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再认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因此,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一线教师如何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创新设计应多考虑、多实践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那种题海式、注入式、讲解式的现象,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仅从数学课堂教学角度而言,改革传统的不良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加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实践是目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我认为,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前提,数学教学不应把教学过程总是划定为几块,以固定的模式(如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布置作业)进行,而应根据所教内容,积极深入地加强教学法研究,善于通过分解、组合、优化等手段,选取最佳角度设计教案,敢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1.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兴趣的角度考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有笑声、有讨论、有争议。数学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尝试把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新奇感,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中,对所学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几何中的概念课教学、定理课教学,如《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相交弦定理》等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教学模型、实验等形式,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相关数学结论,并加以推广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既可以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并发掘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体验再创造的乐趣。
  2.从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角度考虑教学设计。数学教学应考虑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尤其要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探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如变式问题教学、探索问题教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等,多是通过开展主体性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之前,为让学生了解“过三角形一边中点”,可先安排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学生提出可利用全等性质、平行四边形性知识获得证明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逆向思维点拨,假设经过的不是第三边的中点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得出还可以用反证法(或同一法)证明这个问题,以此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从培养学生想象力角度考虑设计。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课堂教学离不开丰富、大胆的想象,积累想象的素材,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分式方程》一节时,我给出一个分式方程,让学生观察,说出他所看到的和能想到的。有的学生说是分式方程,可用一般方法求解;有的说左边两部分刚好互为倒数,可用换元法求解;有的说该方程可用验根法求解等。在肯定可用换元法求解后,我让认为一般方法不可用的学生说不可用的理由:学生一致认为会出现四次方,无法求解。我让学生实际操作再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操作时,我提示说:想象一下“因式分解”。
  二、创新要求应适当降低一些,实际一些
  有人认为:就现阶段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不多,一堂课下来几乎没什么创新。那么究竟是教师缺乏创新精神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抑或是学生有了创新,教师没有及时地发现与挖掘?应该说原因皆而有之。除此之外,还有些更值得教师注意与深思的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创新?是不是要像伟大发明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才算得上是创新?我们能否把创新的框框要求减少一些,标准降低一些?我们能否将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身上所显示出的新奇的观点、想法、点滴可贵之处都理解为创新,包括对数学概念的加深理解,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等。
  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为有理数,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决这一问题。这肯定是一种好方法,应承认是一种创新,可见创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留意课本上、数学过程中的点点细节,或许我们就会有意外的发现。
  从教师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设计的多方面考虑:从激发创新激情,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养成创新精神,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如果教师不断提高对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的认识,准确把握自己在创新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与肩负的神圣职责,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真正发挥“助与导”的作用,不断训练,循序渐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肯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中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立意不高、主题不深刻。在教学中,几乎所有老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然而当学生真的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老师们往往又觉得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的气息”。曲高和低,真是难煞了莘莘学子: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不切实际。真是怎一个“难”字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所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而阅读和写作教学又占小学语文教学的很大比例,而学生普遍感觉这两部分不太好学或者学得不好。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进行教学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作者从分析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入手,找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整合策略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阅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而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喜欢写作、教师厌教的现象。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在低年级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
摘 要: 数学总复习是以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目的,它站在新的高度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规律所在,是学习、探索的继续,是思维不断深化与扩展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思维性态的聚合与发散、思维方式的分析与直觉、思维方向的顺向与逆向等各种辩证关系,有利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的发展.  关键词: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  复习之初,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集
第8版“天外天”文摘专版出现“渡过”与“度过”各一次,“过渡”两次,用得有对有错。 一、“据悉,一些老牌大商场……也将通过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向24小时服务过渡。”(《南
摘 要: 模仿,可以沟通读与写的联系,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它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学会写作方法,提高写作积极性。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成果。这就像学书法、学画画的临摹一样,只有先临摹得像了,才能写得好。学生有了灵感的激发,并且有了老师课堂教授的方法,自然就产生了优秀的新作品。  关键词: 仿写 语言模仿 结构模仿 仿神训练 创造性模仿  写作中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都是听说读写教学,其中“写”一直教师特别关注的。所谓“写”,主要是指写作、作文,作文在小学语文中的分值占比特别高。但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道难题,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甚至有些学生“谈文色变”。作者就小学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作文教学 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都是听说读写教学,其中
摘 要: 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过程参与锻炼学生思维,科学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理思维 思维兴趣 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  数理思维就是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做到观察、实验、比较、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适当地表扬奖励,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激励手段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