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

来源 :复旦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学老师,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能够做好两项活动,既要做好课程设计,又要做好师生互动。就这两项活动而言,我们的课程设计能力常常是制约因素。《创造意义深远的学习经历:大学课程整合设计方案》一书作者,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教学发展项目部主任迪·芬克博士撰写了一份大学课程设计的自学指南,旨在给大家介绍一套系统有效的课程设计程式,帮助大家学会怎样进行课程设计。指南包括课程整合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每阶段包括开篇的介绍性评价,读者可以加以使用的工作簿,以及读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双辊连续铸轧中的铸造与热轧过程均由铸轧辊套直接完成;辊套的热疲劳寿命、辊套材质的力学行为均与辊套温度场密切相关.基于对铸轧辊套热传递特征的分析,得出了铸轧辊套温度
消极自由有别于积极自由的核心在于,它具有确保个人享有不受外力侵犯而免于奴役地位的防御性功能。这对于市民社会中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实现意义重大。当前学校教
雅斯贝尔斯在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教师观,涉及大学教师的作用、大学教师的素养和大学教师的培养。他的大学教师观,对于拓展和深化教师理论研究,培养有灵魂的大学
摘 要:本文以蔺磺、郭妹慧界定的程度副词为基础,对北大语料库中的程度副词连用现象进行穷尽性的考察。从羡余的角度把程度副词连用分为同指式羡余和重复式羡余两种形式,并且对程度副词连用的羡余现象进行解释,认为主观性表达和象似性规律是程度副词羡余的原因。  关键词:程度副词连用 羡余  一、羡余的相关理论  (一)羡余的来源  语言的羡余来自于信息论。申农在1948年建立了信息论,并提出了“羡余”这一概念
我们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科学技术正高速迅猛发展,我们必须站在这个基点上去寻找通才教育的合理定位和可操作性。通才教育的理念应是造就学生的一种气质,一种洞察事物的
摘 要: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1+N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1+N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
战后日本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给教育政策制定带来很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政治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略有不同。从政治势力对立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出发
课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前线,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建导法引入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堂弥补了传统的演讲型授课方式在学生参与度不够、师生互动低效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在
针对3种典型铝合金研究了采用ECAP法细化晶粒的效果,用TEM观察了经ECAP变形的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形态的演变.结果表明:采用ECAP方法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相匹配,可以将