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拼音变调在小学低段的发音及如何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n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朗读既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开始,所以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朗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的低段朗读中有很多的字在不同的字音前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有些老师和孩子在朗读时却把握不好。忽视了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在将来朗读的正确性带来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拼音变调在小学低段的发音及如何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变调 发音 学习
  什么是变调?变调主要有哪几种情况?现结合一、二年级教材罗列如下:
  一、变调
  变调,又称“连续变调”,指音节在连续时调值所发生的变化。变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上声的变调
  (1)两个上声音相连,前一个上声变得像阳平。如一年级中的词语:蚂蚁(mǎ yǐ),小狗(xiǎo gǒu),小马(xiǎo mǎ),舞蹈(wǔ dǎo)。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变得像阳平。如二年级上册:展览馆(zhǎn lǎn guǎn)。
  2.“一、七、八、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①念数时,“一”念本调。如:第一(dì yī) 第十(dì shí)。②在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念去声。如:一堆(yì duī),一天(yì tiān),一时(yì shí),一笔(yì bǐ)等。③在去声前,“一”念阳平。如:一定(yí dìng),一半(yí bàn)等。④在重叠词中,“一”念轻声。如:看一(yi)看。
  (2)“七”和“八”的变调。“七”和“八”在去声前都读阳平。如:七个(qī gè),八岁(bā suì)。
  (3)“不”的变调。①在去声前,“不”读阳平。如:不够(bú gòu),不去(bú qù)。②夹在词语中间时,“不”念轻声。如:数不(bu)清,看不(bu)见。
  3.“啊”的变调
  (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u、ü(不包括ao、iao)时,“啊”变读为ya,也可写做“呀”。如一年级下册第15课:你瞧,夏夜多美啊(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是u(包括ao、iao)时,啊”变读为wa,也可写做“哇”。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wa)!一年级下册第11课:多美的小路啊(wa)!二年级上册第15课: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wa)!二年级上册阅读课文4:他想,要是能跟小花一起唱个歌,跟小草一起跳个舞,该有多好啊(wa)!
  (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变读为na,也可写做“哪”。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na)!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爷爷买的枣真甜啊(na)!二年级上册第31课:多好玩啊(na)!
  (4)“啊”在句前单用时,可根据后面的语境有四种声调的变化。如:①啊(ā)!大家都是这么说的。②啊(á)!你不会做?③啊(ǎ)!原来事情是这样的!④啊(à)!多美的小路啊!
  4.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如一年级上册:绿油油(lǜ yōu yōu),热腾腾(rè tēngɡtēng),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
  二、拼音变调的学习
  刚入学的儿童自我控制力一般都比较差,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拼音变调的训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吊起他们学习的胃口。
  1.图画与拼音变调相交互。
  教师和学生可自制图画卡片,课上利用它进行训练,即让学生看图想抒发感情的句子,把看图说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训练一方面巩固了拼音的变调,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2.在游戏中进行训练。
  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教师应注意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拼音变调训练。如利用说数字“一”、说带“不”的词语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愉快地进行拼音变调训练,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3.开展比赛活动。
  比赛活动既可检测学生对拼音变调的掌握情况,又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拼音变调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在课上开展一些训练性的比赛活动。
  总之,拼音变调的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变调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教师肯动心智,富有一颗童稚的心,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变调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1.陈绂 白荃《汉语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赵耀飞《四库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2月。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准抓手。此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如何以创新能力为抓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谈点看法。  一、以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为抓
期刊
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创造力是最好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具有显而易见的创造性。没有创新的作品,读起来是老生常谈,味如嚼蜡;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才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搞创作就是搞创新之作,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呢?  一、破思维定势,立创新意识  在美国的许多华人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刻苦,书本知识掌握得好
期刊
在新修订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当前,我国的
期刊
摘 要:我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作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于有的学生离开了作文选就没有办法写了,更谈不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完全不了解个性的含义。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个性的形成需要积累。积累思想,使自己厚实,是深度;积累内容,使自
期刊
摘 要:写作文,首先列出写作提纲,构思要别具匠心,还要把作文写具体。这些心得都是海量阅读给我的回报。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习作,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关键词:海量阅读 作文写具体 借鉴和模仿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恰当。  像蜜蜂飞过花间,像彩虹呈现天际,每每念及我的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股股暖流。打开记忆的闸门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用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多媒体计算机集图、文、声、像一体,改变了以往教育信息一维、单向的显现形式,在多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多种动态图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合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
期刊
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地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另一个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f: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f(x)=ax2+bx+c(a≠0)这里a
期刊
摘 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改是提高质量的突破口。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理念,强力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目标,结合我校实际,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探讨、总结改进,我们确定了适合我校大班额条件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课堂检测”。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五步教学法” 探索
期刊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不少学生对语文感觉难学,首先是从作文开始的。按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要能写出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文章。要实现这个目标,作文入门教学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最终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其实,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并非“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对作文教学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以浓厚的兴趣去展示、挖掘生活中的真、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