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东部9.0ka B.P.以来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研究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根据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相互印证,研究了9.0ka B.P.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即针叶林(9000a B.P.-8300a B.P.)→针阔混交林(8300a B.P.-6800a B.P.)→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6800a B.P.-3050a B.P.)→以桦为主阔叶林(3050a B.P.-2350a B.P.
其他文献
为了定量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提出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该模型基于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一级类型,将流域划分为6种不同土地
成都山地所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成为在山地灾害防治和山地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级研究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山地所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即如何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源区月平均
用1:50万森林类型图为信息源,以GIS为手段,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景观类型斑块的大小、形状以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27类森林总面积仅64980.7km^2,共有斑块数58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分布着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与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它们是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产物。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 ,简写为ESR)、热释光(Lumines cence ,简写为TL)、红外释光(Infra redstimulatedluminescence ,简写为IRSL)和14 C等绝对测年手段并结合区域对比的研究表明,该
以2004~2006年间野外采样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对川中丘陵区(内江、资阳和遂宁三市)紫色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差异。据统计研究区紫色土
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分析了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嘉陵江产沙量的影响。发现嘉陵江年产沙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双累积曲线上出现两个下偏转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总面积达250×104km2,占中国陆地面积1/4。19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曾多次组织青藏高原多学科综合考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科学资料和丰硕成果。19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全球研究的转化和深入,在高原地球动力学、高原大气科学、高原环境变化和生态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研究和演化的机制研究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夷平面"定义的混乱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不同气候和构造环境下,夷平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需科学地概括和抽象。在研究实践中,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精确解释成
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退化,使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思考人类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但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自然资源保护本身与相关乡土知识系统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