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娘家哥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到上班时间,本溪市巡特警支队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中心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中心副组长季亚军赶紧接起,对方带着哭腔,“我找娘家哥……”
  “娘家哥”是谁?正是民警季亚军。他是谁的“娘家哥”?全体本溪市妇女的“娘家哥”。这个称呼是形容他是全市女性的坚强后盾,家庭有矛盾只要找到他,就像多了个娘家兄弟,贴心。
  “娘家哥,我被家暴了,你要帮我做主啊!”电话那头的张女士声音哽咽,季亚军赶紧柔声安慰,“别急,你慢慢说。”
  原来,张女士的丈夫是某企业的中层干部,应酬不少,时常半夜才回家,时间久了,妻子不禁起了疑心,怀疑丈夫在外是否有了新欢,两人为此口角多次。头天晚上丈夫又一次晚归,两人闹得很不愉快,丈夫酒后情绪失控,竟在争吵中一巴掌打到妻子脸上,矛盾瞬间升级,这才引得张女士来找娘家哥。
  搞清了大概情况,季亚军心里有数了,“妹子,你别慌,我这就去找你,不一定是大问题。”放下电话的同时,背包已上肩,老季出发了。
  本溪市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中心(原名家庭暴力巡查队)是全国首家公安力量介入干预家庭暴力的专职部门,由巡警支队和本溪市妇联于2004年联合成立。季亚军从那时起接手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工作,已经在这一行干了9年,经验丰富。张女士这事,他已经有了谱,“关键看两人之间到底有没有实质问题,比如小三、经济矛盾、双亲矛盾之类的,她这种情况,多半就是‘夫妻家常菜’。”这是他给夫妻间小矛盾起的名字。
  后来的事实证明,季亚军的思路完全正确,两人确实没有实质矛盾,男人也没有打人前科,只是一时冲动造成了家暴。这可不是季亚军的推测,他是实实在在调查出来的。这对夫妻俩闹矛盾的重要原因在于妻子怀疑丈夫不忠,这就要搞清丈夫是不是有外遇。“其实我们当警察的玩的就是察言观色,普通人说没说谎,轻易瞒不过我们的眼睛。不过,还是得查。”
  老季和夫妻俩分别谈过之后,就拿出了警察手段,凡是妻子认为丈夫可疑的地方,他一一查对,“他说哪天在哪和谁喝的酒,我就去实地询问,喝没喝,喝了多久,几下一对,就知道他说没说实话。”查来查去,张女士的丈夫在作风上还真是清白的,只是应酬太多,又不爱多解释,才惹出这么大的冲突。真相大白,张女士放了心,季亚军再一说和,丈夫道了歉。“两人没了怀疑,不就剩阳光了?”季亚军说起他的成功案例,颇有些得意之色。
  老季得意有资本,时至今日,他处理家庭暴力案例多达1000余个,劝和的案例也有600多个,着实替不少家庭解决了矛盾。这么说起来,你大概以为老季是个爱打听八卦的小白脸,有点“娘”那种。其实,老季今年46岁,抓过歹徒,打过假烟,人长得浓眉黑脸,膀大腰圆,严肃起来样子还有点凶。这么硬朗的气质,怎么看都不像是会纠缠在家长里短中的人,为啥干上了家暴协调?
  “一开始也不太情愿,觉得这活儿太磨叽,但领导分配了就得干。”干着干着,老季感到这活儿挺有价值,“以前多半是妇联管这类事。妇联做一般调解没什么问题,可一旦遇上耍酒疯的、需要调查的、耍横不接受调解的,还真需要警察的力度。”
  而且,老季越来越发现这工作有技术含量,“起初我看那些被家暴的妇女被打得伤成那样,我也不知咋劝,说你干脆离了呗,再找一个还能解决一下中国的光棍问题。后来我发现,家庭矛盾没那么简单,牵扯到方方面面,好多女同志总有些想说又说不出的话,不是一个离婚就能解决的。”
  工作越做越精,老季觉得自己得提高水平才行。“名叫家暴中心,其实来找我们的不光是家暴,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都有,我们都要管。好多实际问题解决不了,这点当事人也知道,所以她们有时只是为了找个人唠唠,宣泄一下情绪。只要陪她唠得好,她们也认。我就觉得,要是能有一些心理学知识,会有很大帮助。”
  从2007年开始,老季开始自费上心理学培训班,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拿下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这下,他处理家庭问题更有底气了。
  有一次,一个妇女见到季亚军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她的丈夫则满脸无奈,称她总是要死要活地闹。老季仔细一问,其实她就是因为丈夫和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自己没有工作,和亲戚关系又不好,生活没有计划,甚至找不到起床的理由,长期处于孤独、焦虑的状态,所以常和丈夫闹情绪。
  老季一琢磨,给了夫妻俩一个药方,他管这个叫约定目标疗法。“让她丈夫和儿子每天和她约好,每天一人一次电话或者视频聊天,她有了这个约会,就会盼着来电话或安排时间上网吧。生活有了寄托,就有了希望,之前焦虑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另一位大姐则把季亚军当成了倾听者。“她知道老公有外遇,可是为了儿子高考,她决定要暂时压住这事,起码保证表面的家庭和睦,以免影响儿子学习。但情绪是压不住的,她需要和人沟通,可这事,和父母说,他们帮不上忙还跟着上火;和同学说,怕丢人;想告诉婆婆,婆婆根本不理,她就想起了娘家哥。”
  那段日子,这位大姐常常要给季亚军打电话,接起来她就说一句,“季警官,我想哭。”老季说:“大姐,你哭吧,我听着。”有时一晚上打三个,每次哭半个小时,哭累了,歇会接着打。老季也不嫌烦,她一直哭,他就一直听,“哪怕只是有人听她哭一哭,她心里也会好受些。”那段时间,季亚军就真的像个娘家兄弟一样,听她倾诉,替她说话,帮她保密,直到她走出最黑暗的那段日子。
  同事评价老季是“怒像一阵风,坐能坐出坑。”家暴中心的琐碎活儿还真被他粗中有细地做下来了,并且越做越细,现在老季出门,光衣服就预备两套,“一套警服,一套便装。一般矛盾穿便装,显得亲和,容易站在娘家哥的角度调解;严重的就要穿警服,有威慑力。”这么粗豪的形象居然有这么细致的心,老季自己总结,“这都是在部队学来的。”
  老季是黑龙江人,在本溪当兵20年,从初中没毕业读到函授法律本科,“我的班长教了我很多东西。”刚入伍时,季亚军写信就是写张纸条,“爸妈,我到部队没事”,塞到信封里就算完了。“班长看到没作声,第二天特意给我买了本字典,对我说,我认字不多,你帮我看,看会教我。我才开始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班长又让我看他写的家信,对我说,你帮我看看这么写好不?我才知道,信要这么写。”
  班长工作的细致给季亚军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从他那我明白,对人的工作,就要想得细,家暴协调尤其如此。”要问他有多细,他的背包可以说明些问题。
  老季出门处理家庭矛盾,必带小背包,里面内容挺丰富。笔记本、摄录机、录音笔自然是做记录用的,老季有个习惯,每个案例都留底,文字、照片记录详实,关键案例还有视频,翻出哪个都是一个故事。各种急救药品、绷带、酒精棉自然必不可少,老季为了工作方便,特意学了些医学知识,有时遇到当事人情绪不稳引发急病,他能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曾经有妇女遭家暴后情绪激动,身体发抖,继而呕吐、昏厥,就是老季的药片救了命。奇怪的是药盒里还有糖块。“糖块不仅可以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能转移视线。糖分让神经兴奋起来,就能减轻抑郁和恐惧。”季亚军说,别看糖块平常,作用可不小。最近背包里又添了新成员——一次性针灸针。“我学了针灸,没事就在自己身上练,掌握了技巧,关键时会有大用。”
  2011年,支队发放的2000份评警函的回函当中,竟有467份是褒扬老季的。他的工作模式在“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座谈会上受到了中外记者和专家的肯定。老季爱民助民的事迹还上了央视12套。但最让老季骄傲的是他的工作成果,据市妇联统计,至2012年底,家庭暴力的发案率占妇联信访案件总数的16.7%,比中心成立之初下降了35个百分点;家暴案件的复发率也从2003年的26%下降到目前的1%。这个数字让季亚军尤其欣慰,“当娘家哥很辛苦,但只要有成效,就值!”
其他文献
这里有大米白面  大连港,这个城市最东端紧临大海的码头,因为有了它所以有了这个城市;因为有了它世界知道了大连。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不知承载了多少舟船进出,百余年的海浪潮汐不知迎送了多少人员往来。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苦难劳工,从这里开始,用双手一件件搬起了港口吞吐,用肩膀一步步扛出了车船运输。  解放前,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连港红房子。  红房子所代表的大连港,不仅与这个城市相关,也与我们家族密
期刊
夜半咚咚声  在加拿大生活,偶尔在居民区见到浣熊出没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听说浣熊还会在居民区里翻倒垃圾桶寻找食物,或者跑上房顶,甚至在屋檐下、墙根处筑巢养育下一代。  去年四月的一天,下半夜三点钟,我被一阵咚咚声吵醒,定了定神,支起耳朵仔细听,好像是大女儿房间传来的声音。我起来到她房间查看,她在床上睡得好好的,没什么异常。又去小女儿房间瞧瞧,也睡得很香甜。又回到大女儿房间,坐在椅子上,听到响声再次
期刊
孬种做事好汉当  马英九是“不沾锅”,王金平是“万金油”。这绰号里浓缩了中国博大悠远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行为智慧。国人的小心眼儿里除了欺生、嫉熟、仇富、功利等劣根存在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即敷衍塞责,以邻为壑,孬种做事好汉当。  我是小学教师,经常遇到的场面就是张三告李四打他,李四争辩说是张三辱骂在先,张三又反驳说因为李四拿了他的铅笔,自己才骂了他丫的……校园里是非混淆的无头悬案常常令我脑
期刊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努力推出作为当地人文特色的地方精神,广为宣传。诸如务实、创新、诚信、奉献……一派正确的废话。  我毫不怀疑倡导者以某种精神凝聚共识、激励群众的初衷。但像这样一些人们烂熟于心、随处可见、用之全国而皆可的通用语,怎么可能成为某个地方、某个企业的精神?谁不讲务实创新、诚信奉献?你有什么独到之处,让人一看到这些词句,就想到是你家所独有的?  无论是企业精神、学校精神,还是省精神、市精神,
期刊
人这一生能认识多少人?有人从幼儿园始一直算到死亡,得出的结论是:最多2.5万人。似乎不少,但实际上是个笑话。打一折,2500人,兴许你可以认识这么多,但能记住的有几位?叫出名字的有几位?保持联系的又有几位?可见,这种算法过于数学化,没有把复杂现实计算其中。  还有一种算法,是从少年算到60岁,结论是1500-4000人之间。这也不少哇!但还是前边那意思,这仅仅是我们认识的人数。一面之交也算认识,但
期刊
同学老刘在一处高档小区买了个三居室。搬过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很奇怪,不爱说话,甚至互相瞧都不瞧对方一眼。他对门住的是一位局长,这还是偶然发现串门人叫的。局长家的人更不乐于跟人说话了。一次,局长夫人提溜着一大包东西上楼,老刘想帮忙给提一下,谁知局长夫人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让老刘好不尴尬。  这倒没什么,逢年过节是最让老刘大发肝火的日子。为啥,老刘是做生意的,处处求人,哪个佛拜不到,办事时就会遇到
期刊
快递来了,敲门,你开门,他给你邮件,你签字;人口普查的来了,在你家客厅坐几分钟,问你几个问题,填表上;查煤气的来了,光脚走进你家,用手电照照你家煤气表,记下7位数字的前4位黑色数字……  聪明的,你肯定能看出来,这些毫不相干的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我们何时何地不跟陌生人打交道呢?但是——  快递来了,你不敢开门,你让他下楼,你去楼下接收邮件、签字;人口普查的来了,你不敢把他们让进
期刊
改革开放啦!我是说中国,30多年前。  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最显著标志,是人员可以流动了,你是长春人,可以去深圳创业;我是四川人,可以去沈阳打工。对这些人来说,走出去闯进来的第一大难题是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啊!陌生人社会,来了!  过去的熟人社会确实好办事,我自行车坏了,王叔,麻烦您给我修一下。王叔住你家隔壁。在陌生人社会这么弄不行,哎,把这袋大米扛我家去,回头给你钱。卖粮的会吓死,你谁呀你?你也不
期刊
“背着黑包的干瘪老头就是我,你一眼就能瞅见。”在电话里跟卢贵宝约访时,他这样介绍自己。  翌日,在沈阳北市场巨大的理石牌坊下见了面。如他所言,卢贵宝长得真不起眼。身材不高,清清瘦瘦,在逛庙会的人群里轻易就能淹没。可一谈起老北市,老北市里的人、老北市里的物、老北市的风流,他浑身上下立刻透出一股神气儿,像是换了个人。  曾经的老北市,客栈、妓院、镖行、当铺、电影院、相声茶馆、满清家庙、锡伯族家庙、实胜
期刊
出了锦州,离开国道,汽车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刘成金扶着车上的把手,随着车一起上下颠簸,他的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又上路了。  64岁的刘成金从小就喜欢电影,即便年过花甲,仍忘不了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情景:银幕下挤满了男女老少,灯光一灭,传来放映机的“咔咔”声,一束神奇的白光照在白布上……参军后,他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在部队,他是电影放映员,经常与电影放映机那轻微的“咔咔”声相伴,那段日子,刘成金每每回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