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绽放简约美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课堂;简约美;内容;目标;环节;指导;
  多媒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44—02
  新课改以来,超越于传统教学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都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繁华”背后,我们看到不少数学课,特别是公开课追求内容上的大全、形式上的新异,却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调控不力,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结果教者教得辛苦,学者学得疲惫。因此,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在体现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做到最大程度的简洁,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对课堂教学反思、调整的积极举措。
  内容——简约厚实,突出主线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堂的本质内容,精简非本质的内容,就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厚实又简约,有“骨”也有“肉”。以“年、月、日”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1. 学什么?(知识的切入点);2. 怎样学?(知识的增长点);3. 有何用?(知识的延伸点)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把握住了这三个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主线就相当清楚了,而其他的细节、知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就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言,它的本质表现形式都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这三个问题也构成了数学课认知冲突的主线。
  目标——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规划课堂教学全程的起点,也是反思教学效果的基准。教学目标的拟订应该“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为载体,通过手势演示的方式,达到识记每月天数的目标;2.以计算全年的天数为载体,通过自主尝试、全班交流的方式,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合理优化的目标;3.以大月、小月、平月的区分为载体,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达到渗透分类思想的目标;4.以理解二月份的特殊性为载体,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达到传播数学文化的目标。这样既关注了目标的全面性,又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性,用“以( )为载体,通过( )的方式,达到( )的目标”的形式来撰写教学目标,使每一条目标都实在、具体、明晰,从而利教、利学、利评。
  环节——简化流畅,清新明朗
  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是由于教师的预设过多,从而使原本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笔者始终相信:“好课本简约,妙手才可得”。我们何必设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环节让学生钻?我们不能忘记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引入环节,一位教者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录像,然后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录像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了奥运五环旗;我看到中国运动员很多;我看到了奥运会火炬……几分钟过去了,仍然没完没了。教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该教师原来是要让学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而言,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引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简约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过程简洁、思路清晰,紧扣“主线”展开,层层向前推进,有“娓娓道来”的感觉。而另一位教者先组织班上女生摆出了一个“千手观音”的造型,唤起了学生对春节晚会这个节目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节目美轮美奂,带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你们觉得节目中这些造型有什么特点?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简约而有效。
  指导——简要到位,恰到好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需要教师“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需要教师“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需要教师“辅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当力求简要到位:指导得精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指导的内容要具有提示性、启发性和示范性。例如,在作钝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时学生经常出错误,原因是生活中人们讲的“楼房有多高”、“身高是多少”中的“高”往往是以地平线为参照物,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数学中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物的。“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意义的“高”进行辨析后,他们画三角形高的时候就很少出错了,这样的指导才点在问题的“要害处”。
  多媒体——简单实用,以一当十
  从当年的热烈追捧到现在的理性对待,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从教学成本的角度来看,有时不恰当的使用甚至是一种浪费。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课堂还是适合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的,并且只要教师认真吃透教材,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现在课堂常见的三“无”现象(无板书、无看书、无书面作业),恐怕多少也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度有关。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形象表达“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的课件,模拟了体积转换的实验过程。试想我们若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通过倒水或倒沙子的方式亲历探究的过程,那么比看动画演示更有价值,因为动手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课件的演示只是一种结果的展示。
  语言——简练深刻,字字珠玑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问:“抛3次硬币,有1次正面朝上,有2次反面朝上,那么抛第4次硬币结果是什么?”不少学生会选择“正面朝上”。理由是: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共抛了4次,不就应该是正面和反面各2次吗?所以,第4次应该是正面朝上。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借用一句“硬币是没有记忆的”数学名言对此作了点评,简明、形象、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无法确定。
  数学课的评价语言力戒廉价表扬、肉麻吹捧,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才有分量。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充分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追求简约化课堂的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召唤、调节、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走向高度凝练、成熟,具有大家风范与个性风采。
  简约给人的是一种明了、凝练的感觉,简约是对冗繁的数学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归根到底,简约化的教学所追寻的就是“还原数学本色、复归学科本位”,就是“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就是着力追寻一种“大道至简”的教学境界。
  编辑:刘立英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们应用脑活素治疗54例肺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54例肺性脑病患者,男28例,女26例;年龄(52±6)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30例,阻塞性肺气肿14
摘要:讲述了测定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末端的多种方法,如万用表法、灯泡法、环流法等。  关键词:定子绕组首尾端;万用表和电池判别法;电池和小灯泡判别法;环流法    电动机由于长期使用,电动机定子绕组的首末端标记会模糊不清。当电动机接线板损坏,定子绕组的六个线头分不清楚时,如果盲目接线,容易引起三相电流不平衡,导致定子绕组过热,转速降低至小转,熔丝烧断或烧毁定子绕组。因此必须在分清六个线头的首尾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好奇;质  疑;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52—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巧用好奇,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发
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富有干劲,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如果能在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多钻研,注重方法,必然会很快成为业务上的骨干,成为开拓我国教育事业新局面的顶梁柱。那么,
〔关键词〕 口译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51—01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课作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要求教师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