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抗战”——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斗争与运金延安

来源 :近代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战争年代,作为硬通货的黄金是重要战略资源。在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东招远地区的金矿进行了疯狂开发和掠夺。为打击敌人的经济侵略和解决党中央的财政困境,中共胶东党组织发动抗日军民开展了旷日持久的"黄金抗战"。"黄金抗战"集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于一体,其根本任务是将黄金运送至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在国民政府停止供给中共抗日经费并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严峻形势下,黄金成为了中共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物资储备。在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一共向党中央输送了约13万两黄金,不仅缓解了中共抗日经费的燃眉之急,而且从物质上支撑了中共敌后抗战的胜利。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威尔逊·基尔发明学校市制度,并在美国多地公立学校推行。1919年前后,学校市制度被引入中国,并借助1922年新学制的颁行及公民教育的倡导,于二三十年代在全国多省市中小学校推行。其间,社会各界合力塑造出学校市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知识氛围,助力该制度的推广。然而,制度实践对制度设计的偏离,以及此种学校内“政治拟构”与“学校社会化”本旨的差异,也让学校市的组织架构及精神内涵不断发生异变,终在1930年代中期以后淡出学校场域。
本刊讯 7月8~12日,由ISSBD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第23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简称ISSBD)双年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行为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行为发展研究领域的相关热点和最新成果。
湖北省南漳县九龙山社区有一座张姓族人的家佛堂,后几经演变,逐渐形成佛、道、儒三教并祀的信仰景观。九龙山社区信仰空间的展开,以佛、道、儒宗教景观的承继和共存为表象,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并内涵于民间传说和故事中。佛堂易主的过程,也是移民家族冯姓的迁徙发展史。山区顶庄稞种的租佃关系、红巾军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移民家族崛起的重要因素。婚姻关系也是移民家族发展和社区空间构建的重要力量,但不完全包含于"权力的文化网络"之中。地方史视域下的文化网络更多的是和地方军事化以及地方势力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密切相关。
从1931年到1933年,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和华北的入侵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在北方的统治。在抗日浪潮中,中共的革命机会显著增加。上海临时中央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在抗日活动中扩大影响,对北方革命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2年4月对日本宣战后,临时中央于6月召集北方会议,提出反对"关门主义",在北方有条件的地方发动游击战争,建立红军。华北党组织在河北、山东等地发起了一系列农民暴动,建立了一些游击队。1933年1月,中共又发表宣言,表示愿意与任何不反共的爱国军队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派出中央驻北方
第二次广东政府时期,孙中山对日外交助手何天炯致宫崎滔天信函,透露了在建政之初,孙中山即指派何天炯为驻日代表,并频频催促其赴日活动,但由于何天炯认为时机未到及经费困难等,一再拖延而终未成行。孙中山、何天炯又邀请日本民间友人宫崎滔天等访问广州,托付其代为在日本活动,争取日本政府的支持,并引介日商投资、合办实业以补助广东政府财政。这些史实表明,孙中山一方面公开批判日本侵略政策,避免与日本官方有经济关系;一方面通过日本民间渠道积极活动寻求支持,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因应内外时势而有公开与非公开、官方与民间、外交与经济
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69元土客问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书把湘赣边区视为有机的整体,从外来移民引起的矛盾冲突,探讨区域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机制。该书立足于区域研究,注重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注重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深入地分析了湘赣边区的移民与土著、移民与国家、土著与国家,以及移民内部、土著内部.
1912年,上海纯泰钱庄破产案中围绕着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问题,乾元、福康、怡大三家钱庄与存户两方债权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并演变为《破产律》的存废之争。最终,商事习惯得到审判厅的认可,三家钱庄获得破产财产的优先清偿权。从该案可见,诉讼当事人对民初法制变革成果更多是选择性接受,是因情势或需求援引,进而成为寻求自身利益的制度资源。同时,该案揭示出商人团体介入司法审判及商事习惯作为法源的另一种面相,即商人群体利益得到保障之际,或许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更深层次看,该案透视出民初商事审判的困境,即在民初社会经济条件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215元20世纪以来,社会教育不仅被认为有改造"新教育"之效,更是基层社会改造的捷径,以中国"化民成俗"的社会教化传统和域外成人教育理念为知识谱系的社会教育,在民元开创性设置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加持下,呈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图景,学界却甚少关注。该书援引大量档案资料,基本厘清1912—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社会教育多变的发展脉络.
近代地权分配需要在研究方法改进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利用基尼系数研究地权分配,可以清晰度量其不均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阶级分组统计的局限,但是应该注意计算和分组的方法,其反映的地权分配不均程度该如何评价也需要探讨,直接照搬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评价体系并不适当。近代以来调查统计资料非常丰富,良莠不一,研究近代地权分配,应先考辨甄选史料,尽量采用调查统计材料,使用统计的方法。经过重新计算证明,近代华北农村地权分配比较平均。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了数量众多的朝鲜亡国史书,现在所查见的至少有23种。这些图书的编纂者主要是有留日背景的政治人物与活跃于上海的通俗小说作家。相应地,书写方法主要是政论式和演义式,前者往往是作者政治活动的辅翼,而后者则是当时上海新兴文化产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