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时情境中涵育学生的精神成长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8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教师会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情境,这些情境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是开放的、生成的,是为“即时情境”。例如,某些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氛围、学校教育的临时性任务、教师和学生的临场实时状态等,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即时情境”。这些不确定性有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需要教师以敏锐把握,创造性应对和利用,发挥其教育功能。
  清明时节,学生在日记随笔中这样叙述他们的扫墓经历—
  我们全家人像以前一样来到公墓,那里人山人海,来来往往的人手上拿着一些鲜花、水果,还有的拿着饭盒到里面去祭拜。……过了一会儿,就要去烧纸,还要拜头,轮到我了,我先跪下来,再拜了拜,这样就好了。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地方,又像刚才那样拜了三拜。(学生小杰)
  ……妈妈则是用竹子把烧了的“假钞”压住,不让风给吹走。爸爸在那不停地咳嗽,眼睛也变红了,眼泪似乎将要夺眶而出。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从屋里冲了出来,深吸了一口气。一阵微风吹过,爸爸似乎轻松了许多。唉,现在的习俗也要改了,不然一代一代传下去,又损人的身体,又浪费这些纸。(学生小敏)
  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感受着清明时节,朦胧地建立着与祖先的联系。但透过文字可以发现,这种联系越来越疏淡,前景并不乐观。针对学生对祭奠祖先表露出来的疏淡和陌生现象,我陷入了沉思:何以至此?何以改变?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其实是现代社会家族亲情疏离的一种表现,根源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式微。如何引导学生找到家族的归属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通过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引导学生尝试编制简单的家谱,踏上寻根之旅和未来展望之路。课上,我给孩子们介绍家谱的有关知识,如世系及家传(家族人物小传),并提示呈现的方法。那几天的家庭作业为访谈亲人,了解和记录自己祖先的故事,并整理世系。从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不少学生为断裂的家族之链而遗憾。
  小昊写道:“我知道我爸、我爷爷的姓名,至于我爷爷的老爸,我的老爷爷之姓名,我早已无从考证,因为唯一知情的爷爷在一年前就去世了。”
  学生陈燕采访了爸爸关于祖先的事情。她这样回忆道:“我认真地听着、记着,仿佛走进了他们曾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他们那时的光荣与梦想。我深深地记住了他们—我的祖先,这也让我因生为陈家的一个人而自豪。我一定不会辜负爸妈对我的期望,一定要做一个值得我的后代骄傲、自豪的陈家人。”
  学生蔡喆从爸爸那里了解关于祖先的事情,采访结束了,他也被深深的震撼了,表示“我的祖宗用一生的勤劳节俭,甚至生命为后人铺垫了无价的致富之路,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条道路,让他在我的心里永不消失,也要铭刻在我后代的心上”。
  潘杰经过一番打听,当得知自己的祖辈乐善好施时,心中的自豪感无以言表。想起制作家谱的过程,他感慨万千:“追溯到自己的根本,真好!”
  学生何烨能在访谈笔记中写道:“……就在这时,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虽然他们比较平凡,但他们还是伟大的,因为他们还让这个家族一直延续了下来。我已经被深深感动,暗下决心,一定得好好学习,不愧对他们……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名字会永远留在我心中。第二天,我做出了一个打算,为了让我的子孙后代也找到一种归属感,我得把这个家谱一直传下去!”
  当学生用关心祖先的方式走向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乃至其他亲人的时候,更多的人卷入了一场亲情的寻访之旅。于是,感动的潮汐浸染了其中的每一个人。
  家谱的制作就在这样的步骤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学生从对祖先知之甚少,到有些朦胧的记忆,再到渐渐确立自己在整个家族之链中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培植起来的亲情责任感,都让我们的身心经历一次洗礼和远游,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追怀过去,思索未来;在实践的层面我们锻造成长毅力,设计未来……
  编写家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访问、探究、查找……许多相关的人因为这次活动被串联起来,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件事而留下特别的记忆。虽然,学生的家谱编写不能像往古的宗族编修家谱那样庄严讲究,但这种参与至少使他们有机会“与祖先精神相遇”,从而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一种富有品位的优化和引领。因为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感知或理解,更在于参与其建构与创造。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落实。生活中原本看似平常的现象却关涉着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者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通过专业性的劳动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肖茂红
其他文献
重庆市沙坪坝区是红岩精神发祥地,科教文化中心区。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固本铸魂·整体育人”(固价值准则之本,铸爱国主义之魂;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时时处处人人事事皆育人)区域德育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灵魂,以学生价值准则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扎实推进区域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明确逻辑起点
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体,同时引发了教育的国际化需求。要提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非常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全球化视野。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帮助教师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知识传播的技能,并给予教师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其次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国际化内容,使广大教师
“公民意识教育”近年来日益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区域实施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有效路径,交流国内各地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于2010年12月5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联合举办了以“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为主题的“2010
:“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对德育有着怎样的定位和规划?  钟为春:“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经过这些年的内化、实践,已成为全区五万师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共同愿景与追求。  关于这一目标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指“优质”,体现为“五精”,即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这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位因救丹顶鹤而牺牲的“仙鹤姑娘”——徐秀娟。或许您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素有鹤乡之称的盐城。人们不禁感叹:该是多么善良、纯洁的心灵才能让这位不满23岁
策划者说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是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寄予了厚望。  大家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顾炎武提出来的。“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是家国情怀的最好注脚。几百年来,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任何时候,强调家国情怀教育都是必要的,正所谓“欲
塔林夫 山东临沂人,汉族名字王剑峰,青年学者,平民慈善倡导者和实践者。2000年,投身于慈善事业,发起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协会和“希望旅程”志愿者团体;荣获2008年中华慈善奖“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2008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8年12月,中国最高级别政府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2008年度的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虽为暖冬,但这一天,北京却展
当今社会,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教育机构的领导干部是一个崇高、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另一方面,也会经常听到他人对教育工作者的质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单位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秩序和规则,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乐趣和成就感,成为最好的自我;如何让老师体会到成就感和被认同感;如何让单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感慨一:管理者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在工
中国德育:付局长,您好!道德是存乎内心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情感体验,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学习和生活。您也曾呼吁“把学生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切实减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对于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您有何思考?  付东海: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德育,还是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如您所說,德育的功效
基于对学生优化成长的高度重视和对学生差异发展的充分尊重,我们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机会,尽情绽放色彩各异的光芒,让育才的天空繁星闪耀,让育才的校园万物生辉。“万物生辉”是我们的德育理念,在它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蓬勃开展。  “万物生辉”让德育体系“有色”构建  学校从“作匀底色”“增添亮色”两个方面构建德育体系。  “作匀底色”,让人生基础厚重。“底色”就是打好做人基础。我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