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之父”蒋晓松:长袖善舞的印象派商人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蒋晓松,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1951年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蒋君超与著名电影演员白杨之子。博鳌亚洲论坛主要推动者,中日电视节主要推动者。
  1969年~1977年,在安徽省莱安县农村插队。1978年~198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职。1980年前往日本考察研修影视。3年后回国。由其制作的反映女科学家徐凤翔事迹的电视报告片《小木屋》在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视导演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随后他策划并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和《故宫》分别在日本NHK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大受欢迎。
  1989年9月15日,蒋晓松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育家的女儿向山德子结为伉俪,从此结束了“天马行空”式的独身生活。
  
  他交友广泛,长袖善舞,有人戏称他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外交部长”。而之所以称他为“印象派商人”,第一是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艺术的血液,第二是因为他的经商模式是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套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商人千万不要学我!”
  蓝格衬衫,袖口挽着,蓝黑色长裤,圆口布鞋,从蒋晓松的装束无论如何看不出他是位富人,而所有的艺术气质都写在与年龄不相称的灰白头发上……
  
  “博鳌之父”与“亚洲之子”
  
  一直流传的两个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博鳌之父”的由来,以至于这两个故事像传奇一般成为谈起蒋晓松就不得不说的内容。
  第一个是蒋晓松初来博鳌时“两块钱的故事”。
  “我们在一个渡口,坐一条摆渡的小船到岛上去。下船时,我塞给老人两块钱,可人家坚决不收,说,平时有人坐船都不收钱的。可我们不是这里的村民啊。老人说,你们是客人,我更不能收了!”据说此事令性情中人蒋晓松无比感动,让他更钟情于这块土地,促使他作出投资开发的决定。
  另外一个故事是在博鳌沙坡岛上的亚洲首个全岛型林克斯式高尔夫球场初建成时,蒋晓松以个人名义请来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蒋陪同他们登上游艇,饱览风光。两位前政要为新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开杆……当晚,三人彻夜长谈,建立一个“亚洲论坛”的伟大构想就此萌芽。霍克不久便给江泽民主席写信提出倡议。此后,由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提议,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发起成立博鳌亚洲论坛的构想逐渐成熟。
  再度谈起这些时,蒋晓松仍然掩饰不住自豪:“我觉得当时确实是独具慧眼。经过了十几年,今天再回头去看,可以结论性地讲这句话,在亚洲地区从先天性的角度来说都找不到一块综合点数比博鳌更好的地方,因为它名副其实地汇集了江河湖海,还有3座山和3个岛,从地球范围来说,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有这么好,墨西哥的坎昆、美国的佛罗里达有这样的地形地貌,但在亚洲,仅此一地!”
  博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我们带入了与蒋晓松长长的对话中……
  
  问:博鳌和亚洲论坛是您的作品吗?
  答:博鳌和亚洲论坛是有我的努力在内的作品,应该是一个共同的作品。中国的强大、亚洲的需求和有识者的共同努力三者促成了博鳌亚洲论坛,我在里面确实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当初选择在博鳌,是您偶然撞上了,还是……
  答:没有一个馅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问:当初开发博鳌的第一笔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答:都是个人积累的。做博鳌之前,还做过其他东西,影视工作啊,房地产工作啊,做这些东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我是不会看财务报表的人,我和银行几乎没有来往。
  
  问:为什么是博鳌?要是换了另外一个地方,您再做这么一个概念,成功的可能性是多大?
  答:一切事本身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里面。人本身是很渺小的,何况是一个人。首先,很多事,要感谢上天,感谢一起走过的同路人,因为有大家的共同才智才能走到今天。如果说再换个地方,蒋晓松能不能再做起来?我也不知道,因为有天时地利等各种因素,资源的调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问:您当时请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打高尔夫球,是出于什么目的?
  答:(大笑)应该说是有目标的。其实在这之前,1996年的时候,日本前首相细川就有这个想法了。当时是我们在日本一起过年,我说起我在博鳌投资,他和我提起了达沃斯,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达沃斯,但这是最早的一个启示。至于到后来,因为细川、霍克都是我的朋友,我们共同的想法是应该怎么对这个地区、对亚洲,通过我们现成的素材作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是我们最早的出发点。
  
  问:您是“博鳌之父”吗?
  答:(笑)我是“亚洲之子”。
  
  问:看到博鳌今天的这些日益成规模的建筑群,心情怎么样?
  答:我比谁都激动,比谁都高兴。要看到博鳌的整个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想像10年以前甚至哪怕是3年以前是什么样子。如果明年再看,硬件和软件都将会有更大发展。
  
  问:您觉得博鳌这个作品到什么程度上就算完成了?
  答:看你从哪个角度看,有很多角度。博鳌是以水为魂的地方,我喜欢博鳌水城这4个字,因为20世纪和21世纪的城市的好坏评判标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0世纪会看人口有多少,高楼有多少,21世纪则是看哪里空气最新鲜,居住人口质量最高,信息最通。我觉得若干年以后,博鳌水城会达到这一标准。
  
  问:博鳌在不断地发展,但发展容易,控制很难。您怎么看?
  答:我觉得过去有很多让我自豪的地方,也有很多让我很难为情的地方,因为有很多东西并不是100%在我想像中走。但总的来说还是在不断的反省、提高中发展。对于博鳌整体来说,蒋晓松做的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博鳌没有随意卖一寸土地。这点也确保了今天没有形成乱开发的局面。我可能对博鳌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我觉得从上天那里得到这么好的材料,我没有理由做蹩脚的裁缝把这块衣料裁坏。
  
  问:论坛现在已经基本成型了,那您的下一步打算呢?
  答:继续营造一些新的概念,继续在博鳌这个地方做第二个、第三个论坛,博鳌的发展不是做东方的达沃斯,而是做21世纪的亚洲日内瓦。
  ……
  
  商人?艺术家?
  
  问:《新财富》杂志今年评出了中国400个富人,您本人以3亿资产入选其中,如何看待?
  答:他们是从我占博鳌控股50%股权里推出来的这个数字。
  
  问:在我们看来您肯定是一个很有钱、很成功的商人了,可是您卻反复强调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甚至是一个不及格的商人,为什么?
  答:我再三说过,企业家千万别学我,学我就糟了。我带有很多说是艺术家的东西也好,文化人的东西也好,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搞艺术作品和搞博鳌是一回事,无非是触类旁通。但如果完全从一个企业的思维看蒋晓松就看不懂了,现在我连报表都不会看,还怎么搞企业呢,让人家学我就是误人子弟啊!(笑)
  
  问:您是艺术家吗?
  答:应该是吧,恰当地说应该是一个创作人。
  
  问:您将来会不会回归影视行业?
  答:可能性很大,我觉得现在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后面的事情上了轨道之后,回归影视行业是我的选择之一。
  
  激情?理想?命运?痛苦?
  
  问:您如何比较您和《小木屋》里的徐凤翔女士?
  答:在我的人生中,很多人都能成为我的榜样,让我从中吸收很多东西,徐凤翔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执着精神,对事业的一种献身精神,这种东西我觉得潜移默化都进入我的血液里了。所以,我这个人做事也好,做人也好,都是比较专一的,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对理想的追求都一往直前。一个人必须要有激情,没有激情不行,包括你们搞文字工作,没激情的话就出不来好东西了。
  


  
  问:您什么事不被人理解了?
  答:大家说蒋晓松通过炒作博鳌赚了多少多少钱,显然是很大的误解。我的收入比在我的公司的员工都少。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的付出可以不计代价。
  
  问:您的理想是……
  答:我觉得人生很有限,作为一个男人来讲,能做一件幸福的事,对国家好,对大家也好,对家人也好,我就很满足,这么多年我就做过博鳌这么一件事。
  
  问:1998年最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
  答:别的公司的人就说蒋总那个房间——“八角楼上的灯光又亮了”。很多东西苦苦冥想,人各种能量发挥差不多的时候,但是仍束手无策,或又不被人理解,痛苦和煎熬,那就是熬。
  
  问:刚才谈到痛苦二字,感到您很轻描淡写。谈谈您作为一个男人最痛苦的事?
  答:到目前为止,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在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刮风下雨,什么叫黑呢?现在大家都体会不到,那个时候真叫伸手不见五指。同时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从心理生理上同时感受到的一种“黑”。
  像我这种家庭,我这种情况的插队,贫下中农女儿都不肯嫁给我的。那种黑,那种痛苦,是很抽象的,男人的痛苦。
  
  问:能谈一下您的家庭生活,谈一下您平常的爱好吗?
  答:我的夫人是日本人,她和女儿都在日本。对我来说我的实际领导就一个,是我的女儿,她今年13岁。我的事业、家庭应该是很幸运也很幸福的。我是属兔的,别人说狡兔三窟嘛(笑),这么多年,一般一个月和家人在一块的时间有1/4吧,1/4在日本,1/4在博鳌,1/4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还有1/4在其他国家。這么长时间里,每天不管怎样,没有一天没跟她们讲过话,每天都打电话。我们家是女儿领导我,我领导夫人,夫人领导我女儿(大笑)。我这个人很顾家,家庭概念还是很强的。国家、大家、自家三个家缺一不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工作的动力。我夫人有她的工作,有她的爱好,是一个开朗的日本女性。
  
  问:您相信命运吗?
  答:我相信“命”。但我这个“命”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命”,对“命”的感觉和解释不一样。做博鳌时,最早的前几年有一种使命感,这几年是一种宿命感。前世里面好像欠了海南一样,欠了博鳌一样,必须要做点什么。我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其他教派,但我敬畏上天,用敬畏两个字比较准确。
  
  问:能不能描述一下您自己的性格?
  答:(笑)不好说,还是留给你们说吧。不过是总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且是比较正正经经的事,歪门邪道的事不做。
  ……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河流和池塘日渐减少,有鉴于此,不少人在装修时都会想法摆设一个金鱼缸,一来美化居室,二来怡情养性,三来招财化煞。以下就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养风水鱼。  一、养金鱼要符合户工五行。易经理论中认为,五行有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由此可知,水是克火的。如果一个人的八字是忌水的,是不宜养金鱼的。举例如下。
期刊
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本应是让国人更具自豪感的“万园之园”。然而这座集古代文化精华于一身的珍宝馆,却毁于一场战争,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被洗掠一空,最后还被放了一把火,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今天,人们只能在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中去联想它300年前的伟大。偶尔一两件瑰宝现诸于世,都会勾起国人心中那隐隐的痛。    兽首回归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连马首在内的十
期刊
赵勇终于忍不住了。自从当上长虹集团的掌舵人,他在一年半时间里频频遭到“郎大炮”的攻击。2005年年末,赵勇首次回应郎咸平的质疑,并宣称“郎咸平攻击我搞MBO,我不怕”。    试水员工持股    勾起郎咸平攻击欲望的是2005年4月16日长虹发布的两份财务报告。一份是2004年年度报告,在该年报中长虹披露上一年度共亏损36.81亿元。而仅仅晚两天,长虹又公布了2005年的第一季度报告,报告中显示,
期刊
他开办了20多家连锁药房,承诺“药价最低”;他宣称“向虚高药价宣战”,表示“向医药行业潜规则挑战”;他原本只是“在商言商”,却不料入选央视2005年度社会公益人物候选名单。有媒体评价说,他颠覆了一个行业的霸道——  陈金良在杭州的第一家药店开张那天,拥进店里来的顾客多得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百姓是提着篮子来买药啊,或者说,”陈金良纠正道,“是提篮‘抢’药。”店里准备的1000多只购物篮被
期刊
读塔可夫斯基的《时光中的时光》,在1979年2月10日他的日记中,有这样的呼喊,“救我,主,宽恕我!我觉得《潜行者》真的会是我最好的电影……这绝非我看高自己的电影。我不喜欢它们——里面太多琐碎、短浅与虚假。(《潜行者》相对较少。)只因为其他人的电影太差。是我骄傲?也许。但事实如此。”  我曾是塔可夫斯基的绝对的信徒,我把这种崇敬看成对电影本身的崇敬,因为我相信他所言电影的创造乃是让我们拥自了记录时
期刊
日前,一则消息再次使复星集团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通过自己的境外资本全资收购复星集团,准备将复星集团变身为外资企业,整体打包上市。业界评论说,高额头、高颧骨、瘦长脸的郭广昌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大富豪,但绝对是个资本乘法高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复星打造了一个富翁团队。  在福布斯公布的2005中国富豪榜中,有74位浙商上榜,而在这74位浙商中,有4位来自复星集团早期创业的团队。38岁
期刊
施正荣身价超过149亿元人民币,成为2006年最有可能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企业领导者。    [人物档案]  施正荣,1963年生于江苏镇江。  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  现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持有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权,占尚德总股本的46.89%。2
期刊
他是大三学生,连续3年被微软评为“全球最有价值专家”,并被邀请出席微软总部全球最有价值专家峰会。  他在学校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自任CEO,并组建了一个开发软件的团队。  他曾是高考落榜生,以预科生的身份,进入四川西华大学。    高考落榜,都是电脑惹的祸    前不久,梁振应邀从成都“驾临”武汉,参加在武大举办的“微软创新之旅”活动,与该校学子分享他的成长、成才与成功经验。  拿到关于他的这份介绍
期刊
2007/07/18星期三晴(宿于Ai-Ais camp)  清晨6:30分,我们从南非开普敦向北出发,公路沿着山间谷地蜿蜒,两旁草地上,露珠被蒸上了天空,随风轻舞,如仙人般姿态婀娜曼妙。路的前方有过不完的山峦,雾霭山岚间仿佛远方国度是伊甸园式的天堂。  一路向北,虽然更接近赤道,但在山的包围间,天气开始染上了冷的气息,植被也逐渐变得稀疏,灌木丛匍匐在地上,野花渐渐多了起来,色彩明丽地把灌丛缀成了
期刊
原来巴菲特    股市依然如果如茶地狂热着,而真正的股神已经远去。一年之前,巴菲特宣布将大部分财产留给盖茨慈善基金,退隐江湖。“言必称巴菲特”,他留下经典,却如两千年前,骑着青牛的老子缓缓消失于函谷关。如果生在中国,巴菲特大概会成为老子的信徒,或是太极的高手,随风而来,随缘而去。  巴菲特一生的数百亿美元都是依靠投资得来。  35岁那年,也就是1965钎他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