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裁判“裁判”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5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足球比赛结束,比分为3:0,所有人都会认为进了三个球的那个队获得了胜利。可实际上胜利不一定属于进三个球的队,因为该场比赛的胜利是谁由当场的主裁判决定。比赛组织方只认可主裁判给的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主裁判一时神经短路,把没有进球的球队当成胜利方报告上去,则进了3个球那一队同样是失败者。当然不会有哪个裁判会愚蠢到这个地步而断送自己的裁判生涯,只不过这个事例说明了裁判对于体育赛事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足球或者篮球胜负双方观众好辨认,因为进了更多球的自然成为胜方。对于一些观众不容易辨认的比赛就需要裁判的公平公正公开打分评判了。因为这些项目没有客观标准只有裁判打分。这些项目包括有体操、跳水、花样滑冰以及花样游泳等等。这些项目没有身体对抗也没有数字可以确定运动员的水平高低,完全依靠裁判员的一双肉眼。裁判的误差和失误无法避免,但如果裁判有意偏袒怎么办?
  有一个办法,就好像足球裁判不可以是比赛双方某一国家的人一样。但这种办法对体操、跳水这些不怎么普及的项目有点行不通。世界高水平的就几个国家而已,这些国家运动员水平高,裁判的水平自然也高,因为很多裁判就是运动员退役之后改当的。不可能让低水平国家的低水平裁判来裁决这些高水平国家运动员的高下。所以如何更科学公正地选择裁判和选择裁决方法就成为这些观赏性项目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裁判数量。裁判人数越多,打出的分数经过统计处理之后自然更加具有代表性也更加公平。然而裁判人数始终不可能超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人数,也就是说裁判数量不可能太多。有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双人花样滑冰项目,裁判们一开始以五比四的投票把金牌给了一对运动员,尽管他们在比赛中摔了一跤。但是国际滑冰联合会暂时剥夺了其中一名裁判的权利,因为她赛前受到某种压力,使她偏向这一对运动员。国际奥委会于是决定给屈居亚军的另一个国家运动员另发一块金牌。
  国际滑冰联合会是滑冰运动的管理机构,他们更改现有的规则,在未来的比赛中将有多达14名裁判来判定每一项比赛,但是只会随机抽取其中的7个裁判所打分数进行计算成绩。即便如此,还是有体育专家认为这种随机抽取的办法仍可能被操纵,被贿赂的裁判中的一两个人的打分仍然有可能进入被选中的7个分数中。
  其他由裁判打分的项目,比如跳水、体操,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打分办法。如果一个裁判受到要他偏袒某队的压力,他可能会给这个队很高的分数,而给对方的队很低的分数,所以他的打分就不会被计算在内了。这种办法在跳水比赛中很奏效,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那么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合理的平均分。
  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跳水进一步加强了它的打分体系。在最高层次的跳水比赛中,由两组裁判分别给各个轮回的比赛打分,任何一组的裁判都不知道另外一组打的分。总而言之。观赏性体育项目的裁判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这些观赏性项目,不仅场上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下的裁判制度也在向所谓的黑哨做着坚强持久的斗争。裁判不公与使用兴奋剂一样,被认为是国际体坛的两大毒瘤。国际体坛正在努力铲除这两大毒瘤。如今,反兴奋剂的举措已有很多,惩治的力度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杜绝裁判不公的措施较少。
  还有一种打分“潜规则”和黑哨无关,即裁判作为人的个性对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也会影响其打分。例如在花样滑冰、跳水、体操和艺术体操比赛中流行的“印象分”。某个国家传统优势项目的某个优秀运动员,由于参加世界大赛场次多、成绩好、名气大、脸更“熟”,在裁判心目中积累起良好的印象。因此同样的一套动作,可能就会得到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手高的印象分。
  在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观众眼中,印象分是不公平的存在。例如有人分析说,在雅典奥运会上才终于“修成正果”获得跳水冠军的郭晶晶,前两届奥运会没有拿到冠军,除了技术与经验外,她与伏明霞的印象分相差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雅典奥运会上著名的“嘘裁判事件”也暴露出某些裁判评判中的人为因素。当时,俄罗斯体操名将涅莫夫受到评委的不公平打分,观众嘘声响彻体操馆,最终迫使裁判改判。对于这种裁判个人对选手的印象分现象,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编辑 姚 晟
其他文献
迷醉苏丹红    相关链接  2009年9月,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这段视频长3分43秒,看似发生在学校教学楼的一个拐角处。一个穿黄色上衣的女生站在楼梯拐弯处,她因穿黑色布鞋,被网友称为“布鞋妹妹”。  布鞋妹妹被几个同学堵在楼梯口要求下跪,并遭遇扇耳光和推搡。这就是网上所谓的“布鞋门”事件。    你不是成龙,别想着动手  我不知道学校什么时候变得那么江湖的,某某同学动不动就说:“千万别惹我,不然
家里的那棵大槐树每年春天都会绽放朵朵白花,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场景。可我考上了重点高中那年,家境贫寒。爷爷狠下心,把槐树卖掉为我交学费。  高中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让我感到了窒息,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了网络,“游戏”给我愁苦的心打开了一扇天窗,沉溺其中我不能自拔。玩游戏的快感使我原本上进的心一下子颓废起来,我在颓废中变得更加空虚。我瞒着老师通宵上网。上课瞌睡不断,成绩一泻千里,无可救药。班主任一次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