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美声吆喝”年赚10万元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宗卤鸡蛋,一块钱一个,吃了还想吃……”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皮衣挥泪大甩卖,卖机会,卖优惠,实惠啊……”
  类似以上的吆喝声,可以说在中国各地比比皆是,令人烦不胜烦。可今年32岁的打工汉曹明仁却在这些通过便携扩音机里传出的刺耳的广告声中,发现了商机!他通过替人录制便携扩音机里的广告,一年居然赚了近10万元!
  
  帮人录“吆喝”能赚钱
  
  2002年6月,曹明仁失业了。失业后,他跟随老乡来到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一家渔场打工。2004年3月,曹明仁又到长沙找了份当保安、值晚班的“稳定”工作。
  每天早晨6点钟,曹明仁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出租屋里,倒在床上便睡。但每当一进入梦乡,他就会被卖早点的吆喝声吵醒。小贩们一般都在三轮车上放置了一个手提便携扩音机,将事先录好的蹩脚吆喝声通过扩音机传出来。而从便携扩音机传出的吆喝声,往往是小贩们用家乡方言所录,因此听起来非常刺耳。
  一天早上,曹明仁躺在床上被吵得再也睡不着了,他非常气恼地爬起来,想好好地呵斥那些小贩一顿。当他来到这些小摊小贩前面时,看见他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他突然觉得小贩们过得也不容易,便心平气和地对一位贩卖甜酒的小贩说:“兄弟,你这扩音机播放出来的声音太吵啦,而且你又是用邵阳话录的音,别人听不清你到底在吆喝什么,谁来买你的东西呀!”卖甜酒的小贩抱歉地说:“没办法呀!我又不会说普通话,哪能录好音哩!”曹明仁当时只是不想让这个最刺耳的吆喝声骚扰自己,便自告奋勇地说:“我的普通话说得还可以,要不我替你重录一下?”小贩喜出望外地说:“好哇,你替我录好了音,我请你免费吃20次甜酒!”
  于是,曹明仁将便携扩音机拿到自己的出租屋里,将门窗全部关好。为了让录音听起来不枯燥,他先用自己随身带的袖珍录音机播放钢琴曲磁带,然后为便携扩音机录进一小段柔和的钢琴曲,再以钢琴曲为背景音乐录进吆喝声,而且每吆喝几声,又停下来录钢琴曲……这样花了10多分钟,曹明仁前后录了两遍,就将录音弄好了。他拿到摊位上一放,嘿,效果非常好,与周围其他的便携扩音机的录音相比,曹明仁的录音既突出了吆喝声,又非常悦耳。许多来买早点的市民,听到这悦耳的吆喝声,立即被吸引了过来。见生意一下子变得这么好,甜酒贩子乐得嘴都合不拢了,他立即给曹明仁盛了一大碗甜酒,表示感激。
  这时,旁边两位小贩也凑了过来,请他帮忙也给他们的扩音机重新录音。这两位小贩也提出“实物抵酬”的办法。有经济头脑的曹明仁不干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都给实物,我怎么消费得完呢?早餐不把我给撑死了吗?这样吧,每次收费20元!”两位小贩见一下子要掏出20元钱,还真有点舍不得,但想到这是“长远投资”,最后还是答应了。
  给两位小贩录完音后,曹明仁盘算开了:自己轻轻松松地录一下音,就赚到了40元;如果每天能给两个人录音,岂不是每月就可以赚1200元?而给人录音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街上使用便携扩音机的小商小贩又非常多,市场前景广阔呀!这样一想,曹明仁便决定率先吃下这块“大蛋糕”。
  第二天,曹明仁下班后就骑着自行车去考察市场。他发现,使用便携扩音机的小贩或商家随处可见。有些“设备落后”的小贩,尽管喊得嗓子冒烟,销售效果却不好。曹明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立即向小贩们逐个宣传自己的录音。但令他沮丧的是,大部分小贩也许忙于生意无暇多聊,也许觉得花20元钱录音不值,普遍都不感兴趣。曹明仁辛苦了一整天,才拉到3笔生意。即使如此,他也已经很高兴了,因为没花什么成本,就赚了60元钱。
  接着,曹明仁认真地分析了自己不能立即打开这片市场的主要原因,他觉得20元钱给小贩们录一次音,并不是小贩们经济能力承受不起,关键是他们没有看到效果,担心花冤枉钱。一番深思熟虑后,一个“虚拟竞争”的方案在曹明仁脑海里形成了。
  第二天,曹明仁找到一家小广告公司,做了一块广告牌,广告牌上除了注明他的录音特色和收费标准等内容外,还特意将他的成功案例写在上面,并留下了那些客户的电话,以便别人当场电话查询……
  
  用吆喝声“打架”赢来客户
  
  准备工作做好后,曹明仁来到马王堆市场旁边的天马巷口,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轮车停在离一个贩卖土鸡蛋的摊位10米远的地方,将录音广告牌插在旁边,然后自己装成卖鸡蛋的,用事先录好音的便携扩音机吆喝:“正宗土鸡蛋,1元钱买1个,欢迎品尝。”
  很快,曹明仁与鸡蛋贩子之间的“虚拟竞争”就有了结果:他的扩音机里传出的吆喝声字正腔圆,而且又配有舒缓的音乐,想买鸡蛋的人很远就听到了那悦耳的吆喝声,径直走到曹明仁的“摊位”前来买蛋了。而“竞争对手”扩音机的吆喝声混浊而又刺耳,大部分人经过其摊位时避之唯恐不及。
  对于前来买蛋的市民,曹明仁非常地“抱歉”地说:“对不起,我的鸡蛋卖完了,现在缺货,您到前面那家鸡蛋摊去买吧,他卖的也是正宗土鸡蛋!”就这样,他吆喝了半个小时,先后将10多名顾客推荐给了“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见曹明仁实际上是在为他义务揽客,心里十分感动,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实实在在地看见了曹明仁录的吆喝声比他录的吆喝声更吸引顾客。于是,当曹明仁提出为他重新录音时,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攻下这个客户后,曹明仁很快就赢得了一大片市场。附近其他使用便携扩音机的摊贩,见曹明仁的“专业录音”效果这样好,不待他再使用“虚拟竞争”的招数,便主动纷纷前来咨询了。曹明仁热情地替他们解答,并叫他们打电话给他那些“成功客户”进一步验证。这样过了3天,曹明仁就将天马巷附近17家使用便携扩音机的摊贩都变成了自己的客户。这样他就很快拿下了一片又一片便携扩音机使用市场。
  2004年5月,曹明仁辞去保安的工作,一心一意拓展他的录音业务。这时,他靠给别人录音每月可以赚到3000多元了。
  随着业务越做越大,曹明仁渐渐发现,用长沙话录制出来的吆喝,比普通话效果更好,它会让长沙本地人感到亲切,而绝大部分在长沙工作的人也听得懂长沙话。后来,由于经常有顾客要求用女声录制吆喝,曹明仁便又临时聘请了一位长沙本地的女大学生。
  为了保证录音效果,2004年8月,曹明仁在长沙市袁家岭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廳的房子,一间做卧室,一间改装成录音室,同时增添了一些录音设备。这样,除了便携扩音机,他还能录制一些磁带,供那些专卖店的老板用来循环播放。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在保证录音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录音的价格。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他的录音开始实行高、中、低三个档次收费,最低收费每次也不低于30元。
  2004年9月中旬,一个灵感在曹明仁脑海里涌现出来:为何不将吆喝声改成一段顺口溜呢?于是,他立即开始编撰,经过几次修改和润色后,一个通俗而富有个性的吆喝顺口溜出来了。在录音时,曹明仁一改往昔用背景音乐的模式,而采用打快板说唱的方式。录音出来后,清脆的快板声伴着朗朗上口的吆喝声,连曹明仁自己都听得陶醉了。他将录音放给客户听,客户也觉得这个创意不错,并说:“这段吆喝要是改为长沙快板,就更好了!”曹明仁觉得他的意见很好,马上拿去重录。结果,这段长沙快板式的吆喝出来后,客户听得肚子都笑疼了,当即就给了曹明仁200元酬金。
  
  他要开家“美声吆喝公司”
  
  从此,曹明仁给别人录音时更注意形式活泼了。同时,为了突出地域特色,他还请一些会说外省方言的人担任临时的录音。比如,东北饺子馆请他录宣传广告,他就用东北方言录音,重庆火锅城搞免费品尝活动,他就用重庆方言录音……这样一来,生意面越来越广。 随着业务的拓展,曹明仁在长沙越来越有名气,收入越来越高了。
  2005年3月,曹明仁在红星市场开了一家便携扩音机出售店,凡在他店里购买便携扩音机的,他都优惠为对方录音。后来,曹明仁见前来录音的业务很多,便开始“批量生产”:他事先用磁带录了50多种样本放在那里,有人来录音时,他就选出合适的样本放出来给对方听,让对方选购。这一招,既为他节约了时间,又给了录音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很快,他的生意更火了。
  渐渐地,曹明仁发现有的店不用便携扩音机,而直接用录音机和音箱来吆喝生意。于是,他又带着他的磁带录音样本,跑到这些店里去推销。这样,他的市场更广阔了。长沙黄兴路步行街和东塘商业圈的街边小店,只要有录音设备的小贩,几乎都被曹明仁发展成了客户。但是,曹明仁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发现便携扩音机除了在每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使用较多外,在一些县城和乡镇的集市上使用得更为广泛。于是,他招了5名业务员,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录音样本跑到全省的各个县市,开始拓展县乡市场……
  这时,曹明仁已做起了真正的老板,但他却并不拿自己当老板看待。为了提高录音质量,他不时请教电台的一些主持人,与省内各个电台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2005年5月15日,长沙电台音乐频道因急着录一个广告,但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频道广告部一位业务员便提出让曹明仁试试。曹明仁接到这个业务后,非常认真地制作了两天两夜,最后搞出了样品,音乐频道拿过去一试听,感觉效果非常好,当即便给了他一笔不菲的录音制作费用。脑子活络的曹明仁从这次业务中又看出了更大的商机:如果能将自己的录音产品打入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台,替各个电台录一些方言吆喝广告,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潜在市场呀!于是,曹明仁便决定在适当的时候正式注册一家“美声吆喝公司”,不仅将原有的录音业务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涉及其他的录音领域。到那时,他就不只是仅用便携扩音机录“吆喝”的小老板了。
  2005年6月初,曹明仁粗算了一下,发现从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底,他的“美声吆喝”以及因此拓展开来的其他业务,已为他赚了近10万元。目前,他正准备注册自己的“情趣录音广告公司”。
其他文献
施正荣身价超过149亿元人民币,成为2006年最有可能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企业领导者。    [人物档案]  施正荣,1963年生于江苏镇江。  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  现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持有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权,占尚德总股本的46.89%。2
期刊
他是大三学生,连续3年被微软评为“全球最有价值专家”,并被邀请出席微软总部全球最有价值专家峰会。  他在学校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自任CEO,并组建了一个开发软件的团队。  他曾是高考落榜生,以预科生的身份,进入四川西华大学。    高考落榜,都是电脑惹的祸    前不久,梁振应邀从成都“驾临”武汉,参加在武大举办的“微软创新之旅”活动,与该校学子分享他的成长、成才与成功经验。  拿到关于他的这份介绍
期刊
2007/07/18星期三晴(宿于Ai-Ais camp)  清晨6:30分,我们从南非开普敦向北出发,公路沿着山间谷地蜿蜒,两旁草地上,露珠被蒸上了天空,随风轻舞,如仙人般姿态婀娜曼妙。路的前方有过不完的山峦,雾霭山岚间仿佛远方国度是伊甸园式的天堂。  一路向北,虽然更接近赤道,但在山的包围间,天气开始染上了冷的气息,植被也逐渐变得稀疏,灌木丛匍匐在地上,野花渐渐多了起来,色彩明丽地把灌丛缀成了
期刊
原来巴菲特    股市依然如果如茶地狂热着,而真正的股神已经远去。一年之前,巴菲特宣布将大部分财产留给盖茨慈善基金,退隐江湖。“言必称巴菲特”,他留下经典,却如两千年前,骑着青牛的老子缓缓消失于函谷关。如果生在中国,巴菲特大概会成为老子的信徒,或是太极的高手,随风而来,随缘而去。  巴菲特一生的数百亿美元都是依靠投资得来。  35岁那年,也就是1965钎他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企业。
期刊
[人物档案]  蒋晓松,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1951年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蒋君超与著名电影演员白杨之子。博鳌亚洲论坛主要推动者,中日电视节主要推动者。  1969年~1977年,在安徽省莱安县农村插队。1978年~198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职。1980年前往日本考察研修影视。3年后回国。由其制作的反映女科学家徐凤翔事迹的电视报告片《小木屋》在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视导演奖,
期刊
王树彤曾在微软工作6年,从普通职员一直做到事业发展部经理,之后到全球市值最高的思科公司任市场部经理,一年后加盟卓越网,并出任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个公司的管理、业务运作、市场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她有长达10年的IT业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中国的IT市场有独到的见解。  业界盛传王树彤是一位不可多见的美女CEO,而见过王树彤的朋友都说,她本人看上去比照片还漂亮,一头飘逸别致的短发,越发衬托
期刊
成功之前,她也渴望拥有财富  成功后,她将金钱看得很淡  如今,她平衡着人生的得与失  快乐体验着丰富多彩的人生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王秋杨和丈夫张宝全为了筹集50万元拍自己想拍的片子,选择了下海。他们完全没想到,十几年后竟然拥有了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海洋运输、酒店管理、影视文化、网络通讯、国际投资等于一体的今典集团。旗下不仅有10多家成员公司,而且建
期刊
蔣晓松说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蒋晓松也不愿意人家说他是个企业家;蒋晓松没有走出他的导演情结——蒋出身电影世家,早年负笈东瀛学习影视导演,捧回过中国第一个电视导演大奖。  早在多年前,蒋晓松就不再玩“电视”,因为在海南博鳌他发现了人间仙境,他要把导演的激情铺排在那片山、河、湖、海之中,创作人生最佳作品。  在集蒋晓松10年之精血创意的博鳌水城,世界瞩目、亚洲关切的大事——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举行
期刊
时下,正当不少大学生感叹就业难、赚钱难时,一个仅读过两年技校的西北女孩,却从“e时尚”中发现商机,在短短4年内赚了170万!她设计的个性鼠标垫不仅卖遍北京、上海等地,而且飘洋过海卖到了国外,连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采购商沃尔玛都打电话向她订货……     小小鼠标垫里找商机    2000年4月的一天,26岁的刘玉芬陪一位朋友买电脑,回来时发现对方少给了一个鼠标垫。待到返回索要时,却听到几位顾客正在抱怨
期刊
□口述/刘 静文/张振中    在欧洲,巧克力被称作“甜蜜梦幻”。在情人节,女孩子收到的往往不是玫瑰,而是个性十足的香醇巧克力。洛阳女孩儿刘静从中受到启示,她独创北京首家“爱情巧克力DIY吧”,引得情侣们怦然心动……    未出校门先挣得第一桶金    我1979年出生在洛阳郊区一个农民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差,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下决心自己赚生活费。  第一年寒假我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应聘到一家乳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