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 隐姓埋名“核司令”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开甲,江苏吴江人,1918年8月出生。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1月入伍。1937年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归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1956年3月参与研究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1960年7月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某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18年1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解放军301医院,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辞世,享年101岁。
  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中国的“核司令”,自20世纪60年代,由一纸命令调入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后,“程开甲”这个名字就被封存入国家绝密档案,和他从事的工作一起,成为数十年时间里中国的最高机密。

“在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程开甲是个“学霸”。
  1918年8月3日,他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祖父程敬斋为他取名“开甲”,意即“登科及第”。
  程开甲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1937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当时与他同系的有“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先生,核武器研制奠基人王淦昌先生,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陈建功先生。
  然而,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彼时的浙大师生只能在硝烟弥漫中颠沛流离。“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年轻的程开甲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1946年8月,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值得一提的是,玻恩教授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爱丁堡大学的4年里,程开甲疯狂地汲取先进知识,每天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埋头在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里,以致同学们都叫他波克(Book)。
  但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抵消现实中的苦闷。1948年,程开甲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入职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月薪750英镑。第一次领到薪水时,程开甲想到的就是给坚定支持他出国留学、独自在国内抚养两个孩子的夫人高耀珊送件礼物。他来到商店,挑选了一件皮大衣。当他把支票递过去结账时,老板蔑视地打量着他,根本不相信黄皮肤的中国人买得起他店里的商品,还专门打电话向银行查询。
1948年,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在爱丁堡大学办公楼前留影

  这件事刺痛了程开甲的自尊心。
  “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是那里一个二等公民的科学家。”多年以后,程开甲回忆说,“在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194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程开甲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苏格兰出差,看电影新闻片时,看到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看到中国人毅然向入侵的英国军舰开炮,并将其击伤,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中国过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但现在开始变了。”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
  回国前的一天晚上,玻恩教授和程开甲长谈了一次,知道他决心已定,便叮嘱他:“中国现在很苦,多带些吃的吧。”
  程开甲感激导师的关心,但他的行李里,什么吃的也没有,除了给夫人买的那件皮大衣外,全是有关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回国后,程开甲被安排在南京大学工作。当时,南京大学的教授很少,学校把他当作归国高级知识分子,给他定为二级教授。但他在填表时,执意不要二级,只肯领三级的薪金,他说:“国家还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我这份薪金够用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学校把初创任务交给程开甲。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程开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理论研究转入应用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
  1958年,根据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室,学校把创建的任务又交给了程开甲。程开甲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1960年3月的一天,正在实验室工作的程开甲,被请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开门见山地说:“开甲同志,北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借调你,明天就去报到。”
  程开甲的新单位,就是草创阶段的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后称21所),他和朱光亚、郭永怀一起任技术副所长。从此,科学界少了一位物理大家,而國家绝密档案中多了一个名字。
马兰红山军博园——中国核试爆指挥中心旧址,我国“两弹星”诞生地之,从这里走出了“两弹”元勋程开甲等8位院士和29位将军

  彼时,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令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陷入巨大的困境。核试验是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实验,涉及的学科内容非常广泛,而最初的时候,中国的核试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所知几乎是空白。
  事实上,由于苏联的技术封锁,当时中国掌握的信息只有苏联专家撤走前的谈话片段,以及1958年美国原子武器研究基地公开发表的《冲击波》一书。而与之对应,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条件艰苦到计算核试验所需的大量数据,除了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外,能依靠的只有人脑。
  那段时间,为了能尽快取得原子能技术的突破,程开甲脑袋里想的全是数据。
  一次排队买饭,程开甲把饭票递给食堂师傅,说:“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
  排在他后面的邓稼先笑着说:“老程,这儿是食堂!”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推算、验证,程开甲在国内首次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仅用一年多的时间,程开甲就带领团队完成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1962年,中央部署在2年内实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钱三强等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程开甲听从国家安排,放弃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毫不犹豫地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
  “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程开甲曾回忆说,“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民群众游行庆祝

  试验方案由程开甲等4人牵头起草,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科院院士吕敏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回忆说:“当时我们的技术和试验条件几乎都是空白,主要靠程开甲牵头,其他人都不太懂,是在他的领导下工作。”
  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原定的是进行空投试验,但这样很容易带来测量和瞄准上的困难。
  在一次讨论核爆炸方式时,周恩来总理问如果直接空爆,数据能否取得下来?程开甲提出,应该以百米高塔上爆炸的地爆方案,代替原本的空投方案。爆炸方式由此确定。
  吕敏回忆,当时程开甲牵头制定计划,研究试验有什么要求、需要测量什么、找什么单位、找什么仪器等,他们在全国找到100多家单位提供支持,“我们到哪里都是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都不计代价的,全国都支持”。
  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新疆罗布泊马兰红山核试验基地,短短两年时间,程开甲召开了近两百次任务会,制定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1700多台仪器和设备。
  而在试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则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现场准备。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铁塔只有30多米高,而罗布泊的这座铁塔设计为102米高,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座百米以上的铁塔,最高的铁塔是广州90米高的对外广播发射塔。
  没有任何资料,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从西方公开发表的文章和照片中寻找一些启发。“铁塔的设计是参考了法国杂志上的一张照片后,做出了自立式塔架方案。”中国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彭继超说。
  施工从1963年4月开始,仅用一年时间,在机械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参与施工的5000多名年轻士兵,用锹、镐等极其简陋的工具,让一座百米铁塔在爆心拔地而起。
  整个工期,5000多名工程兵没有出过场区,但是在原子弹起爆时,他们却要提前迁到180公里以外的驻地,连原子弹爆炸的闪光都没有看到。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分钟后,核爆炸成功的消息通过电话线传到了北京,当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原子弹已按时爆炸,试验成功”的时候,毛泽东却异常冷静地指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查清楚。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而程开甲带队研制出的1700多台仪器设备,全部拿到了测试数据,其中97%的测试仪器所记录的数据完整、准确。
  根据这些数据,程开甲给了张爱萍一个肯定的回答:“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
  很快,一份证明确实是原子弹爆炸的详细文字报告,经过多方专家之手送到基地指挥部,又报到了北京。
  毛泽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让周恩来当晚在接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时,提前宣布了这一喜讯。
  消息一出,举国欢庆。
  正如核爆成功的第二天,周恩来在向二届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时所说的,“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羅布泊时间”


  1967年6月,中国首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程开甲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飞机安全。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确保了工程安全。
  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程开甲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至1996年7月30日暂停核试验,中国总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程开甲主持决策了其中的30余次。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甚至要到最危险且放射性最高的爆心,“看看爆炸后爆心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这叫“深入虎穴”。   为了专心于核试验任务,他曾把一家人从江南水乡迁到戈壁深处,隐姓埋名度过了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
  在近乎隐身的“罗布泊时间”中,寂寞时望一望住地附近的苍茫景色成了程开甲鲜有的消遣,他说:“我住的地方有一棵很高的树,抬起头来看看树,帽子都会掉下来。”
  而基地后勤部部长任万德忆及程开甲工作之勤勉,也曾说起一个小故事:一次,任万德将一碗面条热了又热反复端上桌,而“他(程开甲)就在那里计算”,第二天,任万德睡醒后见程开甲睡在覆了一层黄沙的军用被子下,而面条还在桌上放着,丝毫未动,上面也有了一层沙土。
  郝明礼大学毕业就进了基地,他印象中的程开甲对年轻人总是耐心指导,“他说起东西时不慌不忙,你问一些问题,他都带着吴江口音耐心跟你说”。
  在钱绍钧的记忆中,程开甲“直性子、好相处”,对下属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很和善,但是遇到科学问题时,则非常坚持原则。“如果你提的想法是对的,他就会接受;如果他认为你不对,就会坚持自己的立场。技术上非常民主,我们下级都很拥护他。”
  没有带过兵的程开甲,在罗布泊,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累计培养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
  1999年9月18日,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一刻,隐姓埋名40年的程开甲,才第一次走进了公众视野,而他的名字也终于不再是秘密。
  14年后,程开甲接过了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证书。
  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手将“八一勋章”颁授给了程开甲。
2018年11月21日,北京八寶山殡仪馆,程开甲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各界人士到场送别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对那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诠释道,“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的。”
  “我从事核武器(研究)到今天的体会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
其他文献
王五和赵六是一对好哥们儿,二人靠养猪发了财,衣食无忧,手头富足,村里人很羡慕。可是近来闹猪瘟,王五对赵六心生芥蒂,嘴上不说,心里却别别扭扭。  不久前,赵六家的猪病了,他去百里之外的兽医门诊买来药,又是灌肠又是注射,几天后,药没用完,猪的病就好了。不久,王五家的猪也病了,拉稀,发热,症状和赵六家的猪差不多。赵六见王五急得火上房的样子,就说:“哥哥别急,我这里还有药,猪的症状也差不多,让你的猪吃了肯
老母亲病危,医生说,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吴忠厚和大姐、二姐都赶到医院,陪着昏昏沉沉的老母亲。第二天早上,老母亲忽然睁开眼,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吴忠厚凑近一听,原来她想吃荷花鲤。  老母亲所说的荷花鲤,是生长在荷花塘里的鲤鱼,姐弟三人小时候没少吃。那时候还住在农村,门口有一口小堰塘,长满荷花,堰塘里的鲤鱼,常常跃出水面吃荷花。  需要加餐的时候,父亲就会捉一尾鲤鱼清炖,一家人吃得高高兴兴,连一滴汤都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一个叫赫里斯的朋友。此人是传记作家,但不喜欢替写作对象“歌功颂德”,反而喜欢找他们的茬,专挑糗事和缺陷写,并加以批评甚至挖苦。  有一次,赫里斯突然提出要给萧伯纳写传记,这可把萧伯纳给吓坏了,他生气地回应道:“你是想把我写臭吧!我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就绝不允许你写我,更不会向你讲述任何我的故事!”  尽管萧伯纳不同意,赫里斯还是坚持要写。他四处搜集关于萧伯纳的故事和素材,甚
2019年5月21日,“国民女神”高圆圆在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剖腹诞下一个健康女婴。40岁做妈妈,高圆圆沉浸在惊喜激动中。丈夫赵又廷也被迟来的幸福包裹,在微博里写道:“美好的日子,迎来美好的生命。母女平安,谢谢大家。”  两人于2014年组建家庭,结婚已整整5年,夫妻俩走过了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纠结岁月……北京台北两个家:母亲病榻前爱的升华  2014年6月5日,高圆圆和赵又廷在北京领取了结婚证。这
最近,陈俊才发现,每天晚上,总有一个小伙子坐在他家门前的路灯下看书。  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缺照明,谁还会在路灯下看书呢?  经过多次观察,陈俊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是在看书,他虽然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可眼睛却时常注视着自己家的窗户。陈俊才断定,这小伙子是另有所图。  这天晚上,陈俊才聚餐回来,一进弄堂就发现,小伙子又在路灯下装模作样地看书。回到家,陈俊才把妻子晓云拉到窗前,指着下边问:“路灯下那个小
家住花溪镇的小穆常年在外地打工,一次回家路过松溪镇,发现一家煎粉店的生意非常红火。经过一番考察,小穆有个惊人的发现:花溪镇和松溪镇只隔着一条小溪,规模、区位以及饮食习惯都没啥差别,而松溪煎粉店是独家买卖,这样的小店,花溪镇却没有。  机不可失,小穆早就有回乡创业的想法,这样的商机岂容错过?为此,小穆专门去厨师培训学校学做煎粉。厨师证一拿到手,小穆就依样学样在花溪镇开起了一家煎粉店。  小店开了起来
晚饭后,吴小丁接到三叔从老家打来的电话。三叔兴奋地说:“村支书木生宝栽了,不但被开除了党籍,听说还要坐牢哩!”  说到木生宝,吴小丁还是有印象的。在村里,木生宝家也算是显赫之家了。这得从木生宝的父亲老木根说起。老木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村里的支书(当然,那时叫“大队书记”),一直当到90年代,才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木生宝。木生宝年纪比吴小丁大些,吴小丁还在读书时,木生宝就已经光荣地走
双十一早上,柳小梦的眼睛好像被胶水粘住似的,费了好大的劲才睁开。昨晚为了给老爸抢一双耐克鞋,小梦几乎一晚上没合眼。  柳小梦的爸爸叫柳一兵,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在部队当了三年通讯兵。复员后认识了小梦的妈妈王琴,谈了一年多恋爱,顺利走进了婚礼殿堂。结婚后有了小梦,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夫妇俩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于是,三年前他们俩来到鹿城打工。王琴在一家培训中心做保洁,柳一兵在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
奇怪的贼  家住丽景小区的阿美最近遇到了一件怪事,大白天家里的空调竟然被人偷走了。她听说过偷钱偷车偷首饰的,还从没见过有偷空调的,别的不说,光是拆卸也要费不少工夫啊!难道就不嫌费事,就不怕被人家发现?这小偷是脑子缺根弦,还是气焰太嚣张?  这个小区治安一向很好,很少听说有谁家失窃。然而这次却怪了,小偷好像有预谋似的,别家不偷,专偷她家,并且别的不偷,只偷了空调。看起来,小偷应该是盯上了阿美,知道她
阳灿冬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喜欢收藏,他不藏字画,不藏玉器和瓷器,单单爱收藏石头。刚开始,他常念叨着米芾的审石标准——“瘦、皱、漏、透”,太湖石。灵璧石、栖霞石、昆石、英石等都收集,也觅到过几块上品,但体量太大,家中没有地方摆放,最后无可奈何地改为收藏五彩斑斓,小巧玲珑的雨花石。  阳灿冬知道父亲内心最喜欢的还是昆石,他说太湖石适合园林,灵壁石适合大厅,昆石才是文人的最爱,适合案头清供,只是昆石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