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幼儿园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44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院地处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的梅雨季节时间较长,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每到雨天或极度寒冷与炎热的季节,幼儿就无法进行户外运动。此外,随着近几年空气质量的下降,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很多时候因为空气质量指数未达标,幼儿不能进行户外锻炼。但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幼儿的身体及心理发展需求也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放弃。幼儿爱运动、爱锻炼、爱交往,这是幼儿的天性。于是,我院根据室内场地特点,创设多个室内运动区域,并通过“大带小”的形式锻炼幼儿的体质,帮助幼儿感受室内运动区域活动的乐趣,体验与混龄同伴游戏的快乐,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其责任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概念
  1.运动区域活动
  运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幼儿园运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本动作及运动能力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多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械,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游戏,自由结伴,自主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的一种班级体育活动形式。
  2.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随着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区域活动内涵的日益丰富,运动区域活动的概念从班级体育活动形式逐渐发展为跨班、跨年级的体育活动形式,即混龄运动区域活动。我院混龄运动区域活动定义为:幼儿园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结合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与需求,以及园所各方面条件,合理布局室内外活动空间,科学投放运动器械和材料,营造适宜的游戏情境,设计科学的活动规则,全院幼儿自主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的一种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
  3.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在梅雨季节、极冷热天以及雾霾严重的天气里,教师利用各班教室、寝室、就餐室、阳台、走廊、连廊、楼道、风雨操场等室内场地,合理开发,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以“大带小”的形式开展全院自主串班游戏,而教师则在本班及各个室内空间巡查,适时给予指导。
  (二)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角色
  1.创设者和组织者:主持人
  运动区域活动的策划安排、场地布置、器械投放、人员安排、组织开展等均由主持人统筹规划及把关,主持人基于全院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发展状况,以游戏情境贯穿始终,创设丰富多样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混龄运动区域,供幼儿充分选择;合理规划运动区域活动场地,供幼儿自主活动;合理设置运动区域活动的难易度,使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合理分配区域负责教师,以保证幼儿的安全,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在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主持人就如同一位“导游”,起着把控全局的作用,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主持人要到各个班级关注不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情况,并适当给予教师指点;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创设好游戏情境,做好热身运动,充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调动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主持人则处于不断“游动”的状态,时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安全、活动量、动作、情绪等。必要的时候,主持人可以“导游”的身份帮助游离的幼儿选择区域,或以“游客”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和幼儿一起游戏。
  主持人的指导贯穿整个运动区域活动全过程。从运动区域活动的策划安排、场地布置、人员分配、器材投放等准备阶段,到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高效进区、合理调节幼儿运动量、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再到活动结束后的幼儿身心放松活动、材料整理等,都离不开主持人的悉心指导,进一步推动运动区域活动安全、有序、高质量开展。
  2.主体:全院幼儿
  孩子们如同游客一样,在全院各个室内区域中自主选择游戏活动,自觉遵守区域游戏规则,互相礼让,互相学习,并能在教师的提醒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完成游戏任务。
  3.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区域教师
  虽然运动区域活动的主导者是主持人,但每一次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区域教师的协助、支持和合作。因此,教师作为幼儿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应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保证适时、适度,即在观察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指导,并把握好指导的“度”,做到“导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活动中摆正教师与幼儿的位置,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是当前开展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基础。
  二、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合理利用室内空间
  我院除了操场外,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运动空间。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时,幼儿只能挤在狭小的教室内活动。由于活动是临时组织的,幼儿的运动质量就受到材料和环境的限制,不能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一般有走廊、楼梯等,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小设施的不同特性,创设适合幼儿运动的环境,发挥其运动功能,一定能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在走廊环境创设中,教师应考虑到走廊的长宽特点,设置一些跳、钻、爬等运动,让幼儿依据环境的暗示,进行相应的锻炼。楼梯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具有攀高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楼梯空间,创设一个封锁线下攀高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攀爬兴趣。教師还可以利用楼梯的高度,创设让幼儿拉重物的运动环境,锻炼他们的手臂力量。对于幼儿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而言,仅有丰富的运动器械还不够,教师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运动情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室内运动环境创设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桌椅来创设翻越、匍匐爬等环境,让幼儿尽可能地利用走廊或教室边角空间资源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地面资源,设计多种适合幼儿走、跑、跳的标志,充分发挥标志的教育作用。   室内运动区域活动的面积受幼儿园活动室、就餐室、寝室、阳台和走廊面积的限制。一方面,在创设室内运动区域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室内固有设施条件,如桌椅、墙柱等,充分发挥空间和设施设备的功能,拓展区域范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相互串通的走廊、过道、楼梯等,扩充室内运动区域面积。
  (二)科学投放运动器材
  在运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的投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活动质量的高低。幼儿园在投放运动器材时应首先考虑到所投放的材料是否安全、环保,是否符合本区的教育功能,且种类多样,数量充足,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相结合。教师在考虑材料的动作发展功能的同时,应结合运动区域活动主题,赋予材料生动的表征意义及命名。例如,在跳跃区里,幼儿既可以站在台阶上双脚同时往下跳,又可以双脚轮流跨跳摆在地上的塑料圈,还可以玩跳房子、跳短绳等游戏。
  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各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至少要有三种以上的难度层次,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自由选择。例如,在平衡木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高度、长度、宽度、坡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练习跳跃活动中,教师在架子上悬挂多种高低不同的物体;在投掷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沙包重量也存在差异。
  最后,定期更换运动材料,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兴趣。对于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教师要投放足够多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现象。在投放新材料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启发幼儿一物多玩。教师还可以结合儿童电视节目、国内体育比赛等,随机为幼儿提供喜闻乐见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性,如提供真人CS战枪和服装,提供拳击手套,等等。
  室内运动区域器材的投放除了要遵循投放总原则(安全性、全面性、层次性、适宜性)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投放轻便的、移动范围小的、安全系数高的、方便拿取摆放的器材,如沙包、篮球、布条、纸球、推杆、小型高尔夫球、乒乓球、彩圈、粘粑球、泡沫垫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投放一些简易的民间体育游戏器材,如绳子、皮筋、翻板、陀螺等;或投放一些发展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游戏材料,如叉叉绳、挑棒、小石子、小沙包、报纸等。
  (三)多方位设计游戏
  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既要突出“室内”“混龄”,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情境性、趣味性、动作的全面性以及人员配备的合理性。
  首先,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室内开展,除了充分利用室内地面、空间、硬件设施及桌椅外,所投放的器材也要轻便,移动范围小。
  然后,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层次性,不同区域的游戏既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及心理发展特点,又要让每个幼儿获得进步。
  其次,教师要统筹思考每次活动中幼儿动作发展的全面性,应涉及走、跑、跳、钻、爬、投掷、攀登、悬吊、平衡等多方面动作。
  再次,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可利用幼儿爱玩的天性,为他们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例如,利用桌椅进行钻爬游戏,创设“猫捉老鼠”的情境。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节和角色,并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既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又可以促进他们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幼儿通过扮演和模仿角色,完成角色要求,达到练习动作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考虑区域创设的数量与全院幼儿和教师人员配备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室内每个区域约10名幼儿,每班分别在活动室和就餐室布置一个区域;若阳台和走廊面积适宜,也可以分别布置一个区域。那么,每个班是3~4个区域,活动室和就餐室的区域可以一动一静,由一位老师负责;阳台和走廊各1名教师负责,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在楼道弯角处和连廊处也要安排教师。这样,尽管全院实行串班自选区域,但幼儿还是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活动。
  (四)“大带小”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经验的自我构建过程,离不开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在运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必须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材料进行互动,通过自主选择和自由交往,遵守活动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才能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兒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破班级年龄的界限,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层次的交往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区域活动中包含很强的社会交往成分,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了“以大带小”“同伴互助”“师幼互动”等交往形式和交往机会。幼儿在运动区域中形成了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些都为其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中,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幼儿串班途中的安全性,特别是小班幼儿,其自我保护能力及自主性和社会性发展还不完善。在自选区域过程中,小班幼儿能否自主选择区域,区域活动结束后能否安全回到原先班级,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大带小”的活动,既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又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大带小”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游戏开始时,每个大班幼儿带领一名小班幼儿去其他班选区游戏。例如,大一班幼儿带领小一班幼儿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也要始终带领,游戏结束后再送小班幼儿回到自己的教室。第二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也是在小班幼儿基本具备了去其他班自选游戏的基础上,“大带小”不固定班级,而是在区域自选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自主、随机地帮助小班幼儿,或在老师的提醒下带领并指导小班幼儿游戏。第二阶段是“大带小”形式最理想的状态和结果。
  (五)图示预告法增强幼儿自选目的性
  由于室内场地的局限性,阻碍了孩子们全面掌握各班区域游戏。因此,在游戏开始之前,各班教师可以把本班所创设的游戏以图示的形式放在群共享里,让他班教师通过“班级一体机”了解每班所创设的游戏区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简笔画将本班所创设的游戏画出来,然后利用图谱的形式将其展示在走廊上,供幼儿自主选择。
  三、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路径
  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由易到难”“由班级到全园”的全过程。首先,班级教师要根据创设要点学会创建本班室内运动区域活动;其次,可以同楼层两个或三个班级串班游戏,在同楼层串班游戏的基础上,开展同栋楼串班游戏;最后,全院幼儿展开混龄串班游戏活动。
  在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上,为避免游戏设计的重复性,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中动作发展的全面性,在体育组或年级组老师的统筹规划下进行,各班根据图示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正确把握好游戏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幼儿园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因天气等特殊原因而无法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缺憾,丰富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室内也能自主选择同伴和运动项目,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提高了其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幼儿乐在锻炼中,乐在自选中,乐在交往中。
  [参考文献]
  [1]陈燕玲.幼儿园健康教育实用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杜旭林.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3]顾荣芳,薛菁华.健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是石油化工企业的核心装置之一,外取热器发生故障会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效益。主要介绍外取热器管束的抽出和回装施工技术,合理地进行吊装设计。
上下左右瞧一瞧,按照顺序填数字,宝宝,来看一看格子里缺少哪些数字,来填一填吧!
又是一年重阳节,爸爸准备带着宝宝去拜訪长辈。请宝宝和爸爸一起来看看,带哪些东西比较合适呢?试着把它们圈出来吧。(答案在本页找)
针对中油煤层气采水排气、载荷变化大、煤粉较多等工况,通过现场实际应用在变频器程序中增加特有保护程序,经过计算合理的匹配制动电阻及选型。结合现场使用情况,设计、改进
本文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及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并以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原因诊断为例介绍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近期,文献[1]—[5]中获得了一类重要的几何定理,这些结果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之问到底是否具有强弱或等价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探讨,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