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浪派音乐家及其作品中的行为艺术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浪派音乐家,大部分也是行为艺术家,在其作品、表演中,都有行为艺术的成分,本文以约翰·凯奇和谭盾的作品为例,分析其创作观念及创作特点,为理解行为艺术现象、本质和激浪派音乐作品提供一定的理论背景。
  [关键词]行为艺术;激浪派音乐;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138-03
  一、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
  行为艺术是古代亚洲、拉丁美洲的部落仪式、祭祀等宗教活动的衍生品[1],是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主要表现是:1以身体为主要动作对象和动作主体,并热衷于重新定义身体观念、开发身体经验;2设计和制造特定的社会行为以期触动整个社会机制;3在时间变化中呈现其意义;4强调行动的不可控制性和随机性,强调观众参与的偶发性等。
  (一)如何界定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必须用人类的身体作为基本语言,如果不用身体,就不是行为艺术;如果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将社会的弊病,通过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让大众意识到其艺术背后的本质,那就只是一般的行为,不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除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功利目的;行为艺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二)行为艺术的特征
  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面前,有的行为艺术展示中,还请观众参与,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众对艺术创造行为的互动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创作过程的领域,帮助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创作的整体;行为艺术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在让人震撼的同时,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二、激浪派(Fluxus)
  (一)激浪派
  激浪派是1960年立陶宛裔美国艺术家乔治·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1931—1978)创办的一本探讨欧美、日本艺术活动的杂志的名字,麦素纳斯1961年在纽约AG美术馆发起了第一次激浪派活动,1962年在欧洲举办了第一次激浪派节日,激浪派成为至今还存在的一个由美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建筑师、诗人、经济学家、数学家、芭蕾舞蹈家、甚至包括神学家的组织,他们在欧美、日本销售激浪派书籍、刊物,举行音乐会、美术巡回展,激浪派成员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包括日本艺术家饭岛敬雄(Ay-O,原名为Takao Iijima,1931-)、德国装饰艺术和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美国作曲家、化学家乔治·布瑞然希特(George Brecht,1926-2008)、英国作曲家、诗人迪克·海金斯(Dick Higgins,1938-1998)、日本多媒体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1933-)、美籍韩裔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XCimagep64.TIF;%90%90]/Nam June Paik,1932-2006)等。[2]
  (二)激浪派的主张
  激浪派在主張上和早期的达达派相似,强调反艺术的理论,通常用“活动”去表现,活动包含抽象的说明,呈现出了偶然性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增添了观众参与互动的随机性,实现了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美籍法国画家亨利-罗伯特-马塞尔·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1887-1968)关于由观者完成作品的想法。
  (三)激浪派的贡献
  激浪派混合各种不同艺术创作媒介和方式。他们在新达达主义、喧闹的音乐、视觉艺术、文学,市政规划,建筑和设计等领域都非常活跃。激浪派也被称为intermedia(中介),这个名称由英国作曲家、诗人迪克·海金斯在他1966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激浪派对不同艺术媒介和学科做出了实验性的贡献:迪克·海金斯创造了传媒艺术,美国哲学家、先锋派音乐家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1940- )创造了概念艺术,美籍韩裔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创造了影像艺术,德国画家、雕塑家沃尔夫·福斯特尔(Wolf Vostell,1932-1998)创造了影像艺术和装饰艺术。[3]
  
  三、约翰·凯奇和谭盾作品中的行为艺术
  (一)约翰·凯奇的创作思想
  作为激浪派的一员,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他的行为艺术创作,在音乐史上是这样描绘的:“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讲课,深受其影响,很快成为禅宗的追随者。他开始把禅学思想运用在对作曲的新尝试中,把音乐想象成“无目的的游戏”,认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从混沌和偶然中寻找出什么秩序,由此成为“偶然音乐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4]。笔者认为,从文献上来看,铃木大拙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时间里在美国各地讲学,但实际上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时,凯奇才接触到了禅宗[5],约翰·凯奇的第一部带有行为艺术的随机作品《想象的风景第四号》首演于1951年5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米林剧院[6],所以,这部作品不一定是在禅学的万事皆空的思想下诞生的,而是来自印度的女孩吉塔·萨拉伯海(Gita Sarabhai),1945年,凯奇教她现代音乐和对位法,作为回报,她教凯奇印度音乐,使凯奇发现东方音乐节奏的组织与凯奇的节奏组织相似,引发了他对东方思想的兴趣;同时,他阅读了就职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锡兰国泰米尔哲学家阿南达·库马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raswamy,1877-1947)的著作后,发现古印度人的美学观点认为,有四种感情是白色的:英勇、性爱、愉悦、惊讶。有四种感情是黑色的:害怕、愤怒、悲伤、憎恶。在它们的正中间,是无色的第九种情感——安静,其他的八种情感最后都朝它回归。居于中心的情感——安静,成为凯奇的方向[7]。这表现在他1946年开始为预制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与前奏曲》和《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中。   (二)约翰·凯奇作品中的行为艺术
  1《想象的风景第四号》
  《想象的风景》分为五首,第一首作于1939年,第二、第三首作于1942年,第四首作于1951年,第五首作于1952年。第四首是为12台收音机、24名表演者而作,每台收音机由两人操作,一人负责调台,一人负责控制音量,谱子精确标明收音机频率的改变,以及从数字3~15之间的音量范围,由于最后一小时,广播电台基本上停止了播音,因此通过无声的环境,薄的织体和较轻的力度成为一种稀疏的、安静的风景画。
  作者在此表现了行为艺术中,12台收音机同时播出的节目混杂出来的声音的偶然性;同时,在播放中也向观众展示了其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而最后一小时通过无声所展示出来的正是印度的美学观点:居于中心的,其他八种情感都向它回归的第九种无色的情感——安静。
  2《一致的行动》
  1952年夏天,约翰·凯奇受邀到美国加利福利亚洲黑山大学讲学,凯奇和他的朋友们在大学主餐厅进行了一系列“同时进行的毫无关系的不同行为”的表演:在人群中,凯奇站在人字梯顶端大声念演讲词,舞蹈家莫斯·卡宁汉(Mercier Philip "Merce" Cunningham,1919-2009)跳舞,钢琴演奏家大卫·图德(David Eugene Tudor,1926-1996)弹钢琴,画家罗伯特·卢森堡拿着手提扬声器在放磁带,诗人、制陶家玛丽·卡罗琳·理查兹站在另一架人字梯上大声念诗,其他两个人在往墙上放幻灯和电影。《一致的行动》成为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行为艺术的模板。
  作者由自己与六位朋友在做着完全不相干的七件事情的行为艺术表演中,强调了嘈杂的环境和各种复杂的思绪所形成的当代纷乱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格,虽然七个人中,每个人都毫不在意其他人在干什么,他们都坚持着自己,但他们又存在于同一个时空,必须在一致的环境中呼吸同样的空气,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同时存在。
  3《0分00秒》
  《0分00秒》又称为《4分33秒第二号》,是凯奇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0分00秒》没有经过排练和精心准备,仅是随意的行为艺术。1962年首演于日本。当观众走进表演场所时,听到扬声器传来各种噪声,原来凯奇坐在一把吱扭作响的椅子上,用打字机写着什么,还不时喝水,面前的麦克风,将他打字、喝水、椅子的咯吱声放大至表演场所的各个空间,当凯奇结束打字,音响装置关闭。
  《0分00秒》充分说明了行为艺术的宗旨:生活即艺术。
  4《重合》
  《重合》可以被認为是《4分33秒第三号》,约翰·凯奇邀请美籍法国画家亨利-罗伯特-马塞尔·杜尚与他一起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设计制作的声音棋盘上对弈,棋子在每一格的运动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除了杜尚夫人,还有很多观众,十几个小时后,已经是第二天的早晨,人们都散了,杜尚让了凯奇一子后,轻松取胜。
  这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项感觉的行为艺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使观众近距离接触造型艺术大师与音乐作曲家从事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生活展示,体现了大师也有平凡的一面(尽管杜尚的象棋技艺几乎超越了他的造型艺术),拉近了欣赏者与表演者的距离。
  (三)谭盾的创作思想
  谭盾(1957-)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约翰·凯奇的追随者,活跃于世界各大舞台的当代中国作曲家,执教于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其作品结合了中国戏曲与宗教祭祀、音乐剧场(灯光、影像的视觉刺激;道具、雕塑和对空间的创造性应用;舞者、歌唱者、指挥、演奏员的动作;音源的置放与移动等)与多媒体技术、交响乐与摇滚乐、大自然的声音与观众参与的行为艺术等元素,缩短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差距,打破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使音乐不再是纯音乐,而成为综合艺术的一分子,并把传统审美规范之外的东西和激浪艺术中的不可预知性放入艺术殿堂,使音乐从原来时间的流动性艺术转化为时空对置的丰满鲜活的艺术,将艺术视为一种观众参与创造的多元化互动性“活动”,拉近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四)谭盾作品中的行为艺术
  1《乐队剧场系列II——为观众、两个指挥和乐队而作》
  《乐队剧场系列》分为四首,第一首作于1990年,第二首作于1992年,第三首作于1996年,第四首作于1999年。在第二首中,谭盾从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古老仪式的综合演绎中,延伸了音乐表演的概念,管弦乐是分开的,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在舞台上演奏,木管乐器组全部在舞台下围绕着听众演奏,乐谱上要求有两位指挥,一位指挥面对台上的乐手,一位指挥面对台下的观众,在某些具体的音乐中,面对台下的指挥示意听众跟着音乐进行哼唱“re”音,台下的观众进入表演者的角色。
  作者说:我们看到“艺术音乐”这个概念,如果它把演奏者和听众牢牢分开,我们会发现它的历史比较短。然而音乐作为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种仪式,听众在此享受了精神上的伙伴关系,其历史与人类本身一样悠久。[8]
  2《声乐协奏曲“鸟乐”》
  《声乐协奏曲“鸟乐”》2005年首演于香港,作曲家亲自指挥,表演过程中,歌手朱哲琴即兴吟唱,12名乐手手提鸟笼缓缓站起,12只画眉鸟在指挥的指引下自由地鸣叫,与歌声应和,管弦乐随后进入模仿鸟鸣,营造出空灵的古老神秘空间,其间,指挥指示听众用口哨发出他们心中的鸟语,与鸟儿一起合鸣,环绕在欢腾雀跃的和谐之境。作者在此寓意人们跟大自然和谐相处,发出鸟类与人类皆为兄弟的呼声,只有从大自然中,人类才能获得创作的源泉,获得心灵的自由。
  
  结语
  艺术不知何时成为阳春白雪,被艺术体制和社会体制神秘化了,让本应该是击缶、搏髀等解放心灵的艺术成为让少数人(上层阶级)享受的精神食粮,激浪派艺术家以他们的作品向世人宣布:艺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是让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放松享受的精神世界,这也正是行为艺术的本质——艺术就是生活。
  注释:
  [1]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formance_art
  [2]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Maciunas
  [3]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uxus
  [4]https://baike.baidu.com/item/约翰·凯奇/5379489?fromtitle=约翰凯奇&fromid=1448231&fr=Aladdin
  [5]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98.
  [6]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aginary_Landscape_No._4_(March_No._2)
  [7]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7.
  [8]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n_Dun.
其他文献
聲乐套曲
期刊
[摘要]中國民族音乐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当今高校二胡演奏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还要引导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本文将以《听松》为例,从作曲家及乐曲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创作手法分析及演奏技巧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听松;教学;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庐剧作曲人才培养”是安徽省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共招收30名学员,历时三个月,包括集中授课、实地采风、创作实践、汇报演出等阶段。以戏曲泰斗时白林先生领衔,会聚国内18名知名专家教授,共开设25门课程、六次采风实践、一场毕业作品音乐会,通过精准设定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细指导采风创作,为庐剧艺术的传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关键词]庐剧作曲人才培养;教
期刊
[摘要]拱形結构是指至少三个不同段落一次陈述后,再以镜像的方式再现之的结构。本文以肖邦玛祖卡Op.41 No.2为例,试图从乐曲对称结构的层级架构梳理及创作特征的角度,来解读拱形对称结构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拱形对称结构;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80-02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称也是呼应的一种形式,属于二分性的结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状况越来直明显,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日渐凸显,艺术院校“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更为突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德育的合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挖掘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和浸润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方位
期刊
[摘要]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视角下,研究、论述古希腊美学问题的诞生  展开及深入的历程。以毕达哥拉斯为源头,视苏格拉底为转变,到亚里士多德的  集大成,理清古希腊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125-03    研究古希腊美学史,据现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康轩版[1]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曲目[2]为比较文本,通过对两版教材所选曲目进行细致地分析,得出两版教材在选曲方面有以下差异:在曲目分配上,人音版侧重审美性,康轩版则更具有实践性;人音版教材的中国曲目多于外国曲目,选曲倾向“母语化”,康轩版教材外国曲目多于中国曲目,选曲倾向“西方化”;在两版教材选择的中国曲目中,人音版选取的传统音乐较多,康轩版选择的流行音乐较多;在两版教
期刊
[摘要]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而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H县实验学校引进陶笛课程,很好地将音乐、美术、科技、语文等课程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笔者来到该学校,观摩参与了“H县中小学陶笛课题成果展暨教学研讨会”,就该校陶笛校本
期刊
黄河知道我爱誰
期刊
故鄉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