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复旦大学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这是对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鼓励鞭策,是对复旦全体师生的巨大鼓舞,也是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殷切嘱托,对于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情真意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回信肯定了复旦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和做法,并在建党99周年的重要时刻,从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百年、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维度,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向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回信高度评价了陈望道同志首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回信指出,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真理之光”,那么,首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回信充分肯定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宣讲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回信强调,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勉励大家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这对《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加强自身建设,更好讲述老校长首译《共产党宣言》故事、传播真理力量,提出了更高期望和要求。
  回信对学校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更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提出殷切期望。回信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这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奋发有为、接续奋斗的历史担当,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回信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明确要求。回信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注关爱,寄托了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二、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引领青年成长


  信之愈坚,行之愈实。对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最好的落实和体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引导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是引导青年不断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心有所信的“信”,是理想信念,是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应当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客观性必然性的充分理解、科学认识之上,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要将学习《共产党宣言》作为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重要要求,作为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的重要抓手,作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在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注重解决好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二是引导青年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宣言精神”的现实映照。今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这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青年一代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践行初心、履行使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筑牢群众观点、增进人民感情、增长知识才干,这样,才能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引导青年投身强国伟业、矢志拼搏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完全吻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要敢为,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要能为,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善为,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社会大学校里担当奉献、艰苦奋斗、不断成长。
  四是引导青年坚持与时俱进、胸怀世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世界的未来。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只有胸怀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格局,才能与全球青年一起,共创人类新未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也要把握世界潮流和时代大势;既要善于思考中国问题,还要善于思考世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共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进一步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赋予了使命,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笃志、笃学和笃行要求的统一,也体现了育德、育智和育才目标的统一。当前,复旦大学正在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加快构建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培养“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一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从真理和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学思践悟、奋发有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二要做强课堂主渠道,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大力推动“宣言精神”和回信精神进课堂育人、进教材教学、进师生头脑。三要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人才高地,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优势,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工程”;設立望道研究院,加强“宣言精神”研究宣传,建设党史党建育人平台。
  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培养“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发挥好学校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精神血脉。要践行总书记要求,以回信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研究好、宣传好“宣言精神”,把“真理味道”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努力打造“宣言精神”研究的理论高地。一是挖掘好、使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建设好《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并充分发挥校史、院史、学科史的育人功能。二是把“宣言精神”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懂马信马、有根有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是用好抗疫斗争鲜活教材,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真实故事引入主题教育、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先进表彰等活动中,将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
  “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一要用好祖国大地这个最大的思政课堂,追寻红色印迹,看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认知中进一步坚定发展方向,明确责任担当。二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抓好实践内容体系建设、平台支撑体系建设、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机制更加有效、体系更加完整、资源更加充裕、评价更加成熟的实践育人体系。我校广泛开展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300多个各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历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心怀天下、心系祖国,自觉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庄严宣告: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今天,我们对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最好的落实、对“宣言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宣言精神”忠实传人,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接续奋斗下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冯静)
其他文献
1928年3月20日清晨,共产党人夏明翰被押往汉口余记里刑场,当国民党反动派问他还有什么话说时,他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随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夏明翰,字桂根,1900年出生于湖北秭归。夏家几代为官,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尽管家境优渥,但夏明翰从不以“夏府少爷”自居,还时常帮助家里的佣人、同情贫苦的百姓。  夏明翰少时酷爱读书,怀有“工业救
在上海国民党龙华监狱墙壁上,有一位共产党员当年留下的诗句:“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无数龙华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精神的写照,罗亦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出生。14岁时,罗亦农考入由美国人开办的益智学校。由于不愿意听神学课、不满教会对学生活动的诸多限制,他多次不顾禁令冲出校门参加反日游行活动。1919年夏,在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
14个中国人,一艘伤痕累累的渔船,冲破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重重阻拦,奇迹般地实现中国民间保钓队员登上钓鱼岛的梦想。  而在“启丰二号”从突破日方围追堵截到返航途中,在这艘保钓渔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由此番“8·15”保钓事件,中国民间保钓格局折射出了怎样的境遇?  “我们拿起了砖头警告日本警察”  2012年8月15日下午,河南籍民间保钓人士方晓松告诉《新民周刊》,包括他在内的首批7位已登上钓鱼岛的民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的处世之道。可是,你知道吗?通过细心观察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乡规,从而得到启迪,再进行发明创新,也是发明创造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风俗启迪法。  在阿拉伯国家,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无论居家或旅行,每日都会按时祈祷。祈祷时,他们一定要跪拜于地毯上,且面向圣城麦加。根据这一风俗,你想到什么创意了吗?  比利时人范德维格在旅途中发现这种风俗
秀芝婶住在城郊,丈夫去得早,她没工作,家里的田地也征用得只剩一畝不到了,身边还剩小儿子没结婚,所以她还歇不了。  秀芝婶种菜卖菜。种菜不是立竿见影,得整畦、播种、浇水、施肥,等着它们慢慢长大。最快的是小白菜,也得等上十天半个月,这等的时间,她得用上。思谋来思谋去,秀芝婶决定贩鸡蛋来卖,她所在的城中村,还有很多老人养鸡。现在城里人喜欢吃土生土长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前面冠以一个“本”字,以区分于“洋”
他是黄埔军校一期高才生、周恩来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是骁勇善战的红军参谋长,曾立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头不刮胡子”。1928年8月,年仅25岁的他牺牲在叛徒枪下。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  王尔琢,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其初试文章《试述入黄埔军校之志愿》受到主考官何叔衡的大力赞赏。1924年秋,王尔琢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王尔琢参加了南
在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以优异成绩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关爱,对开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自治区成立5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历史表明:党成为中流砥柱离不开加强自身建设。新形势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这玩意儿的身影,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身边的科学,你注意到了吗?  哈哈,千万不要急着说是哦。你敢确定你注意到的都是科学真相吗?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科学谣言常常伪装成科学本身,卷着滚滚浓烟将我们包围。一不留神,它们就悄悄潜入我们的脑中,变身为常识的一部分。  科学谣言看起来似乎比事实更加“给力”,但你可能被它们忽悠了?  谣言爱伪装,使绊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