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G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以主动接受和探究发现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一弊端,自己再教学工作中尝试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有些许感悟,以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始终告诫自己,以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驯化的羊,而是一头头充满睿智和无穷创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创新的激情,你谱写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灵动音符。
其他文献
夕阳时,最是断肠人在天涯.一直以来就下意识地躲避着西下的夕阳和夕阳的光芒.躲避纳兰容若“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文字里的惆怅.但目光不经意间就
今天,中国新诗已发展到现代诗的高度,可是正是这时,诗人们只忙着抒情,几乎把新诗的另一半--叙事诗--给忘了.这里的事实是,自新诗诞生,新诗中的新叙事诗就有了,在这些年里,所
我栽植了很多吊兰--我喜欢吊兰,我赞赏吊兰!rn在我家的阳台上,窗台上,那一盆挨一盆排列起来的吊兰,长叶青葱,迎风飘展,像一行行振翅欲飞的大雁--绿色的大雁!
大凡观赏景物,总需一定距离.rn比如欣赏油画,当需数尺或数米之距,方可领略那飞瀑流溪、红枫绿竹,抑或是晨露夕虹、明眸秋波……而拥有心怡神动之美,魄飞目彩之醉.若近幅前,必
隔着明亮的玻璃窗,一个少年双手支在窗台上,目不转睛地遥望着窗外: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蓝白之间,一群鸟儿快乐地飞翔着.这些自由的鸟儿展动着生命的羽翼,向着蓝天白云的天
摘要:班集体是把学生载向知识海洋扬帆的船,是学生个性心理走向成熟的桥,是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营养驿站。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就把自己当作船长、设计师、营养师,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带领学生播种、耕种、收获,让班级——我们共同的家园,成为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摇篮。  关键词:班级管理 资信制度 科学管理  班集体是把学生载向知识海洋的船,是学生个性心理走向成熟的桥,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驿站,是学生人生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们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德育 渗透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学习人数众多,学习时间长,影响面非常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屠城,是荷兰足球留给世人最美好的记忆.当4比1、6比1、19场不败……一个个神话叩击我的神经时,我丝毫不怀疑风车之国即将刮起的橙色风暴,随时都有淹没整个非洲大陆的可能.
“中国画通鉴”专栏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是本刊重点推出的精华栏目之一,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立足于学术性、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获取数学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