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空调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怪的贼
  家住丽景小区的阿美最近遇到了一件怪事,大白天家里的空调竟然被人偷走了。她听说过偷钱偷车偷首饰的,还从没见过有偷空调的,别的不说,光是拆卸也要费不少工夫啊!难道就不嫌费事,就不怕被人家发现?这小偷是脑子缺根弦,还是气焰太嚣张?
  这个小区治安一向很好,很少听说有谁家失窃。然而这次却怪了,小偷好像有预谋似的,别家不偷,专偷她家,并且别的不偷,只偷了空调。看起来,小偷应该是盯上了阿美,知道她这个时间带儿子去补习班上课,并且知道她平时粗心经常忘记锁门,才借这个空档下的手。
  可是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么费劲巴力的,只为偷一台空调?这个小偷的所作所为也太让人捉摸不透了。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阿美顾不上多想,急忙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来到后,先了解了一下具体情况,接着便对现场勘察了一番,提取了嫌疑人的指纹和脚印,又调取了小区的监控。临走时,警察告诉阿美,案子一有结果会马上通知她,同时提醒她平时要注意关门闭户,加强自我防范。
  只是一台空调而已,阿美原本就对破案不报多大希望,只是心里不安才报的警。因此她嘴上答应着,心里并没太在意,准备过几天到商场再订购一台空调。
  正在这时候,老公李勇忽然回来了。
  阿美是全职太太,在家全心照顾儿子,老公在外奔波做生意,一家人聚少離多。令人欣慰的是,李勇对家庭还算负责,花销上从来没委屈过他们娘俩。老公具体做什么她不太清楚,每次问他,他也只是含糊地说是什么进出口贸易,还说讲多了她也不懂,她只管把家操持好,赚钱的事不用她操心。阿美想想,便也懒得再问。
  阿美急忙把家里被盗的事情给李勇讲了一遍,李勇听了一愣,当得知阿美报了警,竟气急败坏地训斥起阿美来:“芝麻大点事儿,你报哪门子警啊!”
  阿美委屈极了,气呼呼地说:“小偷大白天的都偷上门来了!你不在家,又不让我打你电话,我一个女的,不报警还能怎样?”
  李勇自知话说得太重,赶忙好言安慰阿美,听阿美说贼还没抓住,便缓和了语气说:“我的意思是,这么点东西,警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要想找回空调,还得靠自己。”
  阿美反过来劝他说:“算了,一台空调也值不了几个钱,再买一台就是了。”
  李勇却摇摇头,咬牙切齿地说:“不,这次我非把这个蟊贼找出来不可!大白天入室行窃,也太猖狂了。”
  李勇找来了小区监控,把监控视频中那个贼的影像拍了下来。图片虽然不是很清晰,但那个小偷的面目基本能看出来。
  李勇开始不停地用微信转发小偷的照片,还给微信好友留言,务必找到照片上的人。阿美没想到,老公平时看起来不声不响的,居然有这么广的人脉。她还发现,这两天进出她家的陌生人多了起来,一个个都神神秘秘的。她不由得疑窦丛生:一台空调而已,老公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
  她不解地问李勇。李勇说,正是觉得这件事蹊跷,他才想彻底查个明白,看看这个贼究竟想干什么,不然的话,对他们家始终是个威胁。
  没过两天,事情有了进展,监控里那个小偷被打听出来了,名叫刘卫东,是一家电器修理铺的老板。李勇立即带人前往修理铺,却扑了个空,修理铺的大门紧锁着。据邻居商户讲,已经有两天没见刘卫东开门营业了。
  李勇又按修理铺广告牌上的电话打过去,手机提示对方已关机。
  一场误会
  其实在这之前,警察也一直在找这个刘卫东,因为大家研究案情时发现,这个小偷的行为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整件案子疑点太多了,决不会是一起普普通通的盗窃案,肯定另有隐情。
  现在的关键是要尽快找到这个奇怪的小偷,找到他,谜团也就解开了。局长把案子交给了刑警队长程刚负责,程刚迅速调兵遣将,周密部署,很快,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悄悄地张开了。
  第三天,有人报告,在一家小旅店发现了刘卫东的踪迹。警察迅速出击,抓住了刘卫东。
  程刚亲自提审刘卫东,他一言不发,目光却死死地盯着刘卫东,刘卫东慌乱地低下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相持了一会儿,刘卫东终于撑不住了,嘴唇动了动,想要开口,程刚却拦住说:“不急,先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说。”
  刘卫东缓缓抬起头,吞吞吐吐地说道:“警察同志,你们……你们抓错人了,这件事其实是……是一场误会,是我给人拆空调拆错了。”
  “说明白点。”程刚不动声色地说。
  刘卫东想了想,说:“四五天前,有一个客户找到我,说他在丽景小区5号楼的一套房子准备转卖,需要把空调拆下来。他给了我100块钱手工费,让我把这个活儿给做了……”
  刘卫东业务水平不怎么样,加上他好吃懒做,修理铺生意很差,大多是做些别人不愿接的脏活累活,比如拆个空调,清洗个油烟机什么的。那天,刘卫东到了丽景小区,在里面转悠了半天,也没找到5号楼。因为天长日久日晒雨淋的缘故,刷在墙上的楼号标识早已经看不清了。正在为难的时候,从楼洞内走出一个人,刘卫东上前一问,才知道自己所在的这幢是3号楼。
  “那边就是5号楼。”那人用手往前面指了指。
  刘卫东谢过那人,开上三轮车,隔过一幢楼,来到了5号楼,按那个客户提供的楼层信息,找到了要拆空调的房间。他拿钥匙刚要开门,一拧把手,却发现防盗门没锁。他感到奇怪,又返身出门看了看房间号,确定没有错,这才进屋,拿起工具拆起空调来。
  “但是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程刚紧接着问。
  刘卫东说:“没想到,小区为了避讳,根本没有4号、14号楼,我拆的其实是6号楼人家的空调。真的,警察同志,我讲的都是实话,不信您可以打那个客户的电话证实一下,我手机上存有他的号码。”
  程刚点点头,他也知道,不少小区为了避讳,确实会隐去带“4”的楼号。
  刘卫东松了口气,程刚忽然盯住他,目光变得犀利无比:“你说的这些我自然会派人去核实。现在说关键吧!空调拆错了,给人家解释一下,再装回去就是了,何需这么东躲西藏!说,到底怎么回事?”   刘卫东没想到一下子被程刚点中了死穴,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迟疑了半天说:“我怕……”
  程刚预感到了什么,等刘卫东接着往下说,但刘卫东欲言又止,迟疑了好大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说:“我要单独见你们领导!”
  程刚知道案情重大,便示意做笔录的小王回避,然后对刘卫东说:“我就是刑警队长,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惊天秘密
  原来,刘卫东误打误撞地拆李勇家的空调,却拆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那天,松开了空调所有的紧固螺丝后,他托着空调挂机慢慢往下放,冷不防一个沉甸甸的密封的塑料包从挂机顶部掉落到地上。刘卫东吃了一惊,从塑料包掉落地上的分量来判断,他的第一反应是包里是成打的现金。他顿时心跳加快,顾不上多想,慌乱地把那个塑料包塞进工具包里,又三下五除二收拾好空调和工具,匆匆忙忙离开了丽景小区。
  回到家,他急忙紧闭房门,拿出那个塑料包,但里三层外三层地拆开来,刘卫东却发现里面并不是现金,而是三包像冰糖一样的白色结晶体,严严实实地密封着,三包加在一起足有半斤重。他看了半天,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
  他翻来覆去地盯着这几包东西,陷入了深思:东西藏得这么隐蔽,又包得这么严实,看这形状,这颜色,难道是传说中的……
  他大吃一惊,急忙上网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差一点把他的魂儿吓掉,因为通过和电脑上的图片反复比对,他几乎可以确定,眼前这三包东西是冰毒。
  他一下子呆住了,脑子里乱作一团。他首先想到了报警,可仔细想想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持有毒品可是重罪,万一警察不相信他的话,那他就死定了,何况让藏毒的人知道是他报的警,也肯定不会放过他。他又想到把东西还回去,可是人家得知他撞见了这么大的秘密,会不会杀他灭口呢?刹那间,他甚至动了黑吃黑的念头,把这些东西出手,狠赚上一笔,然后远走高飞。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样做无异于火中取栗,刀口舔血。
  左思右想,他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只好决定先躲起来,听听风声再作打算,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警察抓住了。
  “那些冰毒现在在哪里?”程刚紧接着问。刘卫东老老实实地说,冰毒藏在修理铺里一台报废的洗衣机底部,用胶带粘住了,把洗衣机翻转过来就能看到。
  审问结束,程刚立即把案情向局长作了汇报,判定刘卫东的话基本可信,当然其真实性还需要一一核查。他提议,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去搜寻冰毒,另一路对李勇实施抓捕。
  局长同意了程刚的意见,一声令下,几辆警车呼啸着驶出了公安局大院。
  但很快,两队人马先后报告:修理铺的冰毒已被人取走,李勇也不见了踪影。程刚听闻,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煮熟的鸭子真的能飞走。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程刚思来想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人通风报信,但他把整个过程又捋了一遍,却没发现明显的可疑人员。刘卫东被拘后,和刘卫东有过直接接触的只有他和记录员小王。假设是小王告的密,那么他顶多就是通知李勇刘卫东已落网,让他快点逃匿,却不可能知道刘卫东藏冰毒的地方;把小王排除掉,知道真相的只剩下局长和他本人了……程刚不敢往下再想,感觉脊背直冒冷汗。
  得知行动泄密,局长看起来也很恼火,他命令程刚放手查,局里每个人都不例外,包括他本人,一定要揪出这个内鬼。
  不管怎么说,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李勇已经有所防备,再想抓住他可就难了。为防止李勇外逃,程刚申请了通缉令。
  峰回路转
  局长问程刚接下来打算怎么办。程刚此时心里已经有了主意:眼前这条关键线索断了,只能另辟蹊径,从李勇的老婆阿美身上寻找突破口。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忧心忡忡地看着局长,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人家的掌握之中,有这个内鬼在,想抓到李勇谈何容易?”
  局长听出了程刚话里的弦外之音,他望着这个老部下,轻轻地说:“我理解你的顾虑……现在我也有嫌疑。这样吧,为了避免给你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误判,同时也为了避嫌,从现在起,案子由你全权负责,你轻装上阵独立办案,不用再事事向我汇报,我只要结果。”
  程刚点点头,大步走出了局长办公室。他立即下令,带阿美前来问讯。
  阿美来了。程刚直奔主题告诉阿美,李勇涉嫌藏毒贩毒,且数量较大,已被警方通缉,请她配合警方进行调查。
  听了程刚的话,阿美惊恐得睁大眼睛,连说:“怎么会这样?”
  程刚盯着她冷冷地问:“你真的不知情?”
  阿美怔怔地摇摇头。她之前只是有所怀疑,直到现在才知道李勇身负着如此重罪。回头想一想,她这才明白,李勇为什么行事如此诡秘,行踪不定,为什么从不让她打听“生意”上的事,为什么对一台空调那么上心……
  程刚正色道:“你应该很清楚,藏毒贩毒意味着什么。请你转告李勇,他已经无路可逃,别再抱任何幻想,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一定会被抓回来。”
  阿美当即哭了起来,说她真的不知道李勇的下落,已经几天联系不上他了。
  看阿美的反应,像是真的不知情,程刚想了想说:“藏毒贩毒是重罪,危害的是千万个家庭。希望你積极与警方合作,设法减轻你丈夫的罪孽,别的不讲,就算是为了你们的孩子吧!”阿美连连点头,说只要一有丈夫的消息,就会劝他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阿美走后,程刚吩咐记录员小王,增加人手,加强对李勇家的监视,24小时全天候值守,有任何可疑情况都要及时报告。
  小王点了点头,习惯性地转动着手里的笔问:“队长,您觉得这个阿美说的是不是真话?”
  程刚沉吟了半晌,说:“不管是不是真话,对她的监视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了。李勇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现在也只能通过她来追查李勇的下落。李勇已经换了手机号,等这一段风声过去,我相信他肯定会和阿美联系的,到时候只要抓住李勇,隐藏在我们中间的这个内鬼也就露出了原形……哎,对了,你对这个案子怎么看?”
其他文献
简 介  韩耀玲,1933年7月出生,河北平山县人。1949年5月在浙江参军,分配在11军31师(1950年底隶属于12军)文工队当演员。参加了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成都战役、川西剿匪等。1951年随军赴朝鲜参战。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1955年复员,先后在部队家属委员会和制药厂工作。现在徐州12军干休所安享晚年。  人生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从一个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到如今步
2017年1月27日除夕之夜,潘长江第17次登上央视春晚,与蔡明合作表演小品《老伴》,赢得亿万观众的好评。鲜为人知的是,性格随和的潘长江在家里却是说一不二的“老船长”,女儿出嫁了,潘长江感觉自己的小公主被“海盗”女婿抢走了,一度患上了“嫁女抑郁症”。潘长江与女婿之间有着怎样的误解与深情?女婿石磊如何让岳父的嫁女抑郁症不药而愈?  家庭之船来了“海盗”女婿:笑星爸爸抑郁了  2012年7月29日,潘
王五和赵六是一对好哥们儿,二人靠养猪发了财,衣食无忧,手头富足,村里人很羡慕。可是近来闹猪瘟,王五对赵六心生芥蒂,嘴上不说,心里却别别扭扭。  不久前,赵六家的猪病了,他去百里之外的兽医门诊买来药,又是灌肠又是注射,几天后,药没用完,猪的病就好了。不久,王五家的猪也病了,拉稀,发热,症状和赵六家的猪差不多。赵六见王五急得火上房的样子,就说:“哥哥别急,我这里还有药,猪的症状也差不多,让你的猪吃了肯
老母亲病危,医生说,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吴忠厚和大姐、二姐都赶到医院,陪着昏昏沉沉的老母亲。第二天早上,老母亲忽然睁开眼,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吴忠厚凑近一听,原来她想吃荷花鲤。  老母亲所说的荷花鲤,是生长在荷花塘里的鲤鱼,姐弟三人小时候没少吃。那时候还住在农村,门口有一口小堰塘,长满荷花,堰塘里的鲤鱼,常常跃出水面吃荷花。  需要加餐的时候,父亲就会捉一尾鲤鱼清炖,一家人吃得高高兴兴,连一滴汤都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一个叫赫里斯的朋友。此人是传记作家,但不喜欢替写作对象“歌功颂德”,反而喜欢找他们的茬,专挑糗事和缺陷写,并加以批评甚至挖苦。  有一次,赫里斯突然提出要给萧伯纳写传记,这可把萧伯纳给吓坏了,他生气地回应道:“你是想把我写臭吧!我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就绝不允许你写我,更不会向你讲述任何我的故事!”  尽管萧伯纳不同意,赫里斯还是坚持要写。他四处搜集关于萧伯纳的故事和素材,甚
2019年5月21日,“国民女神”高圆圆在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剖腹诞下一个健康女婴。40岁做妈妈,高圆圆沉浸在惊喜激动中。丈夫赵又廷也被迟来的幸福包裹,在微博里写道:“美好的日子,迎来美好的生命。母女平安,谢谢大家。”  两人于2014年组建家庭,结婚已整整5年,夫妻俩走过了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纠结岁月……北京台北两个家:母亲病榻前爱的升华  2014年6月5日,高圆圆和赵又廷在北京领取了结婚证。这
最近,陈俊才发现,每天晚上,总有一个小伙子坐在他家门前的路灯下看书。  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缺照明,谁还会在路灯下看书呢?  经过多次观察,陈俊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是在看书,他虽然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可眼睛却时常注视着自己家的窗户。陈俊才断定,这小伙子是另有所图。  这天晚上,陈俊才聚餐回来,一进弄堂就发现,小伙子又在路灯下装模作样地看书。回到家,陈俊才把妻子晓云拉到窗前,指着下边问:“路灯下那个小
家住花溪镇的小穆常年在外地打工,一次回家路过松溪镇,发现一家煎粉店的生意非常红火。经过一番考察,小穆有个惊人的发现:花溪镇和松溪镇只隔着一条小溪,规模、区位以及饮食习惯都没啥差别,而松溪煎粉店是独家买卖,这样的小店,花溪镇却没有。  机不可失,小穆早就有回乡创业的想法,这样的商机岂容错过?为此,小穆专门去厨师培训学校学做煎粉。厨师证一拿到手,小穆就依样学样在花溪镇开起了一家煎粉店。  小店开了起来
晚饭后,吴小丁接到三叔从老家打来的电话。三叔兴奋地说:“村支书木生宝栽了,不但被开除了党籍,听说还要坐牢哩!”  说到木生宝,吴小丁还是有印象的。在村里,木生宝家也算是显赫之家了。这得从木生宝的父亲老木根说起。老木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村里的支书(当然,那时叫“大队书记”),一直当到90年代,才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木生宝。木生宝年纪比吴小丁大些,吴小丁还在读书时,木生宝就已经光荣地走
双十一早上,柳小梦的眼睛好像被胶水粘住似的,费了好大的劲才睁开。昨晚为了给老爸抢一双耐克鞋,小梦几乎一晚上没合眼。  柳小梦的爸爸叫柳一兵,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在部队当了三年通讯兵。复员后认识了小梦的妈妈王琴,谈了一年多恋爱,顺利走进了婚礼殿堂。结婚后有了小梦,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夫妇俩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于是,三年前他们俩来到鹿城打工。王琴在一家培训中心做保洁,柳一兵在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