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收获的时节,我都会想起小时候那些长在北京胡同各个院子里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枣。北京胡同里的枣,曾经伴随我度过了多彩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仍是一抹难以忘怀的回忆。
给胡同“壮门面”
小时候,我家住在西城区大后仓胡同。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胡同,够不上先进发达,却满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我和小伙伴眼里,最让我们喜爱也最给胡同“壮门面”的,还是我们胡同里的枣。那些一棵棵生长得高大而又茁壮的枣树,还有那在秋天里挂满了枝头,玲珑剔透令人垂涎欲滴的胡同里的枣。
胡同里枣树多,品种也多,吃到嘴里是一家一个味儿。这西半拉胡同每家院子里的枣长的是什么形状,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以至于每棵枣树长在每个院子的什么地方,我们这帮小玩伴儿自然全都是“门儿清”。
经过小玩伴儿们的“品尝”,大家都知道胡同里最好吃的是7号、12号还有18号的枣。这三个院里的树结的都是大长枣,中间圆两头尖,个儿大,又脆又甜,好吃极了。我们这帮馋嘴的孩子把它们排在第一位。
第二好吃的是10号院的枣。这个院的枣比大长枣个头要小一些,还略微有一点酸味,吃起来是清脆酸甜,当然也很好吃。味道稍微差点的是我家8号院和9号院的枣。就是普通的北京大枣,吃起来有些发艮,熟得也晚,不过还比较甜。
还有一种枣比较特殊,就是长在11号院的枣。说它特殊,主要还是它的形状。记得我去11号院玩时,儿时的小伙伴妞妞递到我手里两颗枣。我一看,挺奇怪的枣,忙问,这叫什么枣?妞妞告诉我说,这叫葫芦枣。仔细一看,两头圆,中间凹,还真像个小葫芦。
带来了“风光”
由于每棵枣树都不一样,所以每棵树上的枣儿也带给了每个院儿不一样的“风光”。
12号的院子最小,又是胡同口第一家,所以那棵占据了大半个院子的枣树把它的枝丫任意伸到了临街的墙头和房顶,让它那挂满了果实的丰姿得到了尽情展现。不仅在众多的枣树面前显尽了风头,也如磁石般牢牢地吸住了我们这一帮小丫头和小小子。
到了枣熟得差不多的时候,找上那么一天的上午,12号院的那家老爷子早早地就把大门关上开始摘枣。一直快到中午了,愣没见树上的枣少了多少。我中午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见了胡同口和墙外边站着一溜半大孩子正在扬颏张望,顺着望去,12号院的老爷子已经站在树上摘枣了。
终于,老爷子从树上挪到了房顶上,只见他拿起一根稍微粗些的棍子照着枣树枝打去,这就是当年北京胡同的“打枣”了。随着“哗哗”的树叶响声,枣儿们噼里啪啦地落到房顶墙头。也有的蹦到院外的胡同里。我们一帮孩子也立马儿来了精神。听着院外孩子们欢快的叫声和笑声,老爷子也不含糊,呆了一会儿又从墙头倒下半筐枣。边倒边说:这是给你们的枣。于是,在孩子们的一片笑声和叫声中,几个小丫头小小子一人装了一小挎兜大红枣,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胡同里偶尔也会有淘气的小小子偷吃枣儿的“顽劣”事。一天中午,大人都在睡觉时,大雄、小雨子还有小狗子这三个最淘气的小子,看着7号院那些挂满枝头的大红枣,终于没有忍住满嘴的口水,偷偷从我们后院儿墙头爬到了7号院的房顶偷枣吃去了。
不一会儿,就听得后院一阵热闹,院儿里大人孩子都跑过去了。只见小狗子正卡在小棚子房顶,上半身在房顶外,下半身在棚子里,几个大人忙上去托住他往上送,小狗子终于爬上了屋顶。看着小狗子那灰头土脸的狼狈样,我们这一帮孩子全都笑了起来。小狗子更是臊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回头再一看,大雄和小雨子也早就没了踪影。
事后小雨子告诉我说,他们爬上房顶不久,7号院的俞大爷听见动静就出来了。这俞大爷是个老学究,他看见都是胡同里街坊的孩子,一点没急,只说了一句:吃点枣没关系,别把房踩漏就行了。这一下,倒让三个淘气小子害臊了,乖乖地从房顶往下爬。大熊和小雨子腿脚快一会儿就下来了,后面的小狗子比他们俩胖,再加上又笨点,下到一个小棚子上面时,突然两条腿就陷了下去,一下子房顶上就剩下半截身子露在外面了,吓得他大声嚷了起来。这件曾经让几个小小子“大跌份儿”的事,很长时间都是我们小伙伴之间打趣的笑料。
难忘“打枣儿”
但是最美好和最快乐的回忆,还得说是在自家院子里打枣的情景。
记得每年秋天,看着院子里的枣熟得差不多了,院里的各家就商量好了日子。到时候招呼着院里的大人和孩子,先是找一两个年轻力壮的爬到树上,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一帮孩子和老人,每人手里或拿个小盆,或拿个洋瓷碗,在树底下等着。只等着树上的人一摇撼树,您就瞧好吧,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伴随着树上人边摇撼树枝边发出欢快的吆喝声,还有那晃动的树枝和树叶带出的唰啦啦响声,枣儿们终于热热闹闹地从树上下来了。你就看吧,有掉在院里台阶上的,有掉到窗根前扣着的洋铁桶上的,还有的掉到了正在忙着捡枣的孩子后背上……不一会儿,小盆大碗的,就都装满了熟透的大枣。忽然间就觉得院子里的人比往日多了好多。一看,可不是吗,连平日里从不出屋的西厢房颜姥姥都搬着小板凳出来了。她手里攥着几颗又大又红的枣,正露着一嘴的豁牙瞅着大伙笑呢。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后仓,只空留下了个胡同牌子。四合院早已拆迁,一棵棵高大的枣树更是踪影全无。我却忘不了从小长大的北京胡同,更忘不了胡同里的枣,忘不了那抢尽了“风头”的12号院儿的枣树,还有自家院子打枣吃枣的快乐……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给胡同“壮门面”
小时候,我家住在西城区大后仓胡同。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胡同,够不上先进发达,却满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我和小伙伴眼里,最让我们喜爱也最给胡同“壮门面”的,还是我们胡同里的枣。那些一棵棵生长得高大而又茁壮的枣树,还有那在秋天里挂满了枝头,玲珑剔透令人垂涎欲滴的胡同里的枣。
胡同里枣树多,品种也多,吃到嘴里是一家一个味儿。这西半拉胡同每家院子里的枣长的是什么形状,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以至于每棵枣树长在每个院子的什么地方,我们这帮小玩伴儿自然全都是“门儿清”。
经过小玩伴儿们的“品尝”,大家都知道胡同里最好吃的是7号、12号还有18号的枣。这三个院里的树结的都是大长枣,中间圆两头尖,个儿大,又脆又甜,好吃极了。我们这帮馋嘴的孩子把它们排在第一位。
第二好吃的是10号院的枣。这个院的枣比大长枣个头要小一些,还略微有一点酸味,吃起来是清脆酸甜,当然也很好吃。味道稍微差点的是我家8号院和9号院的枣。就是普通的北京大枣,吃起来有些发艮,熟得也晚,不过还比较甜。
还有一种枣比较特殊,就是长在11号院的枣。说它特殊,主要还是它的形状。记得我去11号院玩时,儿时的小伙伴妞妞递到我手里两颗枣。我一看,挺奇怪的枣,忙问,这叫什么枣?妞妞告诉我说,这叫葫芦枣。仔细一看,两头圆,中间凹,还真像个小葫芦。
带来了“风光”
由于每棵枣树都不一样,所以每棵树上的枣儿也带给了每个院儿不一样的“风光”。
12号的院子最小,又是胡同口第一家,所以那棵占据了大半个院子的枣树把它的枝丫任意伸到了临街的墙头和房顶,让它那挂满了果实的丰姿得到了尽情展现。不仅在众多的枣树面前显尽了风头,也如磁石般牢牢地吸住了我们这一帮小丫头和小小子。
到了枣熟得差不多的时候,找上那么一天的上午,12号院的那家老爷子早早地就把大门关上开始摘枣。一直快到中午了,愣没见树上的枣少了多少。我中午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见了胡同口和墙外边站着一溜半大孩子正在扬颏张望,顺着望去,12号院的老爷子已经站在树上摘枣了。
终于,老爷子从树上挪到了房顶上,只见他拿起一根稍微粗些的棍子照着枣树枝打去,这就是当年北京胡同的“打枣”了。随着“哗哗”的树叶响声,枣儿们噼里啪啦地落到房顶墙头。也有的蹦到院外的胡同里。我们一帮孩子也立马儿来了精神。听着院外孩子们欢快的叫声和笑声,老爷子也不含糊,呆了一会儿又从墙头倒下半筐枣。边倒边说:这是给你们的枣。于是,在孩子们的一片笑声和叫声中,几个小丫头小小子一人装了一小挎兜大红枣,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胡同里偶尔也会有淘气的小小子偷吃枣儿的“顽劣”事。一天中午,大人都在睡觉时,大雄、小雨子还有小狗子这三个最淘气的小子,看着7号院那些挂满枝头的大红枣,终于没有忍住满嘴的口水,偷偷从我们后院儿墙头爬到了7号院的房顶偷枣吃去了。
不一会儿,就听得后院一阵热闹,院儿里大人孩子都跑过去了。只见小狗子正卡在小棚子房顶,上半身在房顶外,下半身在棚子里,几个大人忙上去托住他往上送,小狗子终于爬上了屋顶。看着小狗子那灰头土脸的狼狈样,我们这一帮孩子全都笑了起来。小狗子更是臊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回头再一看,大雄和小雨子也早就没了踪影。
事后小雨子告诉我说,他们爬上房顶不久,7号院的俞大爷听见动静就出来了。这俞大爷是个老学究,他看见都是胡同里街坊的孩子,一点没急,只说了一句:吃点枣没关系,别把房踩漏就行了。这一下,倒让三个淘气小子害臊了,乖乖地从房顶往下爬。大熊和小雨子腿脚快一会儿就下来了,后面的小狗子比他们俩胖,再加上又笨点,下到一个小棚子上面时,突然两条腿就陷了下去,一下子房顶上就剩下半截身子露在外面了,吓得他大声嚷了起来。这件曾经让几个小小子“大跌份儿”的事,很长时间都是我们小伙伴之间打趣的笑料。
难忘“打枣儿”
但是最美好和最快乐的回忆,还得说是在自家院子里打枣的情景。
记得每年秋天,看着院子里的枣熟得差不多了,院里的各家就商量好了日子。到时候招呼着院里的大人和孩子,先是找一两个年轻力壮的爬到树上,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一帮孩子和老人,每人手里或拿个小盆,或拿个洋瓷碗,在树底下等着。只等着树上的人一摇撼树,您就瞧好吧,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伴随着树上人边摇撼树枝边发出欢快的吆喝声,还有那晃动的树枝和树叶带出的唰啦啦响声,枣儿们终于热热闹闹地从树上下来了。你就看吧,有掉在院里台阶上的,有掉到窗根前扣着的洋铁桶上的,还有的掉到了正在忙着捡枣的孩子后背上……不一会儿,小盆大碗的,就都装满了熟透的大枣。忽然间就觉得院子里的人比往日多了好多。一看,可不是吗,连平日里从不出屋的西厢房颜姥姥都搬着小板凳出来了。她手里攥着几颗又大又红的枣,正露着一嘴的豁牙瞅着大伙笑呢。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后仓,只空留下了个胡同牌子。四合院早已拆迁,一棵棵高大的枣树更是踪影全无。我却忘不了从小长大的北京胡同,更忘不了胡同里的枣,忘不了那抢尽了“风头”的12号院儿的枣树,还有自家院子打枣吃枣的快乐……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