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改变社会风气”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叫学到真正的国学,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发生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学里“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上“国学大讲堂”“国学总裁班”不可胜数,中小学开始在教学课程中增加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比重,甚至有职场女性走进了“国学女德班”回炉再造……
福建省福州市某学院开展国学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挖掘我国勤廉人物及家风典故,学习制作传统剪纸和创意脸谱

  许多民间团体、企业、社会组织也打出“国学”旗号,谋取私利,这让“国学”在浮躁的市场操作下,显得面目不清。
  对此乱象,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弘扬国学如果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经典书籍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读了以后社会风气没有变化不如不读。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叫真正地学国学。”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学落实到社会的风气变化之中,让人们慢慢感觉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提升,大家都会遵纪守法,不再去轻易触碰底线了,那就不一样了。”楼宇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经典需学以致用


  《瞭望東方周刊》:现在从幼儿读经到民间的企业沙龙,各种“国学班”层出不穷,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
  楼宇烈:这个要分开来看。虽然我们要从经典入手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时代已经变化了,现在的人让孩子们“与世隔绝”地去读经典,并无意义。
  此外,我一直不赞同背诵经典。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引导一个人把经典里面的意义把握住,然后用它去指导生活,将其中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我主张学以致用,对待经典的态度应该是学一点就用一点,这样更好。不然,只懂得些“古董之言”也无实际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借“国学”的名义来牟利,是学以致用吗?
  楼宇烈:一个人通过学国学完善了自己,由此有了财富,这应该是可以的。中国古人讲的一些“社会贤达”,就是指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称为贤人呢?其中有一条标准,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没有“怨财”,即钱财都是正当得来的,不让别人产生怨恨。另一条标准是“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指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钱财贡献给社会,但不觉得自己因此而贫穷。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贤达。
  学国学要学到这个境界——不去取不义之财,取了财也不为自己,而是拿出来贡献给社会,比如修桥、补路、兴义学、赈灾等。
  利用国学谋私财的人,没有学到国学的精华,是走歪了的“国学实践”。
  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学国学要学里面的什么东西?我觉得绝对不是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学习国学里做人的基本精神、做事的根本原则。
  如果掌握了一些国学的词语,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表层理解当做本钱,去交流、炫耀、发家致富,但做事无诚信、做人不诚实,甚至去做弄虚作假、装神弄鬼之事,那就是“伪”了、“歪”了。
  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叫学到真正的国学,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发生变化。

“三从四德”被曲解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此前的“国学女德班”?
  楼宇烈:如果说“女德班”是帮助女性认识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增益,让自己发光,那么这些事物的出现,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但实际上当今传播的“女德”大多是歪曲事实的,比如“三从四德”现在就完全被曲解了。
  现在社会上对“三从”的传播,是“在家从父母,出嫁从丈夫,夫死从儿子”,其实最原始的“三从”,是指祭祀时根据哪一种系统来进行仪式,跟今天传颂的“三从”毫无关系。
  “四德”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是指女子自己要有德行,做人要有德行;“妇容”指女子要修饰容颜,但不宜妖艳,招摇过市,让自己的丈夫、子女、公婆、父母看了不舒服;“妇言”是指女子说的话让人听了感觉温馨;“妇功”是指一个女子的手艺做得漂亮出色。
  做自己的主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比,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楼宇烈: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文化注重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西方文化,千百年来跪倒在神的脚下,如今是跪拜在物的脚下。试问,如果哪有财富就往哪里去,哪有资源就往哪里去,人的自我独立性和主体性在哪里?
  中国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到神的手里面,更不要放到物的手里面。
  《瞭望东方周刊》:西方的人文启蒙运动内涵和中国所说的“以人为本”是否共通?
  楼宇烈:西方两次提出人文主义,其实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人类不能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学界都高举新人文主义,认为做了物的奴隶人会失去自我,人类容易互相残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容易让人丧失自我,人类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所支配。这也愈加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每个人的自觉,由自觉去做到自律。我们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强制和要求,而是自己认识到自身“人”的身份,按照人类自己的方式去关怀自己。

不能简单定义精华和糟粕


  《瞭望东方周刊》:国学热引来争议,一个原因是泥沙俱下,那么,该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楼宇烈:首先,什么叫精华,什么叫糟粕?这很难进行死板的定义。我们说的精华和糟粕,实际上要看这些东西对现在还有没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我的主张是,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从今天的角度来衡量,而不完全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反思传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未来的道路,而不是为了简单地把传统的东西搬到今天来。
  简单定义精华和糟粕很难。即使分清楚了,怎么去运用精华更难,因为精华运用得不好,也会变成糟粕。

改变道德滑坡、突破底线的现象


  《瞭望东方周刊》:“伪国学”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危害?
  楼宇烈:打个比方,比如佛法中鼓励放生,有人就借此宣扬谁放生多谁的回报就大。这其实是违背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精神,是告诫世人不要想问题只想自己,要抛掉“我”字。然而,这种以追求“最大回报”为目的的放生,实际上是让大家不放下自己,这反而增强了“我”的执念,就是最明显的“伪”。
  我们要从国学里面把握住怎样的根本精神?学国学需要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明白,“知而行”方才合适。否则,社会上人人都糊里糊涂地说要学国学,再经人随便编几本书来误导大家,这就不好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弘扬国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楼宇烈: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如果举国上下弘扬国学,可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点都没变,甚至让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不安心,处处设防,就没有学习的价值。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要搞得“玄乎”。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去改变一些道德滑坡、突破底线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不是人们重读《三字经》、念《四书》就行,要见实效,而不是做形式上的东西。
  现在关于国学的广告满街都是,然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工作,不是靠轰轰烈烈、红红绿绿的广告。

讲清道理、建造清池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让国学经典中的“道”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
  楼宇烈:可以通过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让大家感受到国学的力量。
  以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孝”为例。“孝”并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也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个人在行孝,实际上也在为子女树立榜样。
  比如,现在一些农村变空了,不少老人变成空巢老人,不少儿童变成留守儿童,这就是鳏寡孤独,应该重点关注这个。为了避免鳏寡孤独的出现,有父母的子女不应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担当起养育的责任。“养”不只是自己到外面去赚钱,寄钱回来让孩子吃饱饭,“养”要付出教育。
  再比如,如今有不少悲惨的空巢老人,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不能忘记接下来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传统文化中还强调“诚”“敬”两个字,做人要诚实、诚信,要有敬畏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很多人缺乏敬畏心,做事突破底线。按照这两个字去做,社会风气就会发生变化。
  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了,就会产生一个实际效应,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我们不要制造染缸,我们要建造清池,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是受污染的人也能够清洗干净,这才能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自己应当如何与经典文化建立真实的联系?
  楼宇烈:现在很多人认为,必须读经典才能够懂得做人、提高德行。那么不识字的人怎么办?其实,过去不识字的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来感受美德。比如,说书有“高台教化”功能、戏曲传播忠孝价值观,这都让人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流芳千古,什么样的人会遗臭万年。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更多長远的社会教化的效益。
  对于一般大众,身教重于言教。人需要明白自己社会身份中的责任,并承担起来,个人言行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关乎社会责任。
  所以,与经典文化建立真实联系,不要只提经典诵读。经典教育对于读书人来讲是需要的,但是重建社会风气,形成身教,比让学生都去读经典课本更切实、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每天宣传一位好人,一年需要365个案例,好人数量够吗  微卷的头发还冒着青春痘的陶有春看起来有些腼腆,他说着一口地道的南京普通话,“听母亲说,我出生时她难产大出血,昏迷很久,多亏有医护人员和爱心人士无偿献血,才把她救回来。”陶有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直未忘记母亲的故事,这个90后青年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  2016年4月7日下午,陶有春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参与“南京好人365”全
配额与CCER的置换不仅能帮企业降低履约成本,还能为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妈湾电力)最近却因为一笔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意外地“火”了起来。  2017年5月23日,这家坐落于珠江口、与香港隔海相望的电力公司,用持有的碳排放配额与深圳中碳事业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科技)持有的CCER实现了等量置换。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  这笔在深圳排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雅安在灾后恢复重建这几年的发展成果,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许多人知道雅安,是因为2013年4月20日的那一场大地震。  但雅安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独有的生态符号大熊猫。这座城市被全世界所认识,正是因其“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地”这个标签。  雅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研究繁育基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保护区,占据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2.
英雄们的身上投射了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对于某种超凡人格的向往  《战狼Ⅱ》中“打不死的英雄”冷锋在2017年暑期档取得的票房成绩,值得中国影人深思,“英雄不如小鲜肉”、观众已普遍崇尚“阴柔”之美的说法,是否还立得住?  一个人物形象能否让观众产生共情,这其实无关乎人物是“硬汉”还是“鲜肉”,最终要看人物的丰满度。  如电影学者周星所言,“军事题材突出英雄,英雄所聚焦的‘大写的人’和人格精神,是这类电
在老上海,密布市区各处的电车对于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就如同今日上海地铁对于公众一样重要。或许因为这种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尽管跟申城广大产业工人一样同属无产阶级,但电车工人却可以享受更为优越的薪酬和工作条件,消费能力也远胜于其他阶级兄弟。  靠电车工人起家、出名的店家  20世纪30年代,若步行至麦根路卡德路口,便可瞧见沪上老字号的“杨同兴”清真牛肉馆(近淮安路,近石门二路)。  当时,这家老字号在
如何让红色题材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正餐而非零食,需要创作者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们有一个军事题材的新项目,您来为我们把把关吧?”著名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策划人李洋最近接到很多这样的电话,《战狼Ⅱ》等作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无疑激发了中国影视行业对此类题材的兴趣。  “资本已经嗅到了这个题材的热度,接下来很可能迎来一个爆发期。” 李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已经参与过百余部军事题材影
实体商业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工具和手段,更在于经营理念上持续的自我革新  10天、超过46万人、113万张消费券带来了平均32%的客流增长量,参与租户销售业绩增长了51%,其中常熟印象城的箱包品牌新秀丽业绩同比增长率高达3987%。  2016年“双11”期间,在电商续写销售神话的同时,商业地产开发投资运营商印力集团(以下简称印力)与移动社交平台脸脸合作的“石头剪刀布真人大对决”燃爆了旗下在全国
5月29日下午,一名男游客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潜龙洞景区内三脚踢断钟乳石,踢断的部分有30厘米左右。  相關专家表示,30厘米钟乳石的形成至少要数万年,被踢断后,也很难恢复曾经的样子。当时该男子已被处以500元罚款。此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当事人张某作出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国家旅游局6月9日通报4起游客不文明行为,在景区野蛮踢断钟乳石、擅自
教育部将EMBA纳入全国统一招生,是希望严把“招生关”以此治理EMBA招生、培养的混乱局面。但这一“药方”开错了,是病急乱投医。把EMBA招生纳入统一入学考试,貌似可以规范招生,可却与EMBA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背离——统一入学的笔试考试,能考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吗?不要说类似EMBA的研究生培养项目不宜采取统一笔试招生的方式,就连学术硕士招生都在大力推进免推(免試推荐)招生改革。  治理我国高校
十九大报告提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专家认为,实行全国统筹以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余缺、分散风险。  研读十九大报告,可以判断出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我国政府和个人将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此前有研究估算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从当前统计数据判断,这个数字还相对保守。因此,健康养老产业正受到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勵双向驱动,已迎来十分确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