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文化生态的构建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世界优秀文明为借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创新动力。
  [关键词] 和谐社会;文化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8)06-0104-03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指存在于人类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状况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特殊部分,对社会的稳定、创新、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构建的和谐文化生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追求多样的开放的社会文化系统。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的文化生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生态要素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邓小平说:“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江泽民指出:“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3]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建设和谐文化生态,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引领,又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规范和行动自觉,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航标。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谐的文化生态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有悠久历史文明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4]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生态的宝贵资源。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讲,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例如,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仁爱团结。孔子“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以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所追求的正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和谐境界。
  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谐的文化生态
  
  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就必须存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文化生态、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在保持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中,必须以我为主,始终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和腐朽落后的东西。
  
  四、以科学理性精神创新和谐的文化生态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并到某一种文化之中,作为既定形态的文化存在它既包括科技器物,又包括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因此,科技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忽视科学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发展。科技文化不仅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改变着人类的思想模式,推动着人类的观念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科学在全民族中的运用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手段,其根源在于贯穿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索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以事实为基本出发点。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直接产物,最贴近文化发生的根源,科学相信事实,它不相信任何偶像,不囿于任何传统,不承认任何教条,不听命于任何权威,不屈从于任何压力,在科学面前,谎言虚假绝无藏身之地,因此,科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只承认“实事”,只崇尚“求是”。科学以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对象,旨在发现事物的共同规律,科学的理性精神崇尚客观、公正,讲究精确、具体,事事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科学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具有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而且,科学以实践为标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人们不怕犯错误,但应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不盲从,不固步自封,崇尚探索创新,开拓进取。科学精神的这种求实性和创新性,使科技文化成为一种朝气蓬勃、永远向上最活跃的革命因素。
  建设文化生态,不能脱离自然生态和社会现实生态,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生态的生成与健康发展,需要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道前进,要包容多样性,把握层次性。这样,和谐文化生态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达到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
  社会可以通过迷信和宗教达到秩序,也可以通过强权政治达到一种有序,但这都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都不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有序,而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只有绝大多数公民具有科学理性的文化素养,科学精神已成为一种不需要意识控制的习惯,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也才能在稳定中自发地向文明进步,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精神动力。以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构建文化生态环境,使科学文化及贯穿其中的科学精神成为文化生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因素,才能为和谐文化生态发展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求是,2007(21):14,15.
  [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4.
  [3][5]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8,558.
  
  作者简介:孙炳芳,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副教授;陈宝松,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教授
  
  责任编辑: 耿超锋
其他文献
甄城在2008年1月23日香港《大公报》撰文认为,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说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理性的新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回顾还是总结,只要是“系统”的,就难免会有不同见解之争,因为“系统”本身就包含着正负两面。由此看来,新时期需要理性探索和理性之争。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教师的生存之本,更是联系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他们完全将“提高教育教
一、抓(一)抓文本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文章的教学目标不是“给定的”,而是内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能付诸实践的.如果执教者自己对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不太清楚,那是很难
2008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会议室召开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
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
学生向柏拉图提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人聪明呢?"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自己计划的人是聪明的。"格林童话《青蛙王子和铁亨利》开篇道:"在那个梦想尚可变成现实的古代…
本文通过利用沥青三大指标、布氏旋转黏度、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沥青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弯曲流变仪法)、沥青弯曲流变性质试验(动态剪切流变仪法)等试验,进行灌封胶及改性沥青性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一直到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理论同自身先进
北京郊区县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在各级党组织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求真务实,积极营造党内和谐局面;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两委”矛盾的途径。
用堤,可以捕住无边的浪;用帆,可以捕住无形的风;用爱,可以捕住无踪的梦;用光,可以照亮黑色的眼。正如顾城诗词中描述:草在接它的种子,风在摇她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一切就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