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汉中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们不一定知道汉中,却肯定知道与兵马俑相关的西安,知道区划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还应该知道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从素有“中国莱茵河”之称的汉水向北方调水。汉水便发源于汉中。
  “江河淮汉”,历代地理学家都把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巨著《水经注》则用了几乎等同于黄河、长江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温润悠远的风貌与生发于沿岸的辉煌。
  一切古老著名的河流都曾孕育过文明,汉水边梁山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表明,早在万余年前,古代先民就在汉水流域渔猎采植;出土的三足钵、绳纹罐、黑红两色蛋壳陶器,足以同仰韶文化器物媲美,且有地域性的独特内涵。
  山青水绿,风柔雨嫩的去处注定会养育卓然美秀的女子。汉水上游属古褒国,出过一位因倾城倾国的秀色而改变了一个王朝命运的女子,她叫褒姒。云深水远,风光苍秀的汉水不仅养育了绝色女子,还养育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其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郡治”。由此,名声大显。秦统一天下,划汉中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其间地域属县虽有变更,但“汉中”屡见于史,至今未变。
  二
  汉中市区位于汉水穿越盆地的中心地段,《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命左庶长城南郑”。汉中建城垣由此开始,至今已2460余年。由于历史悠久,且在两汉、三国、唐宋等朝代地位重要,汉中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标志性建筑为古汉台——刘邦在汉中为王时的宫廷。“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北宋诗人张少愚的名句描绘了“汉中开汉业”的历史风云。公元前206年,項羽、刘邦两支起义大军推翻暴秦,刘邦在萧何的劝谏之下,来汉中屈就汉王之位,汉中太守田叔在古城东南地面“置名材,立宫室”,为刘邦建造行宫,即享有盛名的古汉台,也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
  刘邦在汉中为王不仅使汉中留下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等遗迹,还出现两位重量级人物:张骞、李固。张骞两次奉汉武帝诏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扣押13年,备尝艰辛,仍持节杖回朝述职,史称“凿空”,被公认为古代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开拓者。至今墓冢犹存,昭示后人,张骞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李固曾任东汉顺帝、冲帝、质帝三朝太尉,为人清正廉洁,反对贪官污吏,被史学家称为“鲠直派领袖”。后遭迫害,忠骨埋于故乡汉中,留有“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千古名句。
  早在秦汉时期, 古人便在秦巴大山凿架栈道, 沟通中原与大西南,汉中为古道要冲, 城北15公里即古褒谷口。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谷口七盘山下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凿出一条长15米、高与宽各约4米的穿山隧道。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时称“石门”。
  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一处领世界通车隧道之先的石门,自然会引起历代镇守使吏、往来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仅是镌刻于石门内、外及附近山崖的石刻就多达100余块,其中之汉魏十三品最为出名。我国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两字便集自东汉镌刻的《石门颂》。
  古道、石门、石刻堪称三绝,所以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早在1961年便被国家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岭南麓的汉中是距北方游牧地区最近的茶叶产地,《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今日甘肃临洮,临近牧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又无法自产的茶叶,则用马匹来汉中交易,形成年易马3万余匹、茶叶数百万担的规模。其时汉中商幡招展,店铺林立,跃居与成都、开封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南宋时,隔秦岭与金兵对垒,汉中成为抗金前线,爱国诗人陆游便曾来此襄赞军务,日后写下300余首与汉中相关的诗词。古汉台上的重要建筑望江楼便系南宋时所建。
  望江楼修筑在古汉台北面的高台上,高度达25米,相当于九层楼房的高度。历史上,汉中街市民居均为传统模式,土墙黛瓦,四合院落。望江楼便成为整个城区的制高点。登上楼宇,市井街区,酒肆商埠,尽入眼底,尤其城南,地域开阔。再是古代汉江水源充盈,一江大水,浩浩荡荡在绿野如玉带蜿蜒,帆樯如林,渔歌互答,如画美景可凭栏观赏,这也是望江楼始称天汉楼,后却约定俗成改为望江楼的由来。望江楼自落成起,便吸引了历代官吏文人前来游览,留下不少千古佳句,清初文豪王士正奉康熙旨去四川主持乡试,经汉中时登楼望江,写下“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名句。汉中也出现民谣:
  望江楼,望江楼,秦地南来第一楼,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如画流。
  三
  进入20世纪,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尤其是地处京畿之地的华北平原,缺水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早在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就与水利专家未雨绸缪,设想过“南水北调”。打开中国地图就可发现,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北方严重缺水,南方却相对充盈。很自然的,发源于“中华父亲山”秦岭的汉水成为国家“南水北调”的首选之地。
  汉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为全国的1.8倍。关键是陕南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开发有限,破坏不大,绝大部分保持着清冽优质状态,很自然受到重视青睐。“南水北调”就是要把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和汉水相关的是中线工程。从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调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情况。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
  380万汉中人服从国家“南水北调”战略规划,关停并转移多家厂矿,按科学规律重新规划。汉水源头两岸山峦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仅10多年时间,就林木葱茏,清流汇聚,经过清污治理的河道,汉水如带,逶迤而来。
  古城汉中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市区扩展至一江两岸,规划目标为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如今,站在宛若长城的汉水堤岸,只见贯穿市区的天汉大道,高楼林立,绿草如茵,路灯排列,华彩放光;江边芦苇荡漾,白鹭翻飞,人影车流不断,一派美轮美奂的繁盛气象。我深信,每个汉中人都为家乡拥有的这条母亲河深感自豪,也会对保护好这一江清水充满自信。
  汉水,这条发源于“中华父亲山”秦岭的大江,从远古走来,携高山而穿平野,越秦巴而奔郧襄,贯荆楚而吐云梦,出汉口而入长江,见证过龙岗先民的曙光,阅历了两汉三国风云,伴随着川陕苏区的烽火,倒映过一座座水利大坝的雄姿,如今又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为世人注目,一江清水承载着汉水儿女的深情厚谊,与汉水这条母亲河一起滚滚东去,滋京润华,造福于中国北方的亿万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去谱写新的华章。
其他文献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大众旅游时代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路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阐释了全域旅游及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研究案例,对其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肃南县建设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路径,以期对肃南县及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肃南;开发模式;路径选择  [
期刊
2017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聊城年会期间,我与深圳大学海洋艺术中心的张岩鑫主任,邀请东道主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和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馆长王记华,在东昌湖畔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午夜撸串论坛”,研过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适时得以一观陈清义馆长的《聊城运河文化研究》和《运河图鉴》两部大作,话题不南得就转到运河人物与文献上来。  至少在明代,就有两个从海上漂来的外国人通过
期刊
[摘要]虽然学者在旅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研究方面观点不一,但从马金山的案例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得以顺利实现,花儿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找寻到了新的传承形式。旅游唤醒了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旅游使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实现了形式上的互相转换,使得花儿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续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
期刊
[摘要]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业的发展也正在面临着新时期的变革。2016年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本文对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旅游目的地中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与模式,从新媒体角度探究该地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的搭建,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结合其实际情况构建起以数据库平台、新媒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为支持的“三足鼎立”的肃南县全域旅游新媒体
期刊
[摘要]旅游者满意度对旅游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运用差值分析法、期望行为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从旅游价格、旅游质量、旅游环境、景区景点、旅游行为五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来研究民族地区旅游者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临夏旅游者满意度较高,但在导游价格、导游与景点服务、自然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当地居民友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针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旅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19933~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甘南州产业机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分析表明,甘南州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甘南产业结构变化在前,然后导致了本地GDP增长的变化。文章旨在通过对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改
期刊
2016年,网友们纷纷表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要去追寻诗和远方。诗存何处?是否一定执着于远方?诗人马知遥在《十年砍柴》中的回答是,于近处寻诗,于生活寻诗,于此岸寻诗。《十年砍柴》收录马知遥2002~2012年创作的部分诗歌,这些作品来自柴米油盐,来自街头巷尾,来自茶会酒场,来自人情百态。马知遥的诗集,在此岸中找到彼岸,在俗世中寻觅超越。  现代哲学讲求回归社会、回归生活世界,不再纠缠于主体性抑或客
期刊
万里潇湘,地杰人灵。岳阳楼上,放眼八百里洞庭;九嶷山下,看娥皇女英泪染斑竹,魂断君山;汩罗江边,想屈子行吟泽畔、含愤怀忧;爱晚亭中,寻毛泽东湘江击水、华年旧踪,湖南之行行万里,留下的岂止是色彩斑斓的记忆?  寻找毛泽东的影子  从长沙橘子洲头、清水塘到韶山冲,我苦苦寻找的是毛泽东的影子。  长沙正值孟春。伫立橘子洲头,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湘江大桥像一条彩虹从洲上飞过,把长沙市区和岳麓山连接起来。水似
期刊
11月中旬的阿什哈巴德,跟东北的深秋相仿,白杨树叶已经纷纷飘落。  我们深夜时分抵达阿什哈巴德,被当地接待方的面包车直接送到酒店,因而我对土库曼斯坦的首都之城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装饰着耀眼青金石色玻璃的酒店大堂中,悬挂着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的巨幅半身像。  初识阿什哈巴德  2014年11月19日的早晨,醒来的时候已经快8点了,手机提醒音乐正是莎拉布莱曼沙哑低沉的歌声,在《斯卡布罗集市
期刊
[摘要]贵州苗族姊妹节1998年被正式命名,从此开始了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近20年的发展进程中,利弊尽出,如何向前发展,既保证经济效益又维护其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性,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贵州苗族姊妹节;民族文化;文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77-04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引起了一股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