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v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承和保护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现代电化教育技术和工具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在艺人间可以吸引青年人的加入,在学校使民间艺术进课堂成为常态化,在社会上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电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感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形成于农耕经济社会时期,作为农耕经济的有效补充而存在,是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新的价值观和现代审美旨趣侵入,使人们不断依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文化需求结构,在新的环境中寻求新的文化因子,使其得以传播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虽然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它所蕴含精神价值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其在新的语境中得以更加鲜活的传承下去,这是民族文化自身的内在张力和人类文化保持其活力的需求。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近年来的热点。
  一、在电化教育平台上让非物质文化传承有新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在农耕文明条件下,以口头和记忆的方式在民众群体中得到保存和传播,即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授给他人,延续到下一代,给民众带来知识的提升和补充、伦理道德的教育、社会秩序的规范、高尚精神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和快感。这种缓慢的传播方式和知识更替的延缓,早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广播电视的普及,电脑网络的覆盖,使本来就很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遭受着致命的冲击和破坏,最关键点就是后继无人。如流行于兰州地区的兰州鼓子,曾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能谈会唱者甚多,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无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城市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一起弹唱三五天,一人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常在一起聚会的演唱点不下几十处,兰州市内几乎所有的茶摊酒馆都有兰州鼓子在演唱。处于丝绸之路重镇的兰州,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兰州鼓子历史悠久,曲牌丰富,音调优美,既有北方的粗犷大气,又有南方的温柔缠绵,是曲艺中的一朵奇葩。但长期以来兰州鼓子延用了几乎所有口头文化的传承方式,师徒口口相传,且民间曲艺形式本来就是以中下层的市民群众为欣赏者,兰州鼓子的现有艺人中大多为工人、司机、厨师、小摊主、自由打工者和周边县、村的农民,人数已不足三百人,平均年龄六十多。过去在兰州鼓子界有名望的几位老艺人,大多已去世,在世也都七十多岁,很少演唱了。艺人们常聚的演唱点在兰州市区有三处,在榆中县和皋兰县还有四个演唱点,人数稍多些,但艺人们都为农民,只能在农闲和春节时演唱。兰州鼓子衰落的原因也和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样的,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兰州鼓子曲牌丰富,经典的一首就有二十多个曲牌,鼓子词有一定文学性,半古文的形式,兰州鼓子对演唱要求很高,不能看词唱曲,对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者来说,背诵一首四十到六十分钟的鼓子词是非常困难的,大多艺人们表示学会一首短曲子要三个月,长曲子要半年到一年,当然要唱好,有韵味,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所以有些经典的长曲子会唱者甚少,如《皇姑出家》只有一位老艺人会唱,《林冲夜奔》只有两位艺人会唱。因为会唱一首曲子,全凭在演唱点耗够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年轻的艺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演唱和学习。
  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结合点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变其传承方式。电化教育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学、教育活动。具体说,就是指利用幻灯、电影、扩音广播、收音、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地结合肤觉、嗅觉、味觉等辅助工具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2]看定义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我们可以使其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尤其是针对年轻的艺人。如过去学习兰州鼓子必须在现场听老艺人们演唱多次,年轻人大部分时间要挣钱养家,即使喜欢也没时间学习,安宁堡四十三岁的朱家清是位出租车司机,爷爷去世前是鼓子艺人,从小熏陶,很有些基础,但没时间来学,前年他的出租车卖了,新车还没到,就天天跑演唱点,两个月基本将《草船借箭》学会了,他说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以后跑车了就没时间来了。兰州鼓子从前也是整天喝茶,逛酒馆的人享受的,后来就成了老年人的专利了,老艺人们说年轻人都要去挣“光阴”,哪有闲心来唱鼓子。现在可以利用电教设备,将老艺人的演唱录成光碟,制成MP3,年轻艺人们学习就不会受时间限制,任何空闲时间都可以学习。兰州鼓子用方言演唱,但兰州又是个移民化很高的城市,录像时加后期制作,将鼓子词打到字幕上,即使听不懂兰州话的也可以进行欣赏和学习。在几个兰州鼓子的演唱点,可以设投影幕布,将鼓子词打到幕布上,边唱边看,不然学习几年兰州鼓子才能学到一两首,让很多年轻艺人泄气了。当然也可以组织会乐器的艺人将常唱的兰州鼓子乐器伴奏录下来,即使不到演唱点也可以跟伴奏演唱。现代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个鼓子协会共同协商,制作兰州鼓子网站,介绍兰州鼓子艺人、曲牌、鼓子词。及时更新各个演唱点活动的新闻,便于艺人们相互交流。开辟艺人演唱专栏,将每位艺人演唱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扩大兰州鼓子的影响,也激发鼓子艺人的传承热情。当然老年的艺人们不用电脑,也不上网,主要吸引年轻的、有知识的新的传承人的加入。   二、电化教育使学校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阵地
  现代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以前瞻的眼光,用多元化的发展理论,迎接全球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多元知识,了解和借鉴国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顾及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多样性,以求得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学生就是传承的主体,也是将来民族文化的承载者。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往往缺少艺术教师而发愁,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应就地取材,开展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进校园已经开展了多年,大多走个形式,收效甚微,大多因为民间艺人不能作为学校教师编制,常年到学校上课。如兰州鼓子自2006年以来在兰州市区的几所高校,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给师生们进行过演唱,但几年来每所学校也仅有一次。现代的电化教育手段就可以使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成为常态化。现在大学都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民间艺术的各种形态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利用学校的电化教育手段,如幻灯片,就可以很细致的将民间手工艺制作的每一步播放给学生看,当然也可以跟着学;录像就可以让民间表演艺术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们前,录音技术可以讲民间口头文学和民歌反复播放;同时可以在假期让学生采访家乡民间艺术的活动、艺人,加以录音、录像,制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同学们看,选出优秀的在校园网上专门展示,做出评比。在每所大学,现代化电化教育设备都非常完善,学生们的网络应运已经生活化,所以一定要用好每样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民间艺术,还可以在课外的社团活动中学习,巩固,民间艺人请不到的情况下,在音响视频的帮助下都是可以完成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有地域、语言的限制,保护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青年人有天然的优势。九年义务制教育制度是我国最普及、受教育人数最多的阶段,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兰州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但本地中小学生受家庭的影响很大,讲兰州方言的学生还是很多,这就是开展兰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很好条件。可以制作介绍兰州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兰州的历史,各类文化遗产,激发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兰州鼓子、太平歌、皮影戏、马啣山秧歌、青城小调等兰州民间音乐,配以兰州的风景画面,或有熟识的演唱艺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延续到课外,组织家乡歌曲演唱比赛,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民间采访艺人,学习制作或演唱,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采访的过程,并介绍它的历史。让孩子们从内心由衷喜爱这些民间艺术,若干年后,这些孩子就会成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承载者,也会有新的内容和新的传承手段。
  三、利用电化教育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使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负载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掌握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使民族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增加,使我们中华民族传之既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大面积地面临着被遗忘”。[3]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电化教育的应用,不用仅限于学校教育,同样适用于社会教育。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收听广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广播语言动听悦耳,尤其是在播放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上有先天优势;据统计我国电视收视人数达12.5亿人,况且电视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不受距离限制原样呈现现实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人物状况等;互联网是近年来迅速蔓延的一种新兴信息传播方式,有着其它技术手段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是可以实时、实地传播,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2013年我国网民达6.18亿,居世界第一,以青少年为主体。
  应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文化的交融沉淀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时空原因,外地人对其了解很少,应该在广播电视中开辟专题栏目,让他们了解高原唱腔的悠远,感受太平鼓热烈壮观的场面,甚至体会兰州牛肉拉面的喷香。观众看到真实的画面,听到动听的解说,如同身临其境。制作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详细介绍每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制作工艺、材料、表演视频等,现有的兰州非物质文化成列馆栏目分类不细致,文字介绍过于简单,实时动态更新慢。还要在大众媒体中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化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的可靠保障。但保护不能光有记录、圈护和凝固的博物馆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必须要由鲜活的人传承下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口头文化或技艺艺术,现代的电化教育技术、工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既可以实现录音、录像、文字的永久保存,也可以在广播、电视、网络实施互动,便于传播,便于传承,既可以在学校实现经常性学习,也可以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注,为大众提供了构建共享资源的便利条件,使古老的民间艺术有了新的传承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创作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S].2003,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门户网站,http://en.unesco.org/.
  [2] 萧树滋著.电化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
  [3]刘锡城.非物质文化与民族文化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8-1-25(8).
  作者简介:蒋明云(1974—),女,山东济宁人,工作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其他文献
采用8%(摩尔分数)YSZ粉末(d50=700nm)配置熔射悬浮液料,比较了送料气压、熔射功率对液流和雾化等离子射流形态特征的影响。利用SEM对制备涂层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雾化较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硬度计等研究了4343/3003/4343铝合金轧制复合板在100~500℃退火15min~10h后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芯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督导(即专家随堂听课,并结合学生意见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逐渐引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更好的为教
通过对学生进行临床逆向思维模式的教学,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总结,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根据症状寻找病
本文以智能超材料关键技术为主线,基础研究和新产品研发为辅,简要论述近年来智能超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根据智能超材料所调控激元的不同,可分为智能电磁超材料,智能机械超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竖笛的教学也是如此,本文描述了教师在中学竖笛课教学初期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竖笛吹奏方法和习惯,为今后的竖笛学习打好
期刊
【摘要】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材,恰当的方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理念;音乐素养;基本技能  电子琴是一种多功能乐器,具有其它乐器无法相比的独特功能,它的音量可以自由调节,和声丰富,甚至可以演奏出一个管弦乐队的效果,表现力极其丰富。它还可模仿多种音色,甚
利用电化学技术和U形弯试样浸泡实验研究了16Mn钢及其模拟热影响区(HAZ)在不同pH的碱性硫化物和Cl-介质中的应力腐蚀开裂(SCC)行为与机理。结果表明:16Mn钢原始组织、粗晶组织(空冷
流式细胞术是临床检验医学领域中又一门崭新的生物分析技术,在疾病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治疗方案决策以及预后判断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十几年来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多媒体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对教学内容、媒体表达、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及教学信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