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除鲍鱼专利开始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可妈最近对婆婆有意见,起因是可可的一个坏毛病———喜欢吃独食。5岁的可可爱吃鲍鱼,每次在家吃饭时,他只要看到粉丝蒸鲍鱼这道菜,就把菜放到自己跟前,旁若无人地大吃特吃。可可妈严词制止,奶奶不仅护着孙子,还一个劲地拣个大饱满的往可可碗里放,那盘菜就成了他的专利。更让可可妈接受不了的是奶奶逢买鲍鱼,必须是可可在家才能拿出来做,可可若不在,谁也别想动。
  前段时间,可可妈带儿子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一入席,他就嚷嚷着要妈妈给他夹吃的,妈妈夹了一道菜,他试了一下觉得不好吃,便直接吐在了桌子上;而遇到他喜欢吃的菜,他就霸着转桌不让动。可可妈当时特别不好意思,就瞪了儿子一眼,没想到他一点也不在乎,反而直接站到了座位上,一个人对着自己喜欢吃的菜大吃特吃起来,让可可妈好不尴尬。回去后,可可妈就跟奶奶说,可可老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先从废除鲍鱼专利开始!
  晚饭是可可妈做的。可可一上桌,没有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开始闹情绪,奶奶于心不忍,悄声劝道:“你先吃着,奶奶给你煎两个荷包蛋去……”可可妈叫住奶奶:“妈,您吃饭,他不想吃,就不用吃了。”边说边冲奶奶使眼色,奶奶刚坐下,可可就把碗筷一推,赌气不吃饭,可可妈起身收拾了他的碗筷,说:“你确定不吃饭了,我告诉你,晚上你不可以吃任何东西。”可可放声大哭,奶奶想替可可求情,被可可爸支到了房间,“妈,我们不是达成了一致意见吗,可可妈管教他的时候,您别拦着,我们会解决的。”那天晚上,可可妈没让可可吃上一口零食,可可是哭累了睡着的。
  不久,一则新闻让可可妈惊出一身冷汗。一个男孩只因母亲拒绝给他买玩具,就在广场上掐住母亲的脖子,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但被他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张狂,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
  当晚,可可妈和奶奶说起这则新闻,“妈,您说这是孩子的错,还是家长教育的错?”奶奶也说曾在超市碰到过,孩子哭闹,不停地打妈妈,跌坐在地上耍赖,当时也想这孩子需要好好调教,可是摊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浑然不知,总觉得孩子小,可以慢慢来。“妈,孩子宠过了头就变成了这样,您再想慢慢哄,只怕他的手就掐住咱们的喉咙了。”
  奶奶并没有意识到,可可吃独食的行为,其实是她训练出来的。奶奶买的鲍鱼只能可可吃,可可爱吃的菜理应放在他的跟前,就是因为长期对可可的有求必应,可可自然形成了条件反射——鲍鱼就是我的。下一次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危机感,并使出浑身解数对家人进行“要挟”。在可可看来,他会觉得“你们以前什么都满足我,现在却不这样了,是不是不爱我了。”所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就会出现行为或是语言的失控,也就成了大人眼中的“耍赖”、“不可理喻”。
  可可妈和奶奶达成共识:从生活、待人接物以及礼仪三个方面给可可立规矩。
  可可上幼儿园中班,幼儿园通过立规矩的方式将“德行教育”一点点地灌输给孩子;可可回到家里,可可妈配合将自己的品行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可可喜欢把吃完的果核、果皮、虾蟹壳等垃圾习惯性地塞到奶奶手里,可可妈告诉可可,以后这种行为坚决不允许,自己找到垃圾桶再扔掉。奶奶也牢记,只要可可递来垃圾,坚决不伸手。
  可可妈在饭桌上立规矩,等到全家人都落座,大家才开吃,第一筷子,可可妈会把离奶奶最远的菜夹给奶奶,她告诉可可: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开始可可会忘记和大家分享,吃独食,这时,可可妈就会提醒他,可可,你有了好吃的应该怎么样啊?可可就会把好吃的分给妈妈一份。孩子刚开始做得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大人要“看得见孩子没做好”,然后一次次提醒,一次次督促,一次次要求,直到孩子养成好习惯为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可妈体会深刻:小孩子在形成好习惯的时候,需要家长不断地去提醒;其次是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为此,可可妈在和邻里交往中,她会特别在意礼仪用语,只要是别人给她帮一点小忙,她都会说谢谢。可可爸在说请和谢谢这点上做得不到位,他习惯直接说出来,好几次可可悄悄跟妈妈说,刚才爸爸让你去拿东西,他就没有说请。
  如今,基本的礼貌用语可可已经用得比较熟练和自然,成为他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比如他打不开某件东西的包装,当妈妈帮他打开把东西递给他时,他会说谢谢。开始的时候可可会忘记说,妈妈就会提醒他,你应该怎么对妈妈说?他会马上说,谢谢。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很好的教育契机。看到清洁工阿姨很辛苦,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看清洁工阿姨扫得多累啊,以后要把吃完的口香糖用纸巾包好扔进垃圾箱;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你来给奶奶捶捶腿;爸爸下班夹着公文包,进门换鞋不方便,你帮爸爸接过公文包……
  可可开始在吃东西的时候吃到一半,会突然想起,用小勺挖出一口递给奶奶和爸爸妈妈尝尝,不过他有时候又会把自己喜欢吃的多挖几勺放在自己碗里。对于可可的小心思,可可妈表示理解,关键是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别等坏习惯一旦养成,家长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而是可以试着从平日的生活中慢慢着手改变。
  如今,奶奶看到可可的变化,心中充满欣喜。她相信可可妈的坚持,只要重视平日的一些细节教育,积少成多,孩子就可以慢慢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逐渐改变“吃独食”的习惯。
其他文献
出了锦州,离开国道,汽车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刘成金扶着车上的把手,随着车一起上下颠簸,他的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又上路了。  64岁的刘成金从小就喜欢电影,即便年过花甲,仍忘不了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情景:银幕下挤满了男女老少,灯光一灭,传来放映机的“咔咔”声,一束神奇的白光照在白布上……参军后,他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在部队,他是电影放映员,经常与电影放映机那轻微的“咔咔”声相伴,那段日子,刘成金每每回味
期刊
刚到上班时间,本溪市巡特警支队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中心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中心副组长季亚军赶紧接起,对方带着哭腔,“我找娘家哥……”  “娘家哥”是谁?正是民警季亚军。他是谁的“娘家哥”?全体本溪市妇女的“娘家哥”。这个称呼是形容他是全市女性的坚强后盾,家庭有矛盾只要找到他,就像多了个娘家兄弟,贴心。  “娘家哥,我被家暴了,你要帮我做主啊!”电话那头的张女士声音哽咽,季亚军赶紧柔声安慰,“别急,你
期刊
第九十四回  本期有请笑笑先生接着讲——  铁娘子换新人老总理上位  抓实务理朝纲全欧洲叹服  有诗为证:  德国大选尘埃定,  掌舵依然旧主人。  欧洲中流作砥柱,  巾帼英雄世界钦。  美国人近来在欧洲可不怎么受欢迎。原因是,斯诺登掀开了窃听黑幕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发现,她的电话居然也被美国人窃听了。  这还了得!  欧洲的媒体当时就炸开了锅。《世界报》添油加醋地说,这简直是一颗“外交炸弹”。
期刊
生活中,有些人从经济理论出发,认为什么信息都要掌握,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吗?未必——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每天例行布置给他的数学题。青年很有天赋,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布置两道较难的题目作为训练。像往常一样,两个题目顺利完成了,可青年发现今天导师多布置了一套题,题目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
期刊
哪些情况算逃避支付  劳动者报酬  问:吉林四平市李妍  ——我是从外地进城打工的工人,听说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可以将其判刑。不知道具体哪些算逃避支付报酬啊?  适用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3〕3号  答:  文件规定:“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
期刊
刚到车间签过到,就接到球子的电话,手机那头传来这小子哭咧咧的声音:“哥呀,我栽了,卧铺让暗查组的人抓了现行,你得赶紧去帮我扑落啊。”  这话要让外人听起来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那我就先[罗][口]嗦几句。先说说我们是干啥的。坐过火车吧,看到过车厢里来回过的身穿工装、臂戴写有检车乘务员字样的暗红色菱形标牌、手拿木柄尖头小锤子(标准名叫检点锤)的工人师傅吗?我们就是干这活儿的。一趟飞速行驶的长途列车上
期刊
穷人好啊,哪怕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吃了上餐愁下顿,也不可能有外债。你穷得叮当响,谁愿意与你有经济上的往来,除非他是神经病、二百五,或者富得流油,或是诚心要资助你,奉上一份世人承认和赞美的贡献及爱心。  因为穷,你可以夜不闭户,敞门纳凉。你不会成为梁上君子惦记牵挂和不良之辈勒肥揩油的目标。这年头,他们的智商与手段都很高明,不会吃饱了没事枉费心机做无用功。所以,他省时,你省心。当然,蚊虫太多或天气奇
期刊
结婚三年,老公的体贴和关爱都符合我情窦初开时对好男人的定义。我是独生子女,一直特别羡慕那些有哥哥姐姐的人,所以当我知道老公还有一个妹妹时,便对这个有“哥哥身份”的人充满了无尽的好感。  事实证明,老公的确很会照顾人,家里的所有事都由他打理得非常好。但是自从今年春节他出国的妹妹小美说打算留在国内发展后,我们的生活就变了味道。因为我们结婚时两家家长都拿出了不少积蓄买房,住在城郊的公公婆婆就说先不帮仍然
期刊
很多女性在怀孕之初做超声波检查时,还确诊为双胞胎,但在下一次检查时却只剩一个胎儿了。为了解释这起离奇的失踪案,科学家对胎儿出生后的胎盘进行了检查,希望能在“案发现场”找到一些线索。  其实,每个人在母亲的子宫中等待出生时,身旁都可能有一个双胞胎兄弟或姊妹。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他便会像幽灵一样神秘的消失。所以,医院诊断前后的自相矛盾并非误诊,而是出于对医学的严谨和对患者善意的谎言。  通过最新的妇产
期刊
收入和消费永远是对冤家,消费点燃欲望,收入总是泼下冷水。但是,如果真的没有消费,收入也就失去了意义。能否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看看这样两类人吧,如果将他们的收入比作A级,其中一类人消费超高,简直是A+级;另一类则节衣缩食,仿佛活在上世纪70年代,消费是不折不扣的C-。若把后者说是“人死了,钱没花了”,那前者就是“人活着,钱花没了”。  这两类人都活在悲哀之中。想过上有品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