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与语文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122700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于情节结构层面上,达到一种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审美境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主人公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其肖像,增进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
  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只是对它的“填中”的想象力是难点。这里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就是既培养其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里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学生在自学中能明白孔乙己在酒店的言行的实写,他的平日生活与打折腿是虚实兼有,内含空隙与粗线条,这二者弄清楚了,再解决结尾孔乙己之死这一空白:“我到现在终于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是怎么死的?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活活痛死,有的说饿死……有一同学还把孔乙己的死与阿Q之死、祥林嫂之死进行比较,认为孔乙己的可悲就在于在一般人眼里居然平淡得不值一提。
  “空白”对于日常语言交流和系统阐述的文学作品来说,也许是致命的敌人。一般信息发出者总是希望要求接受者能准确无误得到其信息,但是接受者也需要一个个信息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结。空白中止了语句序列的连续不断性,妨碍读者语言停顿的嘎然停顿,它便一跃而变为促使文学阅读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想象力。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渴望发现形象之间、情节之间、叙述角度之间的一致,而作品中完整的线性的情节结构,会满足这一心理,而空白打破了这一联结。学生在阅读时常会遇到种种“阻力”,然而這种阻力能转换成“突转”的悬念。对这种空白,我们一般可先运用暗示法引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初中第四册补充教材《窗》,学生一接触到这篇小说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两个病人是什么身份?患什么病?靠窗那位为何每天要把从窗外“看到”的美景,给另一位栩栩如生地描述一番?不靠窗的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又会为这种心理而惭愧,继而又越来越嫉恨了……特别是结尾处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之后会有何感想?他会忏悔吗?一位老师上《窗》,她把前面这些问题都给解答了,一讲到底之后突然问:结尾中这位病人他会忏悔吗?学生们从沉闷中醒来,议论纷纷,有说后悔的,有说忏悔的,但老师马上截住:不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虚伪的,他哪会这样呢?学生只能收敛展开的思维,在笔记中记录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什么什么的中心思想。伊塞尔说过: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设置在我们面前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厌烦。
  创造性想象的训练的另一点是依据实写部分,对空白点进行补述性的发展型创造想象训练。这一般可运用续写,看图想象作文,使空白成为读者建造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集中读者对新的注意点的看法,使空白的内容通过相互修正,将片断、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中,从“场”出发来组成各种新的审美视野。如有的学生在《孔乙己》的续写中写孔乙己没有死,治好了腿,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中写于勒发财归来,再次把菲利蒲夫妇的丑态抖露出来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新的审美创造,也加深了对原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这类文章写成后往往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争议,因为空白的深层意义是隐含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文献
所谓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个暗箱,摸不着,看不见,很多人不敢去接触它。其实,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规律,正确的运用思维方法,就能提高思维效率。长期以来,中学记叙文教学和记叙文写作教学只是通过讲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记叙文的几种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追叙、补叙)来实施,议论文教学只是通过
期刊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填鸭式”、“注入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春风,它强调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
期刊
新课程提倡个学科以学生自主研修为主,老师只是起着组织教学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辅导作用。师生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作文评改的新亮点。    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
期刊
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卻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其次苦在学法死。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
期刊
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想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时,大部分中下生也是照搬组长(或优生)的答案,自己不去认真思考,结果小组讨论变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抄作业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以上几种情况表明,目前不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
期刊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
期刊
現代技术教育在语文中的正确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更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現代教育技术无疑在语文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有必要运用現代技术,教师要理性地认识現代教育这一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克服現代教育技术不当运用对学生的误导,也就是说应用現代教育技术有利也有弊。
期刊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个被提问的同学回答成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爆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