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清华学堂”
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l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8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6个“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5亿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8亿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0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非常机敏地改变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是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藉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
1909年1月1日起,美国开始“退还”其所多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这笔钱用于选派学生赴美留学。7月10日,清政府外务部、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优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适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同日,清政府颁布《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确定了具体的招生办法。两部还提出全国各省名额分配办法:
至于学生名额,自应按照各省赔款数目分匀摊给,以示平允。其满洲、蒙古、汉军旗籍以及东三省内外蒙古、西藏亦应酌给名额,以昭公溥。
对外务部与学部设立游美肄业馆的奏请,军机大臣那桐等表示赞同,并派员各处觅地,最后确定为毗邻圆明园的清华园。清华园前身为熙春园,长期为皇子分封园林,当时面积约530亩。
外务部选中清华园,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清华园一带“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于卫生最为合宜”;第二,清华园距离京张铁路仅半里,交通便利,以后修筑图书馆、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藏修游息各得其宜”。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作为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著名生物学家秉志等。10月,这批学生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1910年和1911年游美学务处又分别招考了70人、63人为第二、三批直接留美生,其中第二批有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胡适等人,第三批有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等人。胡明复、姜立夫分别于1917年、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数学最早的两位博士。
从1909年至1911年,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这些留美生因是经过“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称为“甄别生”。
胡适回忆1910年考选的情形: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做了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显而易见,胡适的写法与出题者意愿大相违背,不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他英文考了60分,头场考试胡适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场各门考试,胡适考得并不好,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70个名额,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
1910年复试第一、二名为杨锡仁与赵元任,胡适对他们赞誉有加,常说他那一班最聪明的两位是考第一的杨锡仁和第二的赵元任,均为考第55名的自己所望尘莫及。
游美肄业馆的馆址确定为清华园后,外务部与学部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计划1910年秋可以完工,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廉、唐国安分别兼任。
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和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这批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如侯德榜、金岳霖、戴芳澜、陈鹤琴、吴宓等。3月30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
金岳霖1911年考入清华,他是经过两次初试才参加复试,并直接考取了高等科。金岳霖后来回忆:“重要的是头一场考试,国文、算学、英文。英文我觉得不怕,算学靠运气,怕的是国文。我在湖南考过留美预备的中等科,国文题目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我不知道这是唐朝裴行俭的话,落选了。北京考场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义》,这就好办了……”
清华学堂旨在选送合格的留美人才,教学内容等也与留美密切相关。但清政府也很注意选择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来管理学堂。1911年入学的胡光麃曾评论:“总办周先生是同文馆最早的学生,又有满清举人的身份(副榜,即举人备取),换言之,他是科举出身。他没有正式留过学,英文是在中国学的,但做过驻美代办,旧金山、纽约总领事和古巴代办,资格极老。会办范源廉先生是留日的,在日本还办过法政速成班。唐国安先生则是个幼年生,曾与詹天佑、唐绍仪等同派出洋,是留美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在人选上是很有配合的,教育背景上也不偏颇留美派或哪一派。”
进入民国后,范源廉任教育总长,周自齐任山东省长,唐国安因病早逝,他们均极为精明强干。
学制方面,1911年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4年。“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不到半年,在教务长张伯苓推动下,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转清华学堂改变学制申请:“本学堂开办已历数月,征诸实验,觉向定章程与现在情形尚有未尽适宜之处,不能不酌量变通,以期完善。”这样,“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 业”。
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气息。清华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名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有浓厚的科举考场习气。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廉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有的学生为逃避此仪式,前一日已预先告假,或诈称腹痛,或假言发热等等,不一而足。
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来到风景优美的王府花园读书,新鲜、自豪之情充盈于怀。毕业多年以后,陈鹤琴仍感情激昂地说:“我的清华时代,好像万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气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远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饱满;我的勇气,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坚强;我的自期,非常宏远。那时做人真觉得有无穷愉快。”
教务长胡敦复去职风波
清华学堂开学不久,即爆出教务长胡敦复辞职风波。
胡敦复是我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和数学界杰出的领导人。1909年,胡敦复在康奈尔大学获理学学士后,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请他回国负责游美学务处考选、遣送直接留美学生的工作。胡敦复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国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回来建设祖国,毅然放弃了在国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应聘回到北京,参与了三批直接留美生的考选工作。清华学堂成立后,胡敦复任第一任教务长。
关于胡敦复去职,学堂监督周自齐曾解释:“胡先生为人才学极富,且就任以来办事亦极有条理,但诸种举动皆嫌过于专制,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而且性气高傲,连我们总办、监督全莫有放在眼中,众职员亦不喜他,而且学生中又有许多谣言。”周氏一席话,暂且不论对胡敦复办事能力的肯定与对其不免专制有所批评,后面“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一句,与《吴宓日记》等相印证,却是真正道出了胡敦复去职的原因。
据李济回忆,清华学堂当时“所有的课程,那时候最早都是由教务长胡敦复先生安排的”。我们看《吴宓日记》,可以了解当时课程设置的特点。胡敦复将全校课程依照难度分类,例如:英语有订立英文一、英文二,数学有数学一(笔算)、数学二(初等代数)、数学三(平面几何)、数学四(立体几何)、数学五(平面三角)、数学六(高等代数)、数学七(解析几何)、数学八(球面三角)等,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颁布全校课程表,每门课程标明授课老师、上课地点与时间以及参考书目等。学生经过老师口试而不用分班考试,被制定修习不同难度课程。这是一种效率较高、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办法,类似现在通行的大学选课之法。但这种课程设置,遭到了在校内占有势地位的美籍教师的反对。
此外,胡敦复重视理工科,也与美籍教师重视英文、欧美史地等课程存在分歧。美籍教师主张“学生先把英文学好,还要着重学美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课程可到美国去学,在校内只学点最浅的”。
当时学堂的美籍教师,由外务部转托美国男女基督教青年会直接从美国聘来,多数是美国普通中学(High School)教员,难以适应胡敦复这种类似大学教育的制度。此外,胡敦复聘请的多位中国教师,不少人是其南洋公学同学,擅长数学、理化等科学,学生甚为钦服。而部分美国教师,薪俸远比中国教师高,但只能授低浅之课程,为学生所轻视,遂对胡敦复渐生不满。
1911年6月初,美籍教师向中国外务部提出:“胡敦复教务长不能与美国教师合作,应即撤换。”外务部以清华为美国退还之“庚子赔款”所办(开办经费,银100万两;常年经费,银60万两),敢不听从,立饬令胡敦复“自请辞去清华教务长职”,而改聘天津私立南开中学校长张寿春(伯苓)为清华教务长。于是,吴宓眼中“俊秀而和厚,极为学生所爱戴”的胡敦复教务长,被迫辞职,由张伯苓接替。
1911年5月15日晚,清华学堂监督范源廉发出告示:教务长胡敦复已经辞职,新聘的张伯苓一时难以到校莅任。自16日起,有关教务之事,均由范源廉代理。
因革命爆发停课
清华诞生之日,正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不及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云集响应,举国震动。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戒严,并封锁前线战事消息。吴宓在其日记中写道:“日来警报纷纭,一日数起,闻之殊令人惊惶异常。现北京各报,已为政府禁止登载各省乱事,以故一切详情难得确知。”
清政府的戒严与封锁,非但没有稳定人心,反而让市民更加惶恐不安。吴宓观察到“京师亦已戒严,派兵分驻各所。而市上各银行,日来迭遭倒闭。缘商民人等自闻乱事,纷纷执钞票向钱店索支现银,该银行等一时存款无多,不能应付,故有此现象。余入城时,信成银行及其他钱店门口,皆有多人拥挤喧嚣。巡警群驻,力为排解保护。而虽用现银至钱店亦不能兑得银圆,经济界之恐慌盖可想见”。
清华园僻处城外,无城内车马喧嚣,本是一处静心读书的好去处。此时,消息闭塞反而为各种传言提供了温床,加剧了学堂的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原定10月16日新学期开学,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外事紧急,学部及外务部大臣都临时决定不参加,开学仪式被迫延缓举行,这无疑更增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校方则力图在动荡不安的形势面前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反复晓谕师生保持安定。10月18日星期三是圣诞节,“校中照例行礼谒圣,并放假一日”。
28日午后,清华学堂监督范源廉、唐国安到校,在食堂对学生发表演说:“谓此时危险之说摇撼人心,诸生纷纷离校,握亦实不敢必留诸君在此。但如此随便来去,殊于本校前途大有妨碍,自今日起,一概不准请假。凡欲去者,皆当作为自行退学,不能再算本校生徒;如留此者,则当照常上课。校中管理、教授一切事宜照常进行,与平日无异。据我思之,亦不至有甚危险。即有危险,我当竭力保护,然确当完全无与否,则亦不敢断言也。”
10月30日午后,唐国安再次对学生发表演说,谓:“今日所下五道诏谕,言自此乱事可平,诸生在此自无忧患矣。”
范源廉、唐国安的这番话,既希望学生留在校内,又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前后颇为矛盾。因此,两人的讲话并未能稳定学生情绪,相反让学生更觉形势危急。于是,出现了校方威胁学生离校将被开除与大量学生离校逃命的矛盾现象。吴宓写到“然此令下后,诸生之去者仍滔滔不绝,率皆自请退学”。 尽管如此,学生也希望争取学堂能准学生请假离校而不作为退学,遂派代表与学堂谈判。范、唐二人作出让步,“监督遂改订凡请假者以一月为限,如逾一月则必开除云云”。
随着形势越来越对清政府不利,11月5日傍晚,范源廉在高等科发表演说:“谓现在事情紧急,人心惶恐更非昔比。而学生中多数出校,现在诸位中国教员又皆纷纷请假辞退,教课之事殊难进行。故现在决定停课一月,如一月后事尚未定、人尚未齐,当再议延长之计。现在功课停止后,诸生中有愿意回家及他往逃避者,即可自由他往。如不愿他往及不能回家者,可仍留校中温理学课。饭食一切及管理诸事均如常日,诸管理员并美国教员及其眷属皆居此不去。”
范源廉表示,清华学堂校警已经全部由满人更换为汉人,且从18人规模扩大到20人,并将进一步扩充校警队伍。因此,留居清华非必有危险。接着,清华学堂监督唐国安与3名美国教师相继登台演说,亦劝慰同学不必惊惶。当晚,学生邓立斋等人在食堂召集学生开会,建议向校方提出申请,将学堂所有现金提出,分散给诸生,使各自奔逃回家。8日中午,高等科、中等科各派2人为代表,向校方提出散发旅费,以便学生各自逃命。
慌乱中,还有部分师生抱有一种希望,即利用清华学堂与美国的关系,借助校内一些美国教师,请美国使馆派兵来保护。或者美国使馆接美国教师入使馆躲避,顺便将留校学生一并带入使馆。11月5日晚,范源廉演说中即提到:美国公使答应事情紧急时,使馆将会派兵守护清华。
但是随着形势发展,美国公使函致清华学堂美国教员,称事变紧急,使馆兵额不足,自顾不暇,无法派兵守护此园。于是,许多美国教员搬出清华,或暂住城内,或离华返美。因此,借助美国使馆力量自保的希望也宣布破灭。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挪用这年“退还”的庚款去弥补支绌的军费,清华学堂的经费来源断绝。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1月8日晚8时,校方宣布:“事情紧急,美兵既不来保护,则实无法维持。故现定办法,将本学堂暂行解散,现仅余存款三千金,当分给诸生作旅费各谋他适,计每人可得二十元,明晨发给。凡职员、学生人等,统即于明晨搬出云云。”
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停课。
改名为“清华学校”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革命可以得天下,但革命不能安天下。对此,孙中山等人对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政局刚一稳定,即把恢复教育秩序作为巩固革命胜利果实的一件大事来抓。孙中山明确指出:“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而培国脉?”
1月9日,教育部成立。1月1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与《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两个法令,作为新学制颁布前办理学校教育的依据。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办法》命令各地教育机构改名、废止教科书等,以显示与前清的区别。
待北京局势刚一稳定,清华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宣布恢复上课。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但返校学生仅有360人。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影响课程教学,加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无力支付赔款,自然也就没有所谓“退款”,清华无钱资送学生留洋。因此,清华重新开学后,原计划这年留洋的高等科三年级学生延期至1913年出国。世界著名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发明人侯德榜即属于这一级。
根据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替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
自此,清华进入清华学校时期,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前后凡17年。
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l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8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6个“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5亿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8亿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0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非常机敏地改变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是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藉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
1909年1月1日起,美国开始“退还”其所多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这笔钱用于选派学生赴美留学。7月10日,清政府外务部、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优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适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同日,清政府颁布《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确定了具体的招生办法。两部还提出全国各省名额分配办法:
至于学生名额,自应按照各省赔款数目分匀摊给,以示平允。其满洲、蒙古、汉军旗籍以及东三省内外蒙古、西藏亦应酌给名额,以昭公溥。
对外务部与学部设立游美肄业馆的奏请,军机大臣那桐等表示赞同,并派员各处觅地,最后确定为毗邻圆明园的清华园。清华园前身为熙春园,长期为皇子分封园林,当时面积约530亩。
外务部选中清华园,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清华园一带“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于卫生最为合宜”;第二,清华园距离京张铁路仅半里,交通便利,以后修筑图书馆、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藏修游息各得其宜”。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作为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著名生物学家秉志等。10月,这批学生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1910年和1911年游美学务处又分别招考了70人、63人为第二、三批直接留美生,其中第二批有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胡适等人,第三批有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等人。胡明复、姜立夫分别于1917年、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数学最早的两位博士。
从1909年至1911年,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这些留美生因是经过“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称为“甄别生”。
胡适回忆1910年考选的情形: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做了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显而易见,胡适的写法与出题者意愿大相违背,不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他英文考了60分,头场考试胡适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场各门考试,胡适考得并不好,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70个名额,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
1910年复试第一、二名为杨锡仁与赵元任,胡适对他们赞誉有加,常说他那一班最聪明的两位是考第一的杨锡仁和第二的赵元任,均为考第55名的自己所望尘莫及。
游美肄业馆的馆址确定为清华园后,外务部与学部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计划1910年秋可以完工,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廉、唐国安分别兼任。
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和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这批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如侯德榜、金岳霖、戴芳澜、陈鹤琴、吴宓等。3月30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
金岳霖1911年考入清华,他是经过两次初试才参加复试,并直接考取了高等科。金岳霖后来回忆:“重要的是头一场考试,国文、算学、英文。英文我觉得不怕,算学靠运气,怕的是国文。我在湖南考过留美预备的中等科,国文题目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我不知道这是唐朝裴行俭的话,落选了。北京考场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义》,这就好办了……”
清华学堂旨在选送合格的留美人才,教学内容等也与留美密切相关。但清政府也很注意选择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来管理学堂。1911年入学的胡光麃曾评论:“总办周先生是同文馆最早的学生,又有满清举人的身份(副榜,即举人备取),换言之,他是科举出身。他没有正式留过学,英文是在中国学的,但做过驻美代办,旧金山、纽约总领事和古巴代办,资格极老。会办范源廉先生是留日的,在日本还办过法政速成班。唐国安先生则是个幼年生,曾与詹天佑、唐绍仪等同派出洋,是留美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在人选上是很有配合的,教育背景上也不偏颇留美派或哪一派。”
进入民国后,范源廉任教育总长,周自齐任山东省长,唐国安因病早逝,他们均极为精明强干。
学制方面,1911年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4年。“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不到半年,在教务长张伯苓推动下,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转清华学堂改变学制申请:“本学堂开办已历数月,征诸实验,觉向定章程与现在情形尚有未尽适宜之处,不能不酌量变通,以期完善。”这样,“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 业”。
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气息。清华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名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有浓厚的科举考场习气。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廉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有的学生为逃避此仪式,前一日已预先告假,或诈称腹痛,或假言发热等等,不一而足。
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来到风景优美的王府花园读书,新鲜、自豪之情充盈于怀。毕业多年以后,陈鹤琴仍感情激昂地说:“我的清华时代,好像万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气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远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饱满;我的勇气,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坚强;我的自期,非常宏远。那时做人真觉得有无穷愉快。”
教务长胡敦复去职风波
清华学堂开学不久,即爆出教务长胡敦复辞职风波。
胡敦复是我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和数学界杰出的领导人。1909年,胡敦复在康奈尔大学获理学学士后,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请他回国负责游美学务处考选、遣送直接留美学生的工作。胡敦复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国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回来建设祖国,毅然放弃了在国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应聘回到北京,参与了三批直接留美生的考选工作。清华学堂成立后,胡敦复任第一任教务长。
关于胡敦复去职,学堂监督周自齐曾解释:“胡先生为人才学极富,且就任以来办事亦极有条理,但诸种举动皆嫌过于专制,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而且性气高傲,连我们总办、监督全莫有放在眼中,众职员亦不喜他,而且学生中又有许多谣言。”周氏一席话,暂且不论对胡敦复办事能力的肯定与对其不免专制有所批评,后面“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一句,与《吴宓日记》等相印证,却是真正道出了胡敦复去职的原因。
据李济回忆,清华学堂当时“所有的课程,那时候最早都是由教务长胡敦复先生安排的”。我们看《吴宓日记》,可以了解当时课程设置的特点。胡敦复将全校课程依照难度分类,例如:英语有订立英文一、英文二,数学有数学一(笔算)、数学二(初等代数)、数学三(平面几何)、数学四(立体几何)、数学五(平面三角)、数学六(高等代数)、数学七(解析几何)、数学八(球面三角)等,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颁布全校课程表,每门课程标明授课老师、上课地点与时间以及参考书目等。学生经过老师口试而不用分班考试,被制定修习不同难度课程。这是一种效率较高、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办法,类似现在通行的大学选课之法。但这种课程设置,遭到了在校内占有势地位的美籍教师的反对。
此外,胡敦复重视理工科,也与美籍教师重视英文、欧美史地等课程存在分歧。美籍教师主张“学生先把英文学好,还要着重学美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课程可到美国去学,在校内只学点最浅的”。
当时学堂的美籍教师,由外务部转托美国男女基督教青年会直接从美国聘来,多数是美国普通中学(High School)教员,难以适应胡敦复这种类似大学教育的制度。此外,胡敦复聘请的多位中国教师,不少人是其南洋公学同学,擅长数学、理化等科学,学生甚为钦服。而部分美国教师,薪俸远比中国教师高,但只能授低浅之课程,为学生所轻视,遂对胡敦复渐生不满。
1911年6月初,美籍教师向中国外务部提出:“胡敦复教务长不能与美国教师合作,应即撤换。”外务部以清华为美国退还之“庚子赔款”所办(开办经费,银100万两;常年经费,银60万两),敢不听从,立饬令胡敦复“自请辞去清华教务长职”,而改聘天津私立南开中学校长张寿春(伯苓)为清华教务长。于是,吴宓眼中“俊秀而和厚,极为学生所爱戴”的胡敦复教务长,被迫辞职,由张伯苓接替。
1911年5月15日晚,清华学堂监督范源廉发出告示:教务长胡敦复已经辞职,新聘的张伯苓一时难以到校莅任。自16日起,有关教务之事,均由范源廉代理。
因革命爆发停课
清华诞生之日,正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不及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云集响应,举国震动。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戒严,并封锁前线战事消息。吴宓在其日记中写道:“日来警报纷纭,一日数起,闻之殊令人惊惶异常。现北京各报,已为政府禁止登载各省乱事,以故一切详情难得确知。”
清政府的戒严与封锁,非但没有稳定人心,反而让市民更加惶恐不安。吴宓观察到“京师亦已戒严,派兵分驻各所。而市上各银行,日来迭遭倒闭。缘商民人等自闻乱事,纷纷执钞票向钱店索支现银,该银行等一时存款无多,不能应付,故有此现象。余入城时,信成银行及其他钱店门口,皆有多人拥挤喧嚣。巡警群驻,力为排解保护。而虽用现银至钱店亦不能兑得银圆,经济界之恐慌盖可想见”。
清华园僻处城外,无城内车马喧嚣,本是一处静心读书的好去处。此时,消息闭塞反而为各种传言提供了温床,加剧了学堂的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原定10月16日新学期开学,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外事紧急,学部及外务部大臣都临时决定不参加,开学仪式被迫延缓举行,这无疑更增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校方则力图在动荡不安的形势面前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反复晓谕师生保持安定。10月18日星期三是圣诞节,“校中照例行礼谒圣,并放假一日”。
28日午后,清华学堂监督范源廉、唐国安到校,在食堂对学生发表演说:“谓此时危险之说摇撼人心,诸生纷纷离校,握亦实不敢必留诸君在此。但如此随便来去,殊于本校前途大有妨碍,自今日起,一概不准请假。凡欲去者,皆当作为自行退学,不能再算本校生徒;如留此者,则当照常上课。校中管理、教授一切事宜照常进行,与平日无异。据我思之,亦不至有甚危险。即有危险,我当竭力保护,然确当完全无与否,则亦不敢断言也。”
10月30日午后,唐国安再次对学生发表演说,谓:“今日所下五道诏谕,言自此乱事可平,诸生在此自无忧患矣。”
范源廉、唐国安的这番话,既希望学生留在校内,又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前后颇为矛盾。因此,两人的讲话并未能稳定学生情绪,相反让学生更觉形势危急。于是,出现了校方威胁学生离校将被开除与大量学生离校逃命的矛盾现象。吴宓写到“然此令下后,诸生之去者仍滔滔不绝,率皆自请退学”。 尽管如此,学生也希望争取学堂能准学生请假离校而不作为退学,遂派代表与学堂谈判。范、唐二人作出让步,“监督遂改订凡请假者以一月为限,如逾一月则必开除云云”。
随着形势越来越对清政府不利,11月5日傍晚,范源廉在高等科发表演说:“谓现在事情紧急,人心惶恐更非昔比。而学生中多数出校,现在诸位中国教员又皆纷纷请假辞退,教课之事殊难进行。故现在决定停课一月,如一月后事尚未定、人尚未齐,当再议延长之计。现在功课停止后,诸生中有愿意回家及他往逃避者,即可自由他往。如不愿他往及不能回家者,可仍留校中温理学课。饭食一切及管理诸事均如常日,诸管理员并美国教员及其眷属皆居此不去。”
范源廉表示,清华学堂校警已经全部由满人更换为汉人,且从18人规模扩大到20人,并将进一步扩充校警队伍。因此,留居清华非必有危险。接着,清华学堂监督唐国安与3名美国教师相继登台演说,亦劝慰同学不必惊惶。当晚,学生邓立斋等人在食堂召集学生开会,建议向校方提出申请,将学堂所有现金提出,分散给诸生,使各自奔逃回家。8日中午,高等科、中等科各派2人为代表,向校方提出散发旅费,以便学生各自逃命。
慌乱中,还有部分师生抱有一种希望,即利用清华学堂与美国的关系,借助校内一些美国教师,请美国使馆派兵来保护。或者美国使馆接美国教师入使馆躲避,顺便将留校学生一并带入使馆。11月5日晚,范源廉演说中即提到:美国公使答应事情紧急时,使馆将会派兵守护清华。
但是随着形势发展,美国公使函致清华学堂美国教员,称事变紧急,使馆兵额不足,自顾不暇,无法派兵守护此园。于是,许多美国教员搬出清华,或暂住城内,或离华返美。因此,借助美国使馆力量自保的希望也宣布破灭。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挪用这年“退还”的庚款去弥补支绌的军费,清华学堂的经费来源断绝。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1月8日晚8时,校方宣布:“事情紧急,美兵既不来保护,则实无法维持。故现定办法,将本学堂暂行解散,现仅余存款三千金,当分给诸生作旅费各谋他适,计每人可得二十元,明晨发给。凡职员、学生人等,统即于明晨搬出云云。”
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停课。
改名为“清华学校”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革命可以得天下,但革命不能安天下。对此,孙中山等人对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政局刚一稳定,即把恢复教育秩序作为巩固革命胜利果实的一件大事来抓。孙中山明确指出:“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而培国脉?”
1月9日,教育部成立。1月1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与《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两个法令,作为新学制颁布前办理学校教育的依据。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办法》命令各地教育机构改名、废止教科书等,以显示与前清的区别。
待北京局势刚一稳定,清华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宣布恢复上课。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但返校学生仅有360人。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影响课程教学,加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无力支付赔款,自然也就没有所谓“退款”,清华无钱资送学生留洋。因此,清华重新开学后,原计划这年留洋的高等科三年级学生延期至1913年出国。世界著名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发明人侯德榜即属于这一级。
根据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替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
自此,清华进入清华学校时期,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前后凡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