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归宿,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从而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与中国人民大众思维模式相交融合并不断丰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广泛意义上的指导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大众化”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要求是:一是群众性。即发挥广大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作用,要求人民大众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学习者,而且更应该成为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点;二是适用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紧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三是区域性。即通过各地的区域性探索,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四是通俗性。要追求喜闻乐见,形式丰富多彩,贴近群众需求,激发思想共鸣,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我国人民群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学说,要完全接受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拜金主义、环境污染、贫富悬殊、腐败蔓延、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给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更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才能合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为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廓清道路,打开通途。
三、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广泛开展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信仰和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我们不仅要研究真问题,创新真理论,还得努力用普通人读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表达深奥的科学道理。
二要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点和精髓所在,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推动大众化的过程中,如果仅有理论的通俗化与普及化而不进行创新与发展,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更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避免的三个事项
一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二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同于“庸俗化”。这在当前的理论界研究中十分突出,其理由在于,作为一种以资本逻辑审视当下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实践逻辑引领当下社会发展理论、以解放逻辑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性“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普通大众难以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就是专业工作者都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论者担心“大众化”会损毁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三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同于“教条化”。一种理论的迅速普及,一般来说要将该理论进行体系化,并概括为几种原则、几点范畴、几条原理,这种做法是常用的,而且非常有效。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本来讲,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一种“体系化”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从来不以一个“纯粹学者”介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体系化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宣传与普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快速成为工人阶级的理论武器而做出的理论概括。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与中国人民大众思维模式相交融合并不断丰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广泛意义上的指导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大众化”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要求是:一是群众性。即发挥广大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作用,要求人民大众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学习者,而且更应该成为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点;二是适用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紧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三是区域性。即通过各地的区域性探索,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四是通俗性。要追求喜闻乐见,形式丰富多彩,贴近群众需求,激发思想共鸣,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我国人民群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学说,要完全接受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拜金主义、环境污染、贫富悬殊、腐败蔓延、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给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更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才能合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为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廓清道路,打开通途。
三、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广泛开展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信仰和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我们不仅要研究真问题,创新真理论,还得努力用普通人读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表达深奥的科学道理。
二要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点和精髓所在,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推动大众化的过程中,如果仅有理论的通俗化与普及化而不进行创新与发展,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更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避免的三个事项
一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二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同于“庸俗化”。这在当前的理论界研究中十分突出,其理由在于,作为一种以资本逻辑审视当下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实践逻辑引领当下社会发展理论、以解放逻辑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性“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普通大众难以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就是专业工作者都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论者担心“大众化”会损毁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三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同于“教条化”。一种理论的迅速普及,一般来说要将该理论进行体系化,并概括为几种原则、几点范畴、几条原理,这种做法是常用的,而且非常有效。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本来讲,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一种“体系化”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从来不以一个“纯粹学者”介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体系化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宣传与普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快速成为工人阶级的理论武器而做出的理论概括。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