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現代技术教育在语文中的正确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更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現代教育技术无疑在语文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有必要运用現代技术,教师要理性地认识現代教育这一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克服現代教育技术不当运用对学生的误导,也就是说应用現代教育技术有利也有弊。
  
  一、現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現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現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現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2、运用現代教学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現
  运用現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是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3、运用現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現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現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適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現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現代教育技术无疑在语文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语文科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現代教育技术这一辅助工具。更不能用教育媒体代替语文文字教学本身和其他语文教学手段,教师要避免对形势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的追求,最大限度克服現代教育技术的不当运用对学生的误导,其局限性表現为:
  1、用固定的程序控制课堂教学过程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代替课本、代替板书,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着教学内容,学生的眼睛盯着屏幕,思维随着老师的演示而变化,虽说图文声像并茂,但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深刻领悟、理解课文的权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是无从谈起,而且教师的思维过程也会被课件程序所控制,教学特色也就大打折扣,所有教学形势手段都是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内容去盲目追求教学手段,其效果无异于本末倒置。
  2、不当运用会造成思维的狭隘性,破坏文学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景物、意境,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东西,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差异性,其结论,往往因人而异,每个人完全可以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思想因而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种思维的多样性正是语文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而有的教师则利用現代教育媒体把课文肢解成图片、文字、或实物照片形式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定向化,学生得到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哈姆莱特”。更有的老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制作成一个动画来帮助学生体味意境。这样不但没有实現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破坏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优美意境。
  3、不是所有语文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有些语文课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才能感受意境美。例如有的老师把全部解答过程输入课件中,上课象放电影,学生听课象看电影。长时间下来,还有许多学生养成了听课不动笔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动笔,就如拿沙写字,时间一长或稍有风吹,沙就流失了,学到的知识也就很容易被他们忘记了。
  4、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学中,有的内容是要通过学生去读,去想象才能领会的。但有的教师则利用現代教育媒体把课文肢解成图片、文字、或实物照片形式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样,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慎用現代教育媒体。
其他文献
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把握好当前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社会形态各异、成人思想各异情况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德育工作重
期刊
所谓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个暗箱,摸不着,看不见,很多人不敢去接触它。其实,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规律,正确的运用思维方法,就能提高思维效率。长期以来,中学记叙文教学和记叙文写作教学只是通过讲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记叙文的几种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追叙、补叙)来实施,议论文教学只是通过
期刊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填鸭式”、“注入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春风,它强调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
期刊
新课程提倡个学科以学生自主研修为主,老师只是起着组织教学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辅导作用。师生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作文评改的新亮点。    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
期刊
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卻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其次苦在学法死。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
期刊
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想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时,大部分中下生也是照搬组长(或优生)的答案,自己不去认真思考,结果小组讨论变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抄作业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以上几种情况表明,目前不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
期刊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