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启示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uch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平凉市博物馆成功举办的“百年印象·记忆平凉”老照片展为例,从活动策划、活动要素、活动组织、形式推广等方面,深入探讨在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69-02
  近年来,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多次提出,要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和教育工作,要把博物馆的教育工作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充分说明了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軟实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行政法规《博物馆条例》的正式出台,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此次调整,将教育放在博物馆业务范围的首位,突破了以往以研究为重点的位置,阐明了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该以教育为目的。可见,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中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启人心智的活动,博物馆教育活动是由博物馆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的,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整合馆内外教育资源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各项活动。
  “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是平凉市博物馆为庆祝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策划举办的系列主题活动,也是平凉近百年来的老照片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展出,真实再现了近百年来平凉的历史风貌和沧桑巨变,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平凉近百年的发展变迁,勾勒了平凉与时代同行的发展轨迹,引领参观者追溯历史,解读过去,认知现在,展望未来。本文以平凉市博物馆“百年印象·记忆平凉”老照片展为例,从活动策划、活动要素、活动组织、形式推广等方面,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一、着眼于“老”,立足于“新”,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平凉市博物馆审时度势,切实抓住这一良好契机,与活动主题相贴切,想方设法,出谋划策,着眼一个“老”字,立足一个“新”字,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背景,策划推出“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这项活动的推出,也是首次把平凉近百年来的老照片大规模地公诸于众。由于老照片是凝固的历史瞬间,具有客观性,因此也是历史的忠实见证,它们清晰、直观、真实地记载着过往的历史,经历岁月的沉积,所蕴藏着的历史文化信息越发弥足珍贵,其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的丰富性是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替代的。它们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还可以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研究,达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目的,再现真实场景,让广大市民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历史,触摸历史。
  二、重点于“细”,贴近于“民”,彰显文博行业特色
  (一)广泛动员,加大宣传,做好老照片前期征集工作
  在“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活动前期策划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老照片的来源问题。为了能把展览办好,征集照片是重头戏。因此,平凉市博物馆通过前期走访协商,联系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等有关单位收集老照片;同时,通过在各大媒体及网站发布老照片征集活动公告、制作征集公告广告牌,以此扩大征集范围,不断加强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先行先知、辐射带动的助推作用,切实为老照片的前期征集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推陈出新,改进方式,做好老照片的核心内容把关
  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共向社会各界征集到珍贵的老照片近千张,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大量人物、器物、建筑、遗址、风景、场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风土、民情……可谓家国兼备,其中不乏反映上层社会风貌的侧重;后经精心遴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29幅编缀成展,由“名城古迹”、“历史风云”、“民风民俗”、“生活百态”、“名人足迹”、“文化交流”六个板块组成,为我们多角度了解平凉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侧影。这些老照片时间横跨近百年,真实记录了平凉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百姓生活变化、人事风云激荡及山川城乡风貌,为研究100多年前后平凉古城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和城市风貌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博物馆图片展大部分都是采用喷绘的方法,制作简单又省时省力,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呆板,还原不了老照片应有的沧桑感。平凉市博物馆打破以往展览制作模式,采用相片装裱相框,以错纵排序的方式进行悬挂,虽然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别出心裁的制作方法、新颖的陈列方式,将珍贵的老照片应有的厚重感、沧桑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原了老照片的旧貌,使每一个版面最终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不仅使老照片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也使得此次展览更有特色、更有新意。
  (三)推广宣传,贴近生活,真正做到服务群众
  2017年5月18日上午,在崆峒古镇定北广场隆重举行了“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上四大机关分管领导及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物局、崆峒山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崆峒区博物馆等相关单位领导和下属单位职工共计约8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举办得非常及时、到位,突出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平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家乡这片热土进行艰苦奋斗与顽强生活的真实场景,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突出成绩,使平凉旧貌换新颜,也进一步唤醒了沉睡在广大民众脑海深处的记忆。能将文物展览办到家门口,切实为市民真正提供了一场精神上的文化大餐,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在场领导与观众的高度肯定与好评。之后,分别在崆峒古镇、人民广场、博物馆馆前广场、绿地广场、部队驻训点等地巡回展出,受众面广,覆盖面大,涉及学校、社区、企业、部队等多个宣教场所,受众人群有学生、职工、官兵、居民等多个阶层,受众人数达数十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   三、服从于“需”,成功于“实”,塑造博物馆品牌形象
  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馆在主题活动策划中,坚持“三贴近”原则,以社会和观众需求为出发点,秉承“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奉献什么”的办展理念和服务宗旨,以独具特色的基本陈列、推陈出新的临时展览、形式多样的外出宣传,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鉴于“百年印象·記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平凉市博物馆继续将这一历史性的精品工程做得更深入扎实,可以让更多的偏远山区民众欣赏百年平凉老照片,平凉市博物馆集思广益,把老照片制作成有利于方便携带的小版面,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博物馆的“五进”活动。在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庆期间,把流动文物展览送进部队、学校、企业及社区,为基层民众普及历史文物知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另外,平凉市博物馆不断开拓思路,加快创新步伐,将与平凉六县一区博物馆联合办展,开展“百年印象·记忆平凉”老照片展和“文华物宝”平凉市精品文物图片展巡展活动,达到相互借鉴学习、馆际之间交流、实现互惠双赢的目的,以此扩大博物馆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宣传报道是关键。“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活动不仅受到了市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还有来自省上相关知名媒体的记者也闻讯赶来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此新闻一经播出,媒体关注度极高,先后在搜狐、腾讯新闻、头条新闻、《甘肃日报》《平凉日报》、平凉新闻、平凉市政府门户网、平凉新闻网、平凉广电网,平凉市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各大媒体相继刊登报道并转载,切实增强了博物馆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文物、人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总之,“百年印象·记忆平凉”大型老照片展的成功举办,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及媒体界的广泛关注,应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特进行老照片的二次征集工作。目前,二次征集工作已结束,后续将经过筛选与整理,制作成图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平凉,热爱家乡。
  四、启示与思考
  (一)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创新宣传形式
  社会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凉市博物馆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宣教活动,办特色展览,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地诠释文博工作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传播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文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独特作用,从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打造文博精品工程新亮点,有力促进社会教育等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推进。
  (二)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物工作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要针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立足本职工作、彰显行业特色,多举办富有时代气息、接地气的活动。深入开展博物馆“五进”活动,即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切实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激发群众了解历史、热爱家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凉市博物馆创新工作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社会教育外宣活动的成功开展。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博物馆文化阵地建设工作,重视发展和培养扎根基层的宣教人员和文博行业教育活动积极分子,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社教工作队伍,使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始终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和较大活力,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
其他文献
11月中旬的阿什哈巴德,跟东北的深秋相仿,白杨树叶已经纷纷飘落。  我们深夜时分抵达阿什哈巴德,被当地接待方的面包车直接送到酒店,因而我对土库曼斯坦的首都之城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装饰着耀眼青金石色玻璃的酒店大堂中,悬挂着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的巨幅半身像。  初识阿什哈巴德  2014年11月19日的早晨,醒来的时候已经快8点了,手机提醒音乐正是莎拉布莱曼沙哑低沉的歌声,在《斯卡布罗集市
期刊
[摘要]贵州苗族姊妹节1998年被正式命名,从此开始了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近20年的发展进程中,利弊尽出,如何向前发展,既保证经济效益又维护其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性,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贵州苗族姊妹节;民族文化;文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77-04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引起了一股风
期刊
一  人们不一定知道汉中,却肯定知道与兵马俑相关的西安,知道区划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还应该知道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从素有“中国莱茵河”之称的汉水向北方调水。汉水便发源于汉中。  “江河淮汉”,历代地理学家都把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巨著《水经注》则用了几乎等同于黄河、长江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温润悠远的风貌与生发于沿岸的辉煌。  一切古老著名的河流都曾孕育过文明
期刊
阿干河是黄河兰州段的一条支流,位于兰州古城西南,在其河谷内有一条古道,曾是兰州通往临洮、临夏、甘南、天水和四川西北部的一条主要通道。  岁月如尘,很快将一切过往掩埋。此路逐渐废弃,至今仅数十年时间,这段历史已经鲜为人知,阿干古道湮没在风尘之中。  石孔、车辙和方形石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阿干古道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10月,阿干董氏后裔董国江对我说:“我们找时间去拉驴沟转转?”这话立即引起了
期刊
松杜尔的“来客”  “松杜尔”系蒙古语,意为“高大的沙丘”,在今昂茨河水闸上游3公里处,北距达来呼布镇约8公里。90年前,即1927年9月下旬,一支规模庞大的旅行驼队趟过流速缓慢的河水,来到额济纳河西岸的松杜尔(今称逊都勒)。这里不仅生长着叶子已变成金黄色的胡杨树和茂密的红柳林,还有一人多高的芦苇和芨芨草,与随处可见的干柴禾、沙丘、河滩、潺潺的流水、喜鹊和南飞的候鸟群,共同构成了一幅田园诗般的壮丽
期刊
2016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到访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进行了会谈,谈到中菲关系的未来发展时,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强政治互信、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民间往来、加强地区和多边事务合作。习主席在说到民间往来时,就提到了一个人——苏禄王。次日发表的中菲联合声明中也提到,“2017年是苏禄苏丹访华600周年”。那么苏禄国在何方?苏禄苏丹又是何许人?这段历史承载着中菲两国友好交往什么样的共同回忆呢?  
期刊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你去哪里,就表明你的心性是怎样的。我宁愿相信,我与图拉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有缘的。前世我们仅仅是擦肩而过,只因我500次回眸,换来了他的一个转身。  一次邂逅,半个偶然。因大学时期对托尔斯泰惊喜的阅读,我便开始不断地想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了。托尔斯泰晚年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要是没有我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我就很难意识到俄国,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她的态度。”直到有
期刊
2017年6月6~8日,《丝绸之路》杂志社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旗委宣传部、中国甘肃网、兰州城市学院联合组织了为期三天的“醉美巴丹吉林: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2015年至今,已经到阿拉善右旗考察五次,感受颇多。结合前后几次考察,写了这组文章。  羊皮筏子载骆驼  本次考察從黄河文化出发,前往500公里之外的沙漠、草原,因此先写一下两种文化代表性的符号:羊皮筏子和骆驼,及其交织情况。  汉武帝
期刊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项基于理性、依托感性、需要实践经验积累的创造性活动,是一门基于生态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之关系的学科,更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的特性,以及如何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可能性和必要性的专业学科。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以便建设具有人性的景观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美的更为崇高的追求。在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这种依赖于自然属性的特定要求的同时,弥补自然和
期刊
[摘要]目前,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甘肃政法学院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调查甘肃政法学院英语网络教学现状,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以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网络教学;甘肃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77-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科技的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