?”
  在收购了伦勃朗的《自画像》以及提香、维拉斯贵的作品后,加德纳夫妇突然意识到,他们当时的住房已经容不下他们收藏艺术品的野心和速度了。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于是他们有了想要建一座博物馆的计划。伊莎贝拉原本打算将灯塔街的两幢房子连在一起,但又觉得也许买地建一所新的建筑才是更明智的选择。而对于加德纳夫妇即将建造的芬威院来说,那幅伦勃朗的绘画应该就是奠基石,因为这是第一幅加德纳夫人为自己的博物馆购买的巨作。
  加德纳夫妇所以被这片曾经的沼泽地所吸引,是因为这里已经被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打造成一片时尚而迷人的地带。慢慢地,这片波士顿的新地变得昂贵起来,不久后交响乐大厅也落户于此。然而真正吸引加德纳夫妇的,是这片土地的平坦和开阔,他们可以平地而起一座独立的建筑,而这座建筑的四面山墙都可以照见阳光。
  想不到这个关于芬威院的梦想,转瞬就成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一场意外,让伊莎贝拉感知了生命的脆弱以及来日无多。1898年12月10日,杰克·加德纳因中风突然亡逝,这一悲剧让伊莎贝拉意识到,她必须加快建造博物馆的脚步。从此她全力以赴投身到她和杰克的这个曾经遥远的梦想中,仅一个月后便购得了目前博物馆所在的这块土地。失去丈夫的痛苦让伊莎贝拉一心一意地投身于芬威院的建设中,而1899年动工的时候,加德纳夫人已经59岁了。
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院内雕塑
其他文献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异国人物形象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塑造了
一  中、西均有龙,其外表貌似相近,但其性质与内涵差异颇大。曾有人按西方龙(Dragon)说法,框范东方,欲将中华龙(Long)废除,塑造新形象标志。也有人将中华龙与《圣经》龙(D ragon)混为一谈,为此,分析总结中、西“龙”之差异,以正确对待,十分必要。现以《圣经·启示录》龙为西方龙之代表,予以解析。  《圣经·启示录》龙为暗喻  《圣经·启示录》原文为希腊文。  “启示”为启发指示,使有所
美国著名文化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在其《屠猫记》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法国民间故事的文化特性:“法国敲出幽默和家居生活的声调”;“法国的故事倾向于写实、朴拙、黄腔与喜感”;“法国的故事尝起来有盐巴味,闻起来有泥土味。它们发生在一个洋溢人情世故的世界……”可以说,阳光普照、遍地良田、环境怡人、地处西欧文明核心区域的法国,很难像丛林密布的德国或者白雪皑皑的北欧那样,产生充满超自然力、诗意和暴力的童话或神话。
在18、19世纪异军突起、领世界潮流之先的国家,非不列颠莫属,它首先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旋即便凭借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大洲广泛占领殖民地,终于成就“日不落帝国”之名。但是,王国孤悬欧陆西北海域,弥望皆水,占地24万多平方公里,可谓“蕞尔”,长久以来便养成一种温婉的岛国心态,有稳健保守的一面,因此保留了许多旧传统。王位继承问题就是一例。  英国现在的《王位继承法》是170
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妈妈告诉我:“孩子,今生今世,你就注定是一只扑火的蛾。”“什么,我只是一只飞蛾?怎么可能,上帝在造我时,明明说好,我是一只蝶的,一只漂亮的蝴蝶。”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在撒谎。也就是从那刻起,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都要做一只蝶,一只漂亮的蝴蝶。  可是他们谁都没有撒谎,我穿着飞蛾的形,藏着蝴蝶的心。蝶是妩媚动人的,它可以在阳光下飞舞,在花丛中穿梭。而飞蛾只能
如果摄影师Gabriele Galimberti来拍六岁时的我,他会看到我周围满是心爱的玩具:塑料玩具刀剑、各种Lego(太空系列、城堡系列和海盗系列)、一个充气恐龙(被我戳破弄瘪了)、一个超人公仔(后来丢了,我大哭一场)、玩具车、小吉他、一架带弹弓的飞机,还有一把仿真枪,很久以来我都以为妈妈不知道我有这把枪。  没有人会忘记儿时的玩具。我自己那些心爱玩具给我的记忆比小学老师讲的所有知识都要深刻。
亨利·大卫·梭罗说过:“把人与人相比最好是比较他们各自的理想。真实的人太复杂了,实在难以对付。”而他自己的散文体自传《湖滨散记》和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表达了他们各自根本的人生理想。因此,细读地对比他们二人的自传文本就是把两个人类的个体做比较,从而最终完成自传探寻人性奥秘、生命奥秘的文本使命。  《富兰克林自传》和《湖滨散记》分别表明了富兰克林和梭罗各自的清教徒倾向,二人对自我的生活方式都制定
如今到梵蒂冈旅游,不管您是不是虔诚的基督徒,都一定会被这里的教皇讲道所吸引的。罗马教皇正是借此把自己的权威刻进了一代又一代罗马市民的心中。尽管时间流转了千年,就连广场四周巍然屹立的教堂都已几次变换风格——从罗马式到巴洛克式,再到最近的哥特式风格——可是讲道的仪式却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很多人一定会很好奇,在古罗马帝国覆亡之后,罗马教皇身上的光环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又是怎样变亮变强,最后照耀整个西方世界的
《美国丽人》席卷200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山姆门德斯)、最佳原创剧本(艾伦鲍尔)、最佳男主角(凯文斯贝西)和最佳摄影五项奥斯卡奖收入囊中。《美国丽人》是一部属于“社会问题”类型的影片,当中的反面角色不仅仅反映自己的问题,也代表整个社会的问题。《美国电影类型手册》给所谓的“社会问题”作了如下定义:首先,这个问题必须是对规模较大的一群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某种环境。其次,它必须足以构成
圣-宝莱-雷-伴是莫尔旺地区的一个小型温泉疗养地,位于勃艮第南部,可治疗喉疾。这里清爽宜人、绿树掩映、远离尘嚣、山峦叠嶂。博纳尔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也许缘于这里的景致与高更作品中常见的布列塔尼的乡村景象十分相似,这幅作品最能体现高更对博纳尔的影响。没有高更可能就没有纳比画派,而且,无论是莫里斯·德尼、塞律西埃还是朗松,都明显受到了高更的影响,也许他们仅仅借鉴了高更的某些东西。不过博纳尔的情况要复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