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盛衰和困局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29日、30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现代昆曲《旧京绝唱》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它以北方昆曲剧院表演大师韩世昌为原型,讲述了北方昆曲曲折的发展历史。
   韩世昌是当年的“昆曲大王”,北方昆曲剧院第一任院长。但是在北昆老演员、导演丛兆恒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悲怆一幕:上世纪战火年代,韩世昌在当时的“哈尔菲戏院”(今西单剧场)演出,观众稀稀落落,台上高悬着一副对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建国后,昆曲作为传统文化代表,几经起落,直到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才逐渐“回暖”。
   申遗10年后,今日的昆曲是否依然面临“知音稀”的境地?各式改编是“创新盘活”还是“损害”?未来昆曲会何去何从?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撰稿专访了中国昆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现存惟一昆曲专业刊物《兰》的主编丛兆恒。
  八百年来伤国乱
   “小蹦豆子,坐这儿,我们演出戏给你看!”第一次接触昆曲的情景,丛兆恒印象极深,那时自己十二三岁,分别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西语系就读的大姐二姐暑期归来,兴冲冲要他做观众。
   两个姐姐在弟弟面前唱了一折《白蛇传·断桥》,说是向来学校演出的韩世昌学习的。丛兆恒并未听懂半句戏文,但记住了昆曲与韩世昌的名字,彼时尚不知道,自己会与之有一生的渊源。
   丛家在山东故乡是有名的实业家族,但长辈并未反对子女从事艺术职业,丛兆恒从小就得以自由地与剧团接触,加之他向往革命,在1949年加入华北人民文艺工作团,为“革命需要”服务。
   他也逐渐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历史,自明末形成“昆山腔”以来,历经600年,如果从有文学剧本算起,更要数到元朝的《西厢记》《窦娥冤》,足有800年历史。
   昆剧的第一次繁盛是在明末清初,歌者魏良辅的“水磨调”使用了南戏的唱法,迅速流行大江南北,万历年间更是进入皇城。此时昆腔与之前就流传的京高腔(弋阳腔,北曲)并称皇家大戏,通过官员的升迁、商人的辗转、军队的迁徙普及至全国。昆曲成为继元杂剧后第二个普及到全国的剧种,形成“华夏全民痴迷两百余年”的局面。
   鸦片战争时期,昆曲随着国运衰落。“昆曲的基础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古汉语、古音乐、古舞,此时全被动摇、打破,衰落是一种必然。”丛兆恒说,一百多年后“徽班进京”,所谓“花雅之争”以“雅部”昆曲的失败而告终,昆曲经历史上第一次大低谷。
   丛兆恒的姐姐们则亲历了昆曲的第二个兴盛期。
   自1917年到1937年,国家得以短暂休养生息,百废待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号召“学贯中西”,如韩世昌等一些老昆曲艺人得以去北大演出,蔡元培还在北大中文系开设曲学课,讲授昆曲,在北大培养了十几位后来的戏剧戏曲界的理论权威。所以当时便有人说,梅兰芳是银行家捧起来的,昆曲的韩世昌是知识分子捧起来的。
   1928年,日本天皇加冕,韩世昌被邀去加冕典礼演出,昆曲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也是继梅兰芳后第二个出访国外的戏曲艺人。
   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荣庆社在全国巡回演出昆曲,主要去各地大学,广受好评。南方一些省市也开设了苏州昆剧传习所,周传瑛、朱传茗、沈传锟、王传淞等四十名“传”字辈艺人齐聚,一时颇有复苏景象。然而,紧接而来的连年战争,又一次摧毁了昆曲的发展,艺人们流离失所,全国上下“歌者少”,“知音稀”。
  戏传没了三分之二
   丛兆恒赶上了昆曲的第三次“兴起”。
   1956年4月,由“传”字辈艺人编排的昆曲《十五贯》上演,讲述庸官错判案,导致无辜者被判死刑,但监斩官发现疑点,昭雪平反。此剧在北京破天荒连演46天,毛泽东、周恩来等都高度肯定。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全国上下受到鼓舞,一两年时间里,各地纷纷成立专业昆曲团体。
   也是在這个时期,1956年6月22日,北方昆剧团正式成立,隶属于文化部,院长是韩世昌。丛兆恒分配到了该团。刚开始,这个从抗美援朝前线下来的文艺工作者也有情绪,“说老实话,那时不是特别喜欢和理解这门艺术,认为自己从一个新文艺工作者变成一名戏子了,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呢?”直到接触久了,深深感受到昆曲的博大精深,才一头扎了进去。
   仰赖于权威好恶的艺术难以持久,权威的口味变了,昆曲就难免再次跌到谷底。
   1959年,丛兆恒出演小生的昆曲《李慧娘》在北京上演,一开始得到领导人的大加称赞,康生亲自将戏中旦角称赞小生的唱词“美哉!少年!”改为“壮哉!少年!”,演出者还参加了1961年的国庆彩车游行。
   但1963年风头忽转,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报告》要求全国城乡“一律停止演出有鬼魂形象的题材”。《李慧娘》停演并开始遭到批判。时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副总编辑的穆欣曾在批判会上说:“李慧娘这个鬼是代表了死亡了的阶级来报仇的,向谁报仇呢?就是向共产党报仇!”
   1966年2月,江青主抓文化和文艺,提出“我什么时候能看不见昆曲?”2月28日,北方昆剧团建制马上撤销,3天内300多人全部解散。从此一直到1979年,全国几乎无人再唱昆曲。
   许多老艺人在此过程中受批斗、打压,纷纷去世。还有如大师白云生,“文革”之后忽闻上面说:“解放你了,回到人民队伍中去吧!”老人一高兴,头天晚上喝了点酒,第二天早上就去世了。
   如今丛兆恒名列国家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起此事不禁一连声哀叹:“我的老师们这一辈会600出戏,经过两次大起落,到了我这一代,只会200出戏,有2/3都传没了。现在说我是传承人,可是我一辈子没有收过徒弟,一出戏都没传过。怎么传呢?原来怎么演的都不知道了。”
   他记得1988年前辈周传瑛去世前,强打着精神在病床上口述了四出戏,这一句的唱腔是怎样,那一句的手脚应该怎么看。学生们记录好了给他看,他看了直流泪。“一生才记下来四出戏,可是他一个人肚子里就有100出戏啊!” 丛兆恒说。
  “转基因”昆曲的未来
   “文革”之后,昆曲专业剧团重新出现。然而古老的文化艺术毕竟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快节奏,各个院团只是勉力维持。
   这种情形直到“申遗”成功,才出现了大的转折。2001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松浦晃一郎宣布,中国昆曲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是19个项目中评委全票通过的。巧得很,这天又是5月18日,仿佛漫长的历史中冥冥自有天定(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忍不住将这一天称为昆曲的“复活节”。
   丛兆恒还记得,那时与昆曲同时参选的日本“能乐”被宣布申遗成功之后,日本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这个消息。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对昆曲申遗成功反应平静,只有报纸的边边角角有一点相关报道。“当时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心里都很难过,昆曲毕竟不是一门众人皆知的艺术。”他说。
   但近10年来,昆曲渐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符号,甚至有私人经营的昆曲剧团出现。许多加入现代元素的改编昆曲登上舞台,对重新拉回观众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台湾作家白先勇率先做起的“青春版”《牡丹亭》项目,从高校开始,通过服装、舞台美术、演员等时尚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很大的成功。
   《牡丹亭》的各种版本相继出现,置于北京皇家粮仓的“厅堂版”一度还成为京城热点文化观光项目。一台大戏的制作费用越来越惊人,今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昆曲《红楼梦》,号称“青春豪华版”,制作经费920万,却因配乐中加入小提琴、中提琴,造型似越剧而非昆曲、唱白过于通俗等遭到不少批评。
   丛兆恒将这类现代昆曲称之为“转基因”昆曲。
   他认为,“转基因”并非完全不好,古老的艺术要在现代留存,就必须有所改革,比如白先勇做的一系列努力,就起了很好的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白先勇懂昆曲,所以其“青春版”虽有创新却不逾矩,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作人员文化缺失,很多剧本作者、导演都不大懂昆曲,写出来都不合韵。”
   在谈话中,丛兆恒说更希望将昆曲称之为“昆剧”,因为“昆曲”相对偏向于音乐性的一面,但大众和媒体通常指称的“昆曲”实为一个剧种,既包含唱腔曲调等音乐内容,也包含剧本的文学内容,及举手投足的表演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剧种。
   “我觉得昆剧的本体是文学性,是诗魂,这是基础。如果失去了文学性,简直就是笑话。现在有些剧本不按照传奇和杂剧的格律,唱词不讲究阴阳四声,也称之为昆曲,就是‘转基因’过度了。” 丛兆恒说,“如果连这个基因的‘核’都‘转’了,它还是昆曲吗?”
   丛兆恒认为,这种困境的原因还是在于传承。如果一种艺术只剩下原有的1/10,就没有可以创新的基因了,就不免被别的基因所替代。这位已经八十岁的艺术从业者忧心忡忡:“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昆剧,拨出这么多钱,这是好事。可是我担心有太多的‘转基因’作品,(昆剧)传到最后名存实亡。”
其他文献
每年10月份,总有一个词十分火爆,这个词是“国考”。由于多年未考试,当微博上“国考”成为最热关键词之一时,我很老土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它的意思,才发现它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简称。我还以为只有以前皇上亲自钦点状元、榜眼、探花才叫“国考”呢。   在古代,当一个公务员是很爽的事情。据博友李开周考证,在当年宋朝的首都开封,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月薪是23500文,折合人民币 9400元。即便在物价上涨、人
期刊
每天清晨,病房里都会传出“哎……哎……”的呼唤,通常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声音是从一位93岁老人的喉咙深处发出的,沙哑难听。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多年,现在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几年来,老人不停地住院、出院、再住院,医院成了他实际意义上的家。他头发稀疏,满脸褶皱,表情淡漠,外表已衰老得不会再有任何变化。在医生眼里,他的变化只是病历夹中不断增加的页码,体温单、查房记录、会诊单、血液检验单、X光检查单……
期刊
他比我小4岁。   在我人生的前4年里,由于爸爸那时候在一个效益不错的厂里上班,生活得很充裕。所以印象中,那时候的我,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宠爱,抽屉里永远放着吃不完的零食,穿着爸爸买的漂亮裙子和爸爸手拉手一起逛街,在公园里依偎着爸爸拍照……那时候的我,是爸妈的全部。   后来他出生了,虽然爸妈从来不重男轻女,但是我在家里的地位明显地下降了,所以我那时对待他的出生,并没有像父母一样满脸欣喜。相反,由
期刊
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務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对社会诚信缺失,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是说谎成风。为什么会说谎成风?在中青报的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社会没有原则、底线失守,大家过分追求利益
期刊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社科院等十多个部门,针对小悦悦事件,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这几天,小悦悦,陈贤妹,以及那18个我们不知道姓名的路人,他们于10月13日下午在佛山街头共同上演的那一幕对比强烈的悲喜剧,如巨浪般激荡在每一个
期刊
“我是谁?”我就是我自己。除了我本人,还能是谁!   其实,“我是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远非这么浅显直白,也并不是说自己是男是女,姓甚名谁,多大岁数,干什么的这几个简单要素,而是要清楚自己的处境、人生的责任或肩负的压力。不然的话,能说知道“我是谁”吗?   一个人弄清了“我是谁”,就能明白自己的奋斗的目标,就能干什么事操什么心尽什么责,才能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譬如,是学生,就要刻苦读书;是老师
期刊
不知道何时,“情感专家”这个名词火了起来。也不知道何时,人人皆情感专家。而我,也不小心成为“情感专家”中的一员,可谓“被情感专家”。   我从来不认为“情感专家”是一个多么好的称谓。就像别人说你“美女作家”,你才“美女作家呢,你们全家美女作家。”   对于“情感专家”这个称谓,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第一,我战战兢兢,我何德何能,怎么敢当爱情专家?第二,“专家”这个词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所以,我真的
期刊
对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来说,莫斯科这个城市所能激起的复杂情绪恐怕是其他外国城市都无法相比的。当绚烂的红色在记忆和书本里褪色,莫斯科的真实面目忽然变得无比模糊,这3个汉字所指向的实体仿佛成了海市蜃楼。   这个夏季,我从北欧辗转到莫斯科,不是朝圣,不是消闲,是解谜。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列车,名曰“红箭头”,车体涂成红色,是六七十年代的那种土红。列车出发前,广播里放送的是前苏联革命歌曲,喑哑
期刊
“当中国因‘地沟油’引起人们种种不安时,同为食用油消费大国的日本却无‘地沟油’事件。相反,通过日本政府、企业及各个家庭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日本人让几乎所有废弃食用油都能做到既环保又资源化的回收处理”。10月8日各大网站转载《外滩画报》介绍日本将废弃食用油“变废为宝”的文章,内容不错,但《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不会把废油倒至下水道》的题目,却大不妥当。   存在地沟油问题的国家有几个?虽然我们的媒体很
期刊
一位朋友早年迷上了根雕艺术。众所周知,那些长得奇形怪状与众不同的根是根雕创作的最好原材,他同样也想得到这样的根。   他先是到各个庭院路边木料场等地去挑拣,結果却令他很失望,这些根大体雷同,很少有他想要的那种。他又带上铁锹去地里挖,费了很大力气,累得精疲力竭,挖出的根同样不能令他满意。   他感到十分困惑,便去请教专家。   专家听完他的寻根经历后说:“这些根都是在沃土中自由生长出来的,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